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家庭出现这几个征兆,说明正在走上坡路

 布衣粗食68 2022-03-30

01

《周易·家人》里写道:““正家,而天下定矣。”

天下之大,但是真正容得下身体和灵魂的,只有家庭;天下太平,其实是每一个家庭幸福安宁。

只要有了好的家庭,走遍天下都不怕,哪怕一事无成,还能回到家,休养生息,改日再出发。家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但是实现愿望,还要结合实际。任何一种成功,都需要物质、智慧的结合。

当我们认真观察一番,就会发现,一个家庭持续上坡时,会出现以下几个征兆。

02

第一,世代读书,找到家庭发展的方向。

林肯说过:“我不知道我爷爷是什么样的人,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孙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祖先是作古的人,我们不能去改变他们,但是晚辈正处于成长期,需要我们倍加爱护。作为父母、祖父母,要考虑家庭的未来,放大家庭的格局。

清代大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立志以成学,读书以兴家。”

因为公务繁忙,他没有办法把“大家庭”带在身边,因此家书成为了他和家人沟通的桥梁。

曾国藩对儿子纪鸿说,人生的目标,不是做官,而是做一位君子。又说,文笔很好,值得欣慰。

他对儿子纪泽说,天赋很高,胸襟很开阔。

经过鼓励和言传身教,纪泽成为著名外交家;纪鸿进入了官场,在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造诣。孙辈宝荪、约农等成为了教育家和学者。

从小,我们就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长大之后,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读书?

一个人以后成为什么,不能过早下结论,但是要努力读书,从智慧之中寻找答案。如果家庭里,几代人都饱读诗书,就能够持续出现“有志青年”,从而家庭的格局不断变大。

读书越多,方向越明显。这样的话,所有的努力,都会是有效的,避免了瞎折腾。

03

第二,勤劳俭朴,积累家庭财富。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家有兄弟五个,父亲早亡。母亲李氏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家庭能年年有余。这一切,依靠的是家人的好习惯,能够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比方说,年底的时候,召开家庭会议,总结一年的收入情况,对铺张浪费的事情,进行反思;在做棉衣的时候,不要全部用棉花,而是在棉花之中,加入麻丝,降低成本;饭菜分成很多份,按需索取。

唐代诗人张籍说过:“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一个家庭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要积累财富。很多人以为,只要狠狠赚钱,收入提高了,财富就有了。事实上,财富的增加,靠节约。每天结余一点点,一年就有了一大笔钱。

钱可以养家,也能变成兴家的资本。只要有了好的门路,适当投资,就有了“源头活水”。

04

第三,经历痛苦,强化成家的意志力。

古人说:“斛满,大概之;人满,神概之。”

量米的容器满了,人们就会把上面的米刮出去;一个人骄傲自满了,老天会刮平他。这样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对待财富,不能盲目追求,随时要保留“不盈满”的状态。

那些伤害你的人,其实是在提醒你——过于骄纵自己了。

《袁氏家训》里记载,袁了凡的父亲袁仁,一直努力读书,还结交善良的朋友,做善事。但是袁仁的妻子王氏,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就过世了;他再婚,娶了李氏。但是他本人,在儿女尚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第三个儿子,也早亡,留下两个孙子,由奶奶抚养长大。

一个家庭,遭遇很多的磨难,这是谁都不愿意的,但是苦难本身,是来渡我们的,是来磨砺我们的。如果一直躲着苦难,就没有办法成大器。

有人这样评价“袁了凡”的家庭:“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

总要经历什么,才能成就什么。有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善人。当一个家庭在痛苦中,能砥砺前行的话,自然就在上坡了,并且脚步很稳,速度很快。

05

第四,拉拢“外人”,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相对来说,父母习惯把“女婿、儿媳”当成外人。在儿女们吵架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护短,对付“外人”。

也就是因为父母护短,导致儿女的小家庭,一刻也不得安宁。

聪明的老人,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并且对“外人”格外照顾。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过门的儿媳,很喜欢吃烧烤,但是丈夫不允许。婆婆买了烧烤,悄悄送到儿媳手里。

久而久之,儿媳在家庭里,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吃烧烤了。经过婆婆的“教育”,儿媳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提高了。

感情不仅仅需要“传统教育”,更需要互动交流。不分彼此的相处方式,让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到幸福。

同时,我们还要拉拢邻居、亲戚朋友等。只要是对我们有利的人,都需要亲切对待。正所谓,和气抵万金。

06

古人说:“终日戴天,不知其高;终日履地,不知其厚。”

老天每天都在给予我们阳光;大地年年岁岁给我们丰收,但是他们没有向我们索取什么。这就是“天高地厚”的恩德。

如果家庭的恩德多了,那么家庭就是“天高地厚”的。每个人都厚待家庭,就没有不成功的。

要懂得,持家靠智,发家靠运,兴家靠勤,治家靠严,爱家靠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