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温州”系列精品课程第一集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4-14
图片

东山翰墨

“东山翰墨”,上承温州古城昌盛千百年而不衰之文脉,下启新时代温州欣欣向荣之文化盛景。

温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书画重镇,多年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一大批书坛画坛的优秀人才,孕育出了独特的“温州书法现象”,尤其是墨香温州的建设,带来了全城“家家有文房四宝,人人学书画技艺”的文化氛围。由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温州市美术家协会、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协办,温州广电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摄制的“墨香温州”八集系列精品课工程《东山翰墨》2022年4月13日正式发布,该精品课工程特邀曾在国内书画竞赛中斩获佳绩的八位中青年书画人才,制作了八集精品课程,每集时长15-18分钟,通过线上课堂的方式,以艺抗疫,全城联动,共绘新时代里的文化蓝图。

墨香引瓯韵

东山书院

图片

● ●

东山书院,北宋时期温州名儒王开祖的授徒教学之所,由于原址在华盖山,且华盖山又名“东山”,因此后世称此书院为“东山书院”。东山书院原址在公园对面的华盖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毁于台风,三十一年温州知府龚秉德重修,清雍正十年(1732)温州巡道芮复传移建于今积谷山麓(中山公园东南角,距新建东山书院约30米)。东山书院是温州城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当时全国知名书院之一,可以说是温州文化的精粹凝结之所。

图片

● ●

义同'笔墨',解释为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后世亦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古来“翰墨”二字常见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清·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袁可立子),复工书画,精鉴赏,遇古翰墨器物,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由此可见,“翰墨”也承载了千年以来中华书韵的醇厚与蕴藉。

图片

第一课 



图片

陈默| 篆书 |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名家简介

图片

原名陈炳华,别署逸庐,浙江温州人,1957年出生,七十年代初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林剑丹先生,温州书画院原副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温州市第八、九届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入展、入选全国职工美术、书法作品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作品展,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曾荣获全国兰亭书法大赛一等奖,西泠印社首届手卷、楹联、扇面大赛最佳作品提名奖。

课程介绍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书法篆刻家。从小的时候,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邓石如对书法、经史、诗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苦于家境贫寒,学书无门,一直到了三十二岁那年,由高人梁巘推荐,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的金石善本,于是眼界大开,书艺大进,遂能四体书,尤以篆隶见长。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又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纵1米85,横46公分,共91个字。《白氏草堂记》用笔圆润流转,线条均衡,体势端庄,有沉雄朴厚之风。邓石如以李斯、李阳冰为宗,他的篆书吸收了汉碑篆额和李阳冰《三坟记》等篆书的体势笔意,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和拘谨之风。邓石如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临摹示范

以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作为范本进行临摹示范

图片
图片

弘扬先进文化

构筑文艺家园

温州文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