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综合实力最强的战略集群,当属在东北起家的第四野战军。1948年辽沈战役凭一己之力歼灭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2个月后参加平津战役的主要作战部队(出兵80余万人),又在渡江之后打垮了国民党“最强地方军”白崇禧桂军,直到1950年5月将红旗插上海南岛,以上耀眼战绩均为四野贡献。 ![]() 但是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实际歼敌数据来看,第四野战军总计消灭188万国民党正规军(不含剿匪战绩),在四大野战军及华北解放军中仅排在第3位,次于三野的245万人,也不如二野的221万人。这似乎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按说以四野的强大实力和贡献,歼敌量不应该在全军排第一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 第一个原因,四野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再早则是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区域是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共双方才真正开始展开争夺的重点区域。换句话说,尽管军委对经略东北规划较早,东北我军的成立时间却必然是各战区中最晚的,较之兄弟部队,其发展期也是最长的。 ![]() 而出于战争前期国民党兵力收缩大西南的原因,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才向东北输送了杜聿明集团二十余万精锐部队,敌我双方接战时间较晚。而由于初期实力差异,东北民主联军向北撤过了松花江,集中力量整训和壮大队伍,开展土地改革。因此较其他战区而言,东北解放军起步晚,进入大战状态也较晚,四野前身在战争初期歼敌数较少,这是客观条件也是客观实力使然。 ![]() 第二个原因,解放战争打到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四野前身)结束关外战事,所辖12个主力军开赴华北。此时距离东北我军建立已经过去3年多时间,而解放战争也开始进入尾声,还有1年多就打完。从这个角度讲,四野在解放战争中一多半的时间和力量用于东北战场。但是就国民党军整体而言,派往东北的虽然尽是新1军、新6军、71军、52军这样的美械、半美械精锐,但是兵员数量却并不比其他战区多。 ![]() 早期东北国军不到30万人,直到1947年拥有大量军事政治资源的陈诚执掌东北国军,才使东北国民党军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1947年中期国军仍有超过370万正规部队,此时东北国军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七分之一。很明显,虽然战斗力较强,但东北敌军在数量上并不及其他战区国民党军的平均水平。四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与东北国民党军周旋作战,但在此期间歼灭敌军的数量累加起来也不足80万,其中包括辽沈战役歼灭的47万人。在这一时期,四野歼敌数至少落后处于核心战区的三野(华东战区)。 ![]() 第三个原因,四野作为我军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支野战军,东北解放后被军委当作战略机动大军使用,承担的是解放战争后期最重要的追歼任务,而不在于清剿大基数的残敌。众所周知三大战役后国军在南方和西北的剩余兵力仍在200万人以上,但是在战斗力和士气对比方面,由于先前北方战场遭受重击,已经基本溃散。长江以南的国民党军,最有顽抗能力的是白崇禧所辖约20万桂军,虽然人数非常有限,但战斗力却远比其他区域的国军强悍。这一强敌军委没有交给二野三野,而是由四野负责消灭。 ![]() 事实上第四野战军在广西境内完全剿灭桂系力量时,已经是1949年11月,全国范围都已经没有多少国民党军了,四野无法充分提升歼敌总量。而此时西南国民党军正在大规模向二野投降,90余万人都算作二野歼敌数据。虽然歼敌战绩只排在全军第三,但四野的战役质量和整体贡献,却是各野战军中最为突出的,很难用具体数字去衡量。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1950年没有四野坚决迅猛的渡海作战,海南岛无法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得到解放,后果不堪设想。这样傲人的战绩和战略贡献,又怎能是歼灭薛岳区区数万守岛敌军的数据所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