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氣節是人格的中心 學問之道,除了知識以外,要注意氣節的培養 ![]() 學問之道,除了知識以外,要注意氣節的培養。氣節是人格的中心…佛家、儒家都主張做人要做到無我,這無我是對個人道德修養而言。處理事情則要有我,要有正確的意志思想,用現代話說,便是主義的中心思想。 ——《論語別裁》 成仁取義 “成仁取義”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中心點 ![]() 文天祥,他在臨死時寫了四言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於是他捨生取義,腦袋讓元朝拿去了。通俗的說法,腦袋有什麼了不起,重只不過六斤半而已,不管大小都是六斤半,所以一般人俗話說:“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充其量六斤半拿下來。”意思就是,大不了殺頭丟命,也就是捨生取義了。 我們千萬要注意,“成仁取義”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中心點,尤其青年朋友不要忘記,我們這個文化中心,要傳諸于後代生生世世。當然,這也不是孟子的發明,我們列祖列宗的傳統文化,就是這個精神,我們民族這一文化精神,也是“操之則存,舍之則亡”。像岳飛、文天祥,乃至於關公,這一代忠臣孝子,中國歷史上人倫的文化,都是由這種精神一脈相傳下來的。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看死好像回去一樣,這是我們文化上最有名的四個字 ![]() 莊子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一般人對自己生命看得非常重要,怕死!“而不知歸者邪!”而不曉得這只是回去而已。但是這樣看起來,莊子是勸我們早一點死嗎?不然!我們曉得中國歷史上許多忠臣,譬如有名的文天祥,“視死如歸”,看死好像回去一樣,這是我們文化上最有名的四個字,都是受道家的影響,所以能夠為忠臣,為孝子。再看歷史上多少忠臣,乃至戰爭打敗了,死的時候身上滿是刀傷,還是站在那裡不倒。清兵入關的時候,明朝幾位將領,戰敗了以後,屍體站著不倒,等這些清軍的將領發現,馬上叫人點香,點蠟燭,恭敬他是前朝的忠臣;因為清軍將領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就跪下來一拜,屍體才倒下去。這些歷史上記載很多。元朝也有一個歷史名將,叫董摶霄,戰敗了以後,一身是傷,被敵兵用刀刺進去,但卻沒有流血,而是白氣沖天,身體也不倒。所以敵人的將領趕快把自己的階級拿掉,跪下來磕頭,恭敬他是忠臣,這也是很奇怪的!他們這種修養,與莊子道家思想都有關係,並不是因為佛教的傳入,才能夠把生死問題看到另外一面。 ——《莊子諵譁》 輕生死 重去就 這是中國文化另一面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血統中特別強烈的一種特殊精神 ![]() 四祖道信大師,為後世學者留下不慕虛榮,輕生死,重去就的清風亮節,作為世出世間的典範。唐、宋以後許多儒家的“高士”、“處士”和道家的神仙們,亦多有相同的志趣。這是中國文化另一面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血統中特別強烈的一種特殊精神,應當尊重注意,然後才能談——中國文化的氣節。如記雲: “貞觀癸卯歲(西元六四三年)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采。詔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回,以狀聞,帝彌欽重。高宗永徽二年辛亥歲(西元六五一年)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四歲,塔於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遂不敢複閉焉。” ——《禪宗新語》 歡 / 迎 / 添 / 加 編輯部微信號 · nhjcfw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