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几段儿闪光点,你回忆一下我们高中课本学到的不管是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精彩的文章,哪个时段最多? 一个是春秋,一个是唐宋,一个是民国,就这三段。 最最光彩、最最闪耀的那段时间,你可以理解为是唐宋,但是它俩结合在一起,你再去掉唐,只有宋,为什么去掉唐? 唐宋八大家,宋有六个,唐只有两个,还有一个四大发明,宋自己占三个,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把唐忽略掉只有宋。 但是我更想说,宋干这么大的事儿,都集中在宋仁宗那个朝代,其他的皇帝没有。 唐宋八大家中的几位都是宋仁宗的大臣,包括不是唐宋八大家的那些人,比如你知道的包拯也是宋仁宗的大臣,所以你就知道背后很有意思。 它背后是刚好吻合我讲的治理当中的权力制衡,从唐代开始,它就有这个三权分立的制衡的体系,叫三省六部。 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你就理解为总经理,然后门下负责审核,中书省负责拟诏和皇帝一块儿负责决策,它三个相当于组成了董事会。 然后尚书相当于宰相 负责执行,然后这个决策有三个部门,由中书省请旨,然后皇帝下旨,然后门下审核,审核通不过打回去,审核通过下放给尚书,这是典型的三省六部。 尚书下边六部就不说了,有刑部、工部、户部、吏部、兵部、礼部,相当于就现在的各个部委。 它背后相当于它是权力制衡,最经典 最经典的是谁呢?就是宋仁宗。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中书省的权力有人制衡,门下省的权力有人制衡,尚书省的权力有人制衡,但是皇帝的权力没人制衡。 如果皇帝弱势还好,皇帝强势就很麻烦,如果皇帝有数还好,皇帝没数就不好了。 你看1000年前他们捣鼓的三省六部,就相当于现在的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真的很好,但是他奶奶就差一个事儿,没有人制衡皇帝。 所以在李世民的时候,皇帝一股独大,然后在宋太宗的时候也是一股独大。 因为他毕竟是开国帝王,所以你大臣再怎么叽歪,他不听你的,你没治。 为什么到宋仁宗可以呢?宋仁宗有什么?有血统,有信仰。 帝王在君主立宪之中没有任何权力,但是他代表精神,代表荣誉,代表信仰,宋仁宗有权力吗?他没有权力。 你们知道,那个狸猫换太子那个典故你们就知道了,据说是皇帝洗澡的时候出轨了一个小尼姑,后来他妈妈被冤屈死了,他还伤心的要命。 他是一个弱势皇帝,他妈妈的身份很卑微,你就知道他是继承的合法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太后强势,又由于他是小老婆生的,他天然弱势。 就符合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天生又弱势,他内心又比较仁爱嘛,叫仁宗嘛。 大臣们敢和他翻脸,你比如包拯和他急了,说话的时候吐沫就怼他一脸,他也没治。 还有一个 这伙计更加强调了帝王不能杀士大夫,不能杀文臣,弄得这帮文人呲鼻子上脸。包括欧阳修、苏东坡、苏轼、司马光、吕夷简,一堆堆响亮的人物。 然后文彦博和王安石在朝堂上直接就喊出来,天下应该是士大夫和皇帝共治。 天下虽然是你的,我们俩一块儿管,谁敢说?所以那时候皇帝说你们随便争论无罪。 然后就捣鼓了宋仁宗那个朝代的伟大,但主要是由于隋唐开始的一个好的架构,加上赵匡胤一个遗嘱,不杀文臣,然后到宋仁宗达到高峰,他们内心有敬畏感。 还有一个赵匡胤开国帝王,他有敬畏感,赵匡胤有一次玩儿鸟儿,结果一个大臣着急给他汇报点事儿。 他说急什么急 等等,大臣说我这个事再不急,也比你那个鸟事儿急,开国帝王谁敢这么说他,拿起斧子就砸过去了,结果把那个伙计牙给砸掉了一个。 那伙计捡起来牙,然后什么也没说,转身走了,赵匡胤就吓个半死,就问他,你想干什么,你还想告我吗? 他说我没法告你,但是这个事儿史书它会如实记载的,把赵匡胤吓坏了,马上道歉,并给了很多东西做为补偿。 那个时候的帝王还有敬畏感,不管怎么着,他还在乎史书是怎么写的。 治理的本质就是防止一股独大,限制权力的张狂和权力的无限扩张。 注意权力不是资本,我们太多的脑袋被灌水了,老是限制资本。 然后结合的儒家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在一起,开始变得有意思。 背后形成了一个最经典的治理体系,叫贤臣治国,然后是家人监国。 宋仁宗这伙计啥都不会干,就会干一个事儿,会当皇帝,就是什么都不管。 你也可以理解为用能人来治国,用家人来做监督,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治理体系。 你看我们几千年的帝王,你会发现他不监督,他胳膊伸出来就开始干。 特别是到朱元璋这伙计这,他把宰相这个职位都给取消了。所以你会发现他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直到清朝都是这么干的,然后乱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