1955年全军授衔仪式,罗帅作为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身担重要的工作职责:大量将领参与评衔,势必会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军衔感到不满意,有的还会“走后门”找罗帅说情,希望提高军衔待遇。罗帅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有时不堪其扰,会对个别同志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在55年9月正式授衔之前,罗帅却觉得有一人情况很特殊,思前想后他主动登门找到了这个人,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此人是谁呢? ![]() 这位引起罗帅重视,并采取特殊对待方式的将领就是刘子奇。在大授衔之前,根据赖传珠和徐立清等副部长梳理出来的审核材料,罗帅对刘子奇即将被授予的少将军衔感到棘手:对于刘子奇,罗帅是非常熟悉的。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罗帅曾经是第四野战军的政治委员,刘子奇当时就是四野的一名师长,罗帅对他的情况很了解。也正因如此,他反而觉得刘子奇的军衔有待商榷。 ![]() 有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刘子奇既然在解放战争后期还只是师长级别的干部,那么1955年评衔时多为少将,理应是十分恰当的,罗帅还在纠结什么呢?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刘子奇在四野当过师长不假,但是他从红军时期的1929年就已经是师长(浏阳赤卫军第二师师)了,二十年过去了,职务没有获得提升,罗帅纠结的就是在这个地方。 ![]() 按照1955年评衔的原则,红军时期的师长是有资格评上将的,而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力团长以上的干部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刘子奇抗战时是120师的干部,最高时当过359旅的参谋长,高于团级。这个履历是比较过人的,如果仅看刘子奇红军和抗战时期的资历,就算不评上将也要评中将,无论如何也评不出一个少将军衔。 ![]() 问题主要出在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刘子奇的提升不大。准确地说,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原因在于我军规模不断壮大,红军时刘子奇的能力比较出众,但是战争后期优秀的年轻将领不断涌现,尤其解放战争期间刘子奇身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内,是我军兵力规模和干部数量最突出的一支野战军,很多战功出众的将领已经超越了刘子奇。所以他在军事生涯中后期没有什么提升,解放战争末期也只是四野第165师师长,这一点明显影响了他军衔。 ![]() 罗帅心细如发,综合考量了刘子奇整个军事生涯当中的变化,还是决定找这位老部下谈一谈。一方面表明总干部管理部的工作原则和态度,建议授予他少将军衔;另一方面由于他早期履历突出,罗帅十分尊重他,也想听听他的看法,不完全排除给他晋升中将的可能。刘子奇明白老首长的来意之后,感到受宠若惊,连忙表示:自己并不计较军衔的高低,参加革命也不是为了肩膀上的金豆豆! ![]() 罗帅见刘子奇如此高风亮节,心中十分满意,表扬了这位部下。最终刘子奇的军衔被定为开国少将,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刘子奇也确实算是少将中极为特殊的一位了,他丝毫不计较自己的官职和军衔高低。授衔后刘子奇默默地为新中国军队建设工作尽心尽力,最高时官至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76年将军因病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