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唤醒自由的音乐之声

 巴瓦玛依图书馆 2022-04-14

音乐的力量...... 

图片

当最美的声音来到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的内心不该在封闭中继续沉睡。在机械而近乎麻木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付出时间,让我们的感知能力获得疗愈和滋养,如此方可敏锐地捕捉到那唤醒自由的声音……

文/(法)奕夫Yves

2007年元月,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男人在美国的一座地铁站选择了一个人来人往的位置。在接下来的45分钟内,他演奏了六首巴赫的小提琴曲。

那个时段,大约有两千名乘客经过那个车站,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上班族。开始后四分钟,他的演奏引起了一位中年男子的注意。中年人放慢了脚步,驻足几秒钟,然后又继续赶时间去了。又过了四分钟,乐手收到了当天的第一份布施:一位女士往他的帽子里扔了些钱,但脚下却依然步履匆匆,未曾停步。又过了六分钟,一个小伙子靠在墙上听了一小会儿,然后扫了一眼手表,又迈步离去。十分钟后,一个六岁大小的男孩停下了脚步,但是他的母亲却急急忙忙地把他拽走了。中途那孩子又一次停了下来,回头望了一眼小提琴手,但又被母亲使劲地推了一把,只好无奈地继续挪动脚步。还有几个孩子也表示了很大的好奇,但是无一例外地被他们身边的大人催促着迅速离开。

图片
图片

音乐家继续沉浸在他旁若无人的演奏中。前后只有六个人真正地停下脚步,倾听了一会儿。大约有二十个人放了一点儿布施,并继续往前走去。一小时后,演奏者结束了他的表演。依然悄无声息,没有掌声,也没有注目者。没有一个人认出他。谁都不知道,这场短暂的音乐会的主角正是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他刚刚用一把价值三百多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完史上最错综复杂的音乐作品。就在两天之前,约书亚·贝尔刚在一座大型音乐厅里演奏了他刚才在地铁站完成的曲目,而那场音乐会的票价是一百三十美元,而且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约书亚·贝尔的匿名演奏是一场社会性实验的一部分,组织方的意图是了解人们的直觉力、感知力和品味,以及如何选择生活中的优先事物。这次实验引发了几个问题:在一个公共环境中,一个似乎不合时宜的时间段里,我们对美有感知力吗?如果有,我们是否会停下来去欣赏?在一个最不经意的场景中,我们依然对才华有鉴别能力吗?从这个社会实验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家之一,用世界上最美的乐器演绎史上最细腻精妙的作品,都没能吸引我们驻足谛听哪怕一小会儿,那么可以想见,高速穿梭在生活中的我们,曾经或正在错过多少东西?

图片

如果马友友在中国的公园里拉大提琴,人们会认出他来吗,还是就以为他只是一位在洒满阳光的下午悠闲度日的音乐爱好者?郎朗的父亲呢?如果他拿着二胡,坐在一群老人中,会不会引人注目呢,是否还会有一群围观的观众,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他的现场表演呢?这些古典的乐曲,大多诞生于几百年前,专门是为了社会中所谓的贵族阶层,受过良好教育并富有影响力的精英所作。他们可以好多个小时端身正坐,凝神聆听一场经典的音乐会。通过那样的表演,作曲家的天才乍现于世,受到公认,而演奏家对巴赫、肖邦或贝多芬等作品的演绎也得到了大家的极力推崇。我并不是古典音乐迷,但音乐家的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总让我深深叹服,无论是独奏、四重奏还是交响乐团。

这种天才乐手在世界主要大城市的街头巷尾突然出现的情景,其实并不罕见。他们本人不一定很有名气,但他们表演的作品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无论男女老少,观众们自动聚集到一起,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向一场音乐演出致敬。有时,他们会抛下几个硬币,以表谢恩。这些音乐人这么做并非为了钱,而是为了分享悦耳的音乐所带来的美。有时,他们的身影会忽然出现在集市上、地铁里、人行道上、大商厦里,甚至是机场里,目的是为了瞬间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让那漫无目的奔忙和被激情拖拽的疯狂戛然而止。我曾经在上海火车站的软卧候车室里见到过一位女士,她陶醉在另一位乘客的钢琴声中,不知不觉间竟错过了自己的火车。

图片

是什么在吸引着感官,无论是味觉、触觉、嗅觉,抑或声音或影像?这个话题的确可以展开。如果我们被愚昧所覆盖,那么我们所作的一切就都和黑暗无异。如果深受激情和欲望的影响,就容易行为失控,常常为曾经做过的决定或说过的话懊悔不迭。怪不得所有的器官里只有舌头是没有骨头的,但若是误用了这柔软的舌头,却有可能伤及别人的骨头。

然而,如果一个人保持在良善的状态中,最终就会越来越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们对激发美好情感的优美音乐也会更有共鸣,甚至对净化并提升灵魂的曼陀之音,也会有十分敏锐的感悟。身在善良属性中,味觉和嗅觉也会变得更加细腻,因为这时人的心意是平和的,便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大自然所赐予心灵的滋养。

音乐,可以是悲伤的、粗暴的、颓废的或是喜悦的。这些情感都可以用特定的乐器来支撑与烘托。爵士乐的最初创作是为了表达对奴隶时代的记忆,以及一种痛楚的爱。电吉他的创造,是为了让西方的年轻一代恣意地宣泄他们的愤怒和沮丧。还有,印度的古典乐器,如西塔琴、塔布拉鼓、桑图尔琴,则给人们带来了天籁仙乐,连心灰意冷的年轻人也会变得平静安宁。

图片

声音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有的乐曲描绘的是历史上某一个特定的时期,直到今天,一旦那同样的音符想起,人们立刻就会屏息谛听,意识瞬间穿梭到那个往昔的情感世界。伴随着乐曲,歌词流泻而出,依据我们当时的意识状态,把我们送往天堂或地域。

据说,水滴石穿。重复是必要的,正如其他任何一种自我修炼。重复,是学习之母、行动之父,它造就了成功。马友友、郎朗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演奏出最优美的乐曲。那是多年的练习,无休无止的重复,才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圆满境界。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流淌在每一根神经里,激起最深沉的情感。

图片

约书亚·贝尔,这位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电影《金陵十三钗》主题曲的作曲家,当他在地铁站演奏时,无人问津。乘客们谁也没有认出他来,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上班不能迟到。有时,最壮丽辉煌的画面或声音会突然冲击我们的眼睛或耳朵,例如大自然的神奇展示,然而我们却无法很投入地欣赏,因为纷乱的思绪和情绪障碍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

宇宙创造之处,最先出现的精微元素便是“声音”,紧接着依次是气、火、水、土。从声音开始,其他的“形态”一一展现,最后创造出受困的个体。然而,要想从这些覆盖和制约中解脱出来,也可以把声音作为发端。那种声音被称为“sabda brahman”(超然的声音),这种妙音超越物质的覆盖,只有当内心做好了接受的准备时,才能被感知到。

图片

睫毛离眼睛最近,但我们却看不到它,除非揽镜自照。我们的灵性福祉就在心里,但我们却不停地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方法,于是它一直在沉睡着,日日夜夜漫长地休眠着。直到有一天,如同遇到了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突然电光火石,灵魂被唤醒了,从此踏上了完美之途。当然,装睡的人是永远无法被唤醒的。然而,对于那些在生命之旅中寻觅着真正意义的人而言,梵音曼陀唱颂却可以帮助一个人从物质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这样的梵音常常被简单的乐器烘托着,激发出我们灵魂最深处的情感。

谁愿意永远做那些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呢,当最美的声音来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的内心却在封闭中沉睡。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方可敏锐地捕捉到唤醒自由的声音。在机械而近乎麻木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付出时间,让我们的感知能力获得疗愈和滋养;如此,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感,才会始终通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开卷有益,感谢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