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南浔寻梦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4-13

【郭进拴原创】 南浔寻梦

第一次听说南浔这个名字,还是1997年在鲁迅文学院的课堂上。时任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太湖》杂志执行主编马雪枫编发了一期《南浔特刊》,让我们班的党支部书记桂恒彬写评论,老桂让我先读了这期《南浔特刊》的大样,我被南浔的秀姿神韵所吸引。从此就记住了南浔,期盼着有朝一日能神游南浔。

机会终于来了!20年后的2017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南浔举行的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暨2017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我和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俊杰于6月7日晚就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夜色下的南浔古镇。6月8日上午,我们又随大部队重游了南浔古镇。

南浔在浙江的湖州,既有着和周庄、同里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古朴风情,又有着别一样的厚重和底蕴。南浔地处江浙之交,北滨太湖,东临震泽。早在南宋理宗时,这里就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末,南浔已成为烟火万家、集市繁荣的“江浙之雄镇”了。蚕桑经济的发展,使南浔历史上多富商巨贾。这些富起来的南浔人,重教育,喜诗文,办学堂,建庄园。据介绍,宋、明、清三朝,南浔出进士41人,在全国各地担任州、县官的有57人,清代年间可查考的学者有450余人,著作1200余种。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出了如此众多的人才学者,这大概是很少见的,可谓是独树一帜了。

和许多的江南小镇一样,南浔也是有一条狭窄的河道穿镇而过,河上有许多雕刻精致的石桥,民居傍河而筑。沿着浔溪河,我真正走进了南浔,走过小莲庄,走过懿德堂,走过张静江故居。然而,南浔于我,最流连的还是“嘉业堂”藏书楼。

从风景如画般的小莲庄出来,跨过一座小桥,就到了藏书楼。和小莲庄一样,藏书楼也是楼外有园,园外有河,四周碧水环绕。南浔是湖州的一个水乡古镇,和我想象中一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很好地保存着当年“画舫千家夹明镜,石梁三道卧晴虹”的古风遗韵,看似也没什么惊奇和特别的。不过,随着江南水乡画卷的层叠铺开,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我熟知的一般江南了。她有着混血儿一般的美貌,是我所陌生的、惊奇的、赞叹的,如入梦幻之中。你看她,既有东方女性端庄秀雅的丽姿,又有一般江南少有的欧式洋房、刻花玻璃、油画地砖等的异国情调。真可谓是风情万种,令人叫绝!那么,谁是她背后的塑造者呢?谁又是她这一路的领军者呢?

原来,南浔地处苏、杭、嘉、湖之间,四周大镇环绕,河道交叉纵横,水陆路发达,人称是个“活码头”,且肥沃的土地又盛产蚕丝,所以独具慧眼的南浔商人,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迅捷地投资、扩大丝产业,南浔也就逐渐形成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名震江浙的雄镇。他们除自产自销辑里丝外,还将产品推广到国外去。

据记载,早在清光绪五年(1825年),辑里丝已销至印度、缅甸、叙利亚和埃及等国,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到了19世纪90年代初,商贾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业绩,主干枝开始慢慢向周边延伸,涉及到纱、面、造纸业,继而又投入金融、房产、盐、铁路、矿业等领域。相应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巨贾,如刘镛、张颂贤、顾富昌、庞云鏳等等,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从此,中西方文化在南浔这块宝地上,激情的碰撞、渗透和融合,最终扎根、发芽、成长,为世人所瞩目。
几百年来,他们一边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钵,一边不忘汲取西方先进的文化精髓,迈开步子,奋勇向前。而在艰难的创业进程中,睿智的南浔人早已洞察到了“科技兴国”的真理。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办学,开文明之风,走以商养文的明路。南浔“诗书之邦”的美誉也由此形成。南浔“四象”之一顾富昌的曾孙顾乾麟,秉其父叔苹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叔苹奖学金”。为此,培养了众多的英才,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并一直延续至今,就是最好的佐证了。

一路前行,一路追寻。被鲁迅戏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孙子)创建的嘉业堂藏书楼,在国内也堪称是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刻书最精的私家藏书楼了。为后人著书立传,编志修史,提供了确凿的历史凭证。南浔,不愧是拥有“一溪楼阁郁想望,溪上人家万卷藏”的独特民风民俗呀!我们每到之处,南浔所散发出的浓浓书香气息,让人为之一振。你如深深地吸上一口,就同喝了美酒一样陶醉。南浔,真是羡煞人也。
此刻,天空中还在飘洒着绵绵细雨,那么的缠绵,那么的灵动,似那美妙的五线谱音在有节奏地跳动,伴着我们,一路前行,追寻南浔,探究南浔。我们的心也仿佛洗去了尘埃,变得纯净和宁静起来。一路之上,聆听讲解员细微、流畅的讲述,或伫立在崇德堂“中西对话”窗前,倾听中西方人士互通文化发出的共鸣声响。感受他们心与心之间不断地碰撞、磨合、包容、沉淀,才演变成今天“江南的大宅门,中西合璧的典范”
南浔的。

在75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南浔人一路跋涉,一路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如此,更可贵的是,从大宅门里走出了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周柏年,还有孙中山的挚友宠青城、漫画家钱病鹤等诸多人物。他们为支持辛亥革命的胜利,倾其家产,鼎力相助。他们不再是一般的商人,而是了不起的儒商啊!为世人所称道。我想,在历史的记功簿上,应该为他们记上浓重的一笔!
如雷贯耳的南浔名镇,是我一直以来心驰神往的。今日终于得以成行,也看到了她的庐山真面目,确实是我意料之外的,她给人以震撼和鼓舞。今天,我一路追寻她的历史足迹前行,采摘到的仅仅是她的一点点闪光点。不同的人,感受应该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只好有待于你去慢慢地品味、诠释和回味了。

走进南浔古镇,你会看到古迹众多,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独具江南风情的明清古建筑群。真可谓石桥粉墙乌瓦,小桥流水人家;中西合璧佳景,绮丽风光俱佳。

我一直以为小莲庄是一个庄园,没想到原来是座私家花园。它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幽深肃穆,是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以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因慕元代大 书画家赵子昂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名“小莲庄”。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替小莲庄的门楼遮挡着阳光,历史的余韵在它古老的青灰瓦上婆娑了一道道年轮,它依然深情地眷守着这片土地,无言地诉说着过往。手指轻轻抚摸着微凉的门石,却意外地触碰到了它静默的沧桑美感。

进得院子,庭院里几颗百年古树参天而立,绿木深深,不染俗尘,莲池曲桥,奇峰怪石,据说内园的假山是用太湖石打造的,岩石玲珑,惟妙惟肖,重峦叠嶂,湖石叠峰,清静幽雅,匠心独特,幽曲成趣。
外园有10亩荷花池,一池荷绿,自小没少见了荷田,但是这葱郁的外围环绕而成的确实头一次见,漫步池畔,荷风袅袅,顿感心情之爽,亭亭的荷叶,饱满的莲蓬,清荷的淡香阵阵飘来,古往今来,咏荷的诗句多不胜数,而我此时却找不到最合适的词来形容她,一尘不染的姿态,成就了一颗高洁的心,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从花开到花落,清荷的每一个努力都功不唐捐,一个“成”字就道出了一个学者的梦想。

荷田的南面有一个角楼做点缀,尖顶,四周翘起,坐落在树荫中,亭台榭廊,荷田泱泱,移步之间那种步移景异,颇具匠心,更为这座荷塘增添了一份小家碧玉的绰约风姿。
随着导游往前走,在一座牌坊前面停了下来,这个牌坊好有气魄,高大伟岸,需用仰望的姿态观赏,楼顶石板是筒状瓦笼,正脊两端雕饰鸥吻,张口吞脊,尾部翘卷;相传石雕鸥吻能避火镇灾,这下更是深信不疑了。垂脊雕饰吻兽,不向内衔脊,而是向外张望,从构造上来说,吻兽并非单纯为了装饰,而是用来加固正脊,防止渗漏的。檐下嵌立着一块竖匾,匾额上书刻“圣旨”两个大字,匾额的周边雕饰飞龙图案。下面镌刻光绪皇帝御书的“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是清光绪皇帝为嘉勉刘镛长子刘安澜,生前捐资赈济湖北水灾,而颁赐乐善好施准予建坊。刘家待人处世善用孔孟的“中庸之道”,四川、安徽等地闹饥荒时,他们曾出钱资助,在南浔本地也经常接济贫苦百姓。因此博得了“乐善好施”的美名。

家庙门厅前西侧,有一座为守寡的刘家媳妇立的贞节牌坊。刘镛长子刘安澜20岁早殁,他的夫人邱氏抚养继子刘承干,坚守贞操,誓不改嫁。末代宣统皇帝溥仪为旌表她的贞洁而赐额兴建了这座“钦旌节孝”坊。御赐用青石雕制的牌坊正楼中间高悬雕龙“圣旨”牌匾,这也算是属于最高等级的圣旨牌坊了。下面雕镂中心就是“钦旌节孝”四个大字,挥笔有力,典雅古朴。牌坊中间有两块“下马石”,一对蹲坐的石狮子,镂刻精致,憨态可掬。我们的美女导游笑嘻嘻地告诉我们别走错了门,因为经过牌坊是大有讲究的。中间的大门是官家行走的;左右两边小门是女眷行走的;至于佣人、丫鬟等下人只能从牌坊与墙之间的小空隙通过。于是,我们这一群游者都整了整衣衫,收起笑容,迈着方步从大门端庄而过,不管怎么说,总算过了一回官家的瘾了。
一直以为这种牌坊是值得家族炫耀的,应该建于村头或者庄园大门外面显赫的地方的,而“乐善好施”和“钦旌节孝”两坊却是竖于庄园隐蔽位置,而且龙纹藏头露尾的,唯一的解释也许就是不张扬,不露财的意思吧!

回头再瞄一眼,心里却失落得很,原来传说中的贞节牌坊就是这个样子的!多少年的风雨吹打,它仍傲然屹立。而我却是很不喜欢,那么有气魄的牌坊却禁锢了一个女人的青春,这个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封建的伦常秩序,不知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青灯荧荧,孤眠独宿,漫长岁月,从始而终,心中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今日看到这历史留下的产物,心里暗暗地替那些女性们叫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所谓名言,埋葬了多少青春美少妇的梦想和命运啊!

刘氏家庙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传说只有被皇帝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实说白了这种宗祠文化也就是一种“怀抱祖德”、“饮水思源”的孝思表现,无疑这也成了家族炫耀的资本。家庙坐北朝南,门前有两座石牌坊和两只石狮,里面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那高高的门槛实在让人难以跨越,那是声望和地位的象征,刘镛官居二品,他家的门槛自然就高了。家庙门口有两个大石狮子,母狮子怀抱一头小狮子,面容慈爱;雄狮子就比较严峻,一副深沉的样子,我想这一定是暗喻刘家的家训——“慈母严父”吧。
家庙正厅厅堂高大,气宇轩昂。明间高悬的是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由此可见刘家的荣耀,非同一般哪!

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是一座楼厅式的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古人都称之为“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财富和文化挂钩,才会有这么高雅华丽的品味。
接下来就到了藏书楼了,南浔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书香飘逸,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暗香,每一个到过南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来南浔,就要亲眼见证嘉业藏书楼的规模。

嘉业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这四个大字使得整个厅堂蓬筚生辉。整个楼型像一个口字,中间是一口井,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故楼”、“求恕斋”、“黎光阁”。光看名字就觉得里面有很多的蕴意。

我对“宋四史斋”还是知道的,它主要是“前汉、后汉、三国志、史记”四本史书的刻本。这些刻本都是用红梨木雕刻的,因此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它们是镇库之宝,所以才设“宋四史斋”专藏。白色的墙,青色的瓦,一棵大树洒下阴凉,书香阵阵,引人静心,真想坐在屋内的老式木椅上读一卷诗书,感受一下书楼的氛围。这座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我真的好羡慕呀!
如此小莲庄,百年古樟树,幽幽青石板,太湖石假山,碧绿清荷,参天古树,还有富可低国的藏书,藏书楼内翰墨飘香,宣统皇帝钦赐的匾额闪着金光,若能拥有此楼,实乃此生无憾啊!

一路风景走过,亲眼看着这些随历史岁月流逝的痕迹,任凭清风垂柳拂面,心中不免波澜起伏,我的脚步一直不曾停留,相机的镜头一直在闪,我的目光也一直在贪婪的观赏,而我的心,也在一刻不停的思索着。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南浔,它深厚、广博、远古,像一部传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着古镇的独特韵味;古桥老屋、小巷流水,都深深的镌刻了古镇的人文与历史;水乡名镇,岁月流逝,风风雨雨,风韵依旧。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南浔古镇时,我依旧在回味,把沿途走过的风景一一从脑海中翻出,细细品读。不禁频频回头,心里分不清看的是现实还是历史,那依旧挺拔的古松翠柏记录的那些豪门深宅的沧桑变迁,无疑也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画卷。

我人虽然离开了南浔,但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鹰城》总编辑。

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