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好评价的孝文帝改革│906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迁都之后,随着大批鲜卑官吏士民源源不断进入中原地区,当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穿着、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游牧民族不擅于种地,中原地区又无法大规模放牧等等,都严重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

对此,孝文帝也早有准备,随即进一步展开更加深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改革了服装,下诏禁止各族士民穿胡服,一律改为穿着汉人服装,各级官吏也要改穿汉族官吏朝服。

同时,为了鼓励由平城一带南迁来的士民百姓早日安居乐业,孝文帝下诏免除这些南迁户一定程度的赋税,鼓励他们学习耕种。为了表示信任和器重,孝文帝又下令从这些人中,大量选拔羽林军、虎贲军,充任禁卫军。

不久之后,孝文帝又下诏,在朝廷之上不准说鲜卑语,违者罢免官职,强行在鲜卑族中推广汉语。

为了彻底让南迁来的王公贵族认可洛阳,孝文帝又规定,凡是从平城迁移来洛阳的,死后全部葬于河南,不许送回平城安葬。这下,这些迁居到洛阳的北魏王公贵族及其后人,生是洛阳人,死是洛阳鬼,算是彻底的洛阳人了。

孝文帝还下诏改革度量衡制度,改用长尺、大斗,度量法度完全按照《汉书·律历志》的记载来制定。

孝文帝还刻意强调了门阀制度,对威望素著的大儒家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四家,确立为有资格和北魏皇室联姻的北方四姓高门。之后,又加入了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地位和四姓高门等同,都属于四海大姓。这就是所谓的“五姓七望”的来历。

孝文帝特意纳这些家族中的适龄女孩入皇宫为妃子,来凸显这些姓氏的特殊和尊贵。

同时,孝文帝还改革官制,设立国子学堂、太学等教授儒学、下诏搜集民间藏书并予以奖励等等。

另外,孝文帝还做了一个在汉民族看来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决定,那就是改姓,将拓跋鲜卑主要的姓氏,包括皇族的姓氏,全部改为汉族姓氏。

孝文帝在诏书中表示:鲜卑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跋。土,是最纯正的颜色,黄色,是万物之元,所以应该将“拓跋”改为“元”姓。各位功臣旧族中凡从平城迁来的,其姓氏也一律要改。

最后,在孝文帝的命令下,拓跋鲜卑贵族纷纷改为汉姓,例如,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尉迟氏改为尉氏等等。

上至皇室,下至普通贵族,所改姓氏,不可胜数。

实际上孝文帝这里标榜拓跋鲜卑是黄帝之后,也是给自己的祖先脸上贴金。

鲜卑族是草原游牧民族之一,起源于东胡族,后被匈奴族打败,其中一支退居鲜卑山,以山为名,形成鲜卑族。

开始的时候,鲜卑族属于匈奴族的附庸民族,后来随着匈奴族的衰落,鲜卑族慢慢脱离匈奴的控制,逐渐崛起、强盛。拓跋鲜卑作为鲜卑族中的一支,最初居住在现今蒙古草原的东北角,习惯上称之为“北部鲜卑”,或“别部鲜卑”,后来逐渐壮大,直到拓跋珪建立北魏。

这里面别的不说,早期的鲜卑族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属于本民族的历史,又如何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呢?

平心而论,这里孝文帝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在历史上都颇为罕见。

正常来说,各民族都是以自己民族为尊。在北魏之前或者之后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虽然大多也会采用儒家文化来治理国家,也会有一些适应汉民族文化、风俗的举动,但大多会强制其他民族,包括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民族,来适应本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像孝文帝这样,彻底更改自己民族的语言、穿着、习俗、姓氏,从而希望彻底融入汉民族的,属于极少数,也让人无语,不好评价。

从汉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又一次胜利,但是,从鲜卑族的角度来说,孝文帝的改革,就好坏难说了。因而,不管孝文帝采用了多少手段,反对者依然持续不断。

当然,在此番大规模改革之前,孝文帝也有心理准备,如此大的改革,当然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所以,此时的孝文帝也是压力巨大,除了强硬推行各项新制度,拉拢中间派,分化强硬反对者等常规措施外,更希望能将这个压力转移。而转移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外战争。而且,必须是真正的战争,如果能迅速取得大胜,就更加完美了。

恰好就在此时,南齐的萧鸾篡位。南齐雍州刺史曹虎因为是萧道成的旧将,见萧鸾上位后,大肆诛杀萧道成、萧赜一系的诸侯王,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主动派使者前来联系北魏,表示愿意投降北魏。

孝文帝得知消息,大喜,当即以正义的名义,调动军队,准备出兵南征。

虽然南齐的内乱实际上和北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北魏喜闻乐见的,虽然北魏以此为借口,难免有干涉他国内政的嫌疑,但管他呢,反正只是需要一个出兵的借口,好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至少自欺欺人的伪装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已。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