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1949年初,我军进行大整编,将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各纵队改为军,再以若干个军为单位组建16个兵团。在1955年授衔时,这16个兵团司令中出了陈赓、萧劲光、许光达三位大将,王震、刘亚楼、杨得志、周士第等12人被授上将,只有程子华未能授衔。 说起程子华,人们马上就能想起诸如领导红25军长征、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挖掘董存瑞事迹、指挥塔山阻击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作为曾经多次在一个战略区独当一面、算得上是一个“山头”代表的重要军事干部,在解放前就被调离了部队转入地方工作,从而错过了授衔这一历史性荣耀,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 1955年授衔仪式 纵观程子华的军事生涯,他的“运气”似乎有些差。 程子华1922年考进太原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与徐向前是校友),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之后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官教导团当兵,随该团参加了广州起义。1929年12月,程子华在湖北大冶领导了堪称模范兵变的“大冶兵暴”,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后来扩编为红8军,和彭德怀的红5军合并后成立了红3军团。如此说来,程子华也是红3军团主要的“股东”之一,起点相当高。 在土地革命时期那些成功的反蒋起义中,“大冶兵暴”的影响力仅次于宁都暴动。作为兵变的主要策划和领导者,程子华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山头”的代表了。可问题是,他不久后就负了重伤,伤愈之后调离了原部队,红8军的部队基本由黄克诚、彭雪枫等人接管,程子华失去了成为红3军团主要负责人的机会。 ![]() “大冶兵暴”旧址 在红8军,黄克诚和彭雪枫的资历威望都不及程子华,日后黄克诚被授大将,彭雪枫如果不是牺牲过早,也是大将的资格。所以说,程子华这次负伤的确影响了他后来的发展走向。 伤愈后的程子华,被派到红5军团,在好几个师当过师长、政委,职务换得太多,一直没有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合作班底。直到1934年8月,江西苏区红军准备长征,周副主席把程子华派到鄂豫皖苏区去当红25军参谋长,让他给鄂豫皖苏区领导人传话,是走是留自己决定。程到达鄂豫皖后,苏区和红25军召开“花山寨会议”,推举程子华当军长,原军长徐海东甘当副手。 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25军的作用不亚于一支方面军,正是他们主动放弃陕南根据地前往陕北,才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为三大方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是在没有得到总部指示的情况下独立作出的决策,可见红25军的领导人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 红25军徐海东(右)、吴焕先(左)在甘肃两当合影 作为红25军的军长,程子华看上去似乎可以看作是这支“山头”的代表,但实际上他在红25军的存在感并不强,就连蒋军电文中都一直把红25军称作“徐匪”,很少提到程子华的名字。这一方面因为他毕竟是“外来户”,在这支部队的影响力自然不能和吴焕先、徐海东这两位红25军的灵魂人物相比,另一个原因在于他刚当上军长就又一次负伤了。 1934年12月27日,红25军在虞家河开会期间,突然遭敌偷袭,激战之中徐海东头部中弹,命悬一线,而程子华双手被子弹贯穿,同样重伤。从此,程徐二人已无法行使指挥权,徐海东更是被担架抬着行军,红25军的指挥权完全由政委吴焕先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承担。 ![]() 到达陕北后的红25军 程子华从担任军长到负伤,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确实影响了履职。在之后,究竟是入川跟随张主席还是北上陕甘迎接一方面军这个重大决策上,是吴焕先力排众议,促成他们走了正确路线。可以说,吴焕先是红25军的关键灵魂人物,韩先楚、陈先瑞、刘华清等从红25军走出的将领,日后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无不对吴焕先表示敬佩和感激。 吴焕先牺牲后,红25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但红15军团在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时,程子华的位置却被黄克诚取代(副旅长,相当于旅政委),这也是他第二次被黄克诚替代了。此时的程子华被派到地方工作,脱离了部队,其原因应是和整肃有关。 ![]() 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的领导们: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政委 如果程子华能留在344旅担任主要军政职务,那他完全可以看作是红25军/344旅这一“山头”的代表人物(徐海东长期卧病在床,无法正常参加工作),但阴差阳错,这一历史机遇又失去了。 到了1939年,程子华重回部队,到冀中军区当政委,和司令员吕正操一起,把冀中根据地搞成了模范根据地,正规部队和民兵组织都得到很大发展,地道战、地雷战等一代传奇都发生在这里,而且经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这一时期程子华展现出了出色的军政才能,军中地位上升,在聂荣臻去延安参加大会时,代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可见他是晋察冀“山头”的二号人物了。 ![]() 抗战时期,程子华(右二)和孙毅(右一)、舒同(中)等人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冀察热辽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这一时期抢占东北的极端重要性,冀察热辽军区的地位曾一度与晋察冀、山东、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平级,林彪是首任司令员。等大部队挺进东北后,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地位有所下降,由程子华领导,隶属晋察冀第二野战军。 ![]() 北方分局委员,左起:程子华、彭真、关向应、聂荣臻 冀热辽部队的地位颇为尴尬,他们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管辖,但作战区域则多是在热河、辽宁境内,因此多数时候受林彪直接指挥。直到1947年4月,冀热辽军区的8万人马才正式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在冀热辽的土地上,走出了黄永胜8纵、詹才芳9纵和贺晋年11纵三支主力纵队,以及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董存瑞。 “电告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相信看过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观众,无不对这句台词印象深刻。在塔山阻击战中,程子华统一指挥4纵、11纵及两个独立师,将蒋军东进兵团的11个师死死挡在塔山防线,决定了锦州之战乃至整个辽沈战役的成败。这是程子华军事生涯最为著名的一仗。 ![]() 解放战争时期的程子华 就在四野主力南下华南,正准备和白崇禧集团决一死战的时候,身为13兵团司令员的程子华却被突然调离,去主政老家山西去了,从此离开了部队。至于他调离部队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平津战役中东野先遣兵团擅自攻打密云,引得主席之怒;也有人认为,可能和陕北时期的整肃遗留问题有关。总之,这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假如程子华没有离开部队,能够参与授衔的话,作为红25军的代表是有资格授大将的。如果这样的话,徐海东就可能排不进来,而且程子华和黄克诚的履历有不少重叠,级别相等,且都是来自东北的干部,最终恐怕要二选一,把谁降一级都不合适。这样看来,程子华不参与授衔,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