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个常用的运动数据集合平台简介

 老威小屋 2022-04-14

各种数据分析平台,对我们或多或少都带来过好处,所以,我经常在章中,对自己获益过的事物,做些介绍。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也给我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和产品,更广为人知。

01

Running Quotient平台

我通过RQ平台的奖励用了几个月它的白金用户账户。受益不浅。

1、有氧基础测试

我不大用它做运动数据的统计,主要用它来不定期地测试有氧基础。

有氧基础的价值,我们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如果对有氧基础不重视,就跑步而言,就好像驾车上路,却懒得“费事”去考取一本驾照那样。

它的评定规则如下表,10%以内是良好,5%以内是优越。


最近的一次测试是在上周,4%。

2、跑力、体能分析

RQ平台对于跑力、体能等比较关注。这类数据依赖于大量运动数据的积累。而且我现在对于这些数据的涨跌,不大在乎了。而且涨跌波动,都是自然现象。

3、运动中最大心率检测

这是我比较赞赏它的一个方面。对于并没有做严格的最大心率检测(或者推算)的人来说,用220-年龄的公式,很有可能最大心率设置是偏低的。当在实际训练中涌现出比设定值更高的最大心率数值,是可以用来作为新的最大标准的。

但是,有时候最大心率只是瞬间出现了一下,是不是可信呢?个人认为是否的。而RQ会跟踪分析,当一个最大心率出现且持续多久,它才会认为是有效的最大心率。譬如,在某一次跑步训练中,你曾经出现最高192,但是导入到RQ里,它认定的本次最大心率,可能是187,通过它的算法和监控,过滤掉不合适的数据。

早期我曾经借助它的这一功能,来“寻找”自己的最大心率值。现在通过无氧阈值,来设置心率区间,也就不关注最大心率的绝对值了。如果用无氧阈值来推算,也基本是八九不离十,是可用的。

4、专业性文章

主要是教练对所带领运动员的一些心得文章。但是文章通常比较短,不展开,而且更新不多。

5、新的升级变化

今天早上,看RQ还做了一个升级(我眼睁睁看着它升级的),在运动记录清单中,把所有运动项目都列出来了(过去只提取跑步数据)。

而在统计功能中,除了跑步,还增加了游泳和骑行。暂时还不能点击看新增项目的具体内容,但是也算是普惠我们用户吧。点赞。

02

Polar Flow

因为Polar是我的主设备,所以,它的这个官方app自然是我的主要分析平台。

1、统计分析功能强

这方面我就不展开来说了,否则会写成论文。我一直认为,硬件厂商的区别,都不是很大,尤其是主流的大厂之间,更是如此。功夫的差异,大概在分析上。

2、十分有益的社交区间

不少运动数据集合平台,整合了社交功能。说实话,有的平台基本上沦落为了运动人群的“朋友圈”,主要用来晒每天的“动态”。

“晒朋友圈”这个动宾词组,在英文里就叫post a moment,就是贴一个自己的动态。

朋友圈里,晒一下自己的饭食,晒一下此刻在某个大楼前,甚至晒一下今天跑的10公里数据,都是晒动态。

有的平台的社交区间,其实就是一个晒动态的区域。我在热衷了若干年之后,不再用了。有的app则干脆注销卸载了。

Polar Flow的社交区间,是博客形式。基本上都是严肃的训练者的训练心得。

如果你读过的,就显示为灰色,还没有阅读的,则显示为亮色。

除了运动知识,还有很多科学饮食的内容,如下面截图,是一篇文章里,关于各类食物中蛋白质的比例:

不过Polar的社区,全是英文。所以,英文不好的人,可能无缘摄取营养——你可以通过页面翻译,但是,毕竟这种方式生硬,且与自己能看懂英文而摄入营养,是不一样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没有机会从Polar的英文社区文章中获益,那么使用Polar装备(和app),就好像为哨兵配备了一把狙击步枪——只是用它在放哨过程中发现敌人时用来向空中放枪报警,而没有起到狙击步枪应有的作用。

03

Strava

用这个平台,纯粹是偶然。

在我开始全线转向Polar的年头,Polar和RQ还没有直接打通,而是必须通过Strava转接。

事实上,Srava是在骑行界非常著名的平台。

我也是使用了它的免费功能,对它的感觉与对RQ一样,白吃却很好吃。所以,我要像赞美RQ一样地赞美它。

1、所有运动记录都能同步过来

过去RQ是做成单一跑步形式的,而Strava虽然是以骑行为主要阵地,但是它把所有运动形式都能同步过来。这样比较方便。现在RQ也开始这方面的改善了——是今天(2022年4月14日)开始改变的,昨天睡前还没有。

2、能够自动记录设备(包括鞋和跑表)

因为在Polar里会自动记录跑表,所以,同步到strava后也保留了本次所用跑表的信息。可惜做分析时,不能用跑表为线索,来统计“用某块表运动了多长时间”。

跑鞋的管理,它是我用过最好的。即使本次穿的不是预设那双,也可以在记录里做修改,确保信息正确。

与Garmin Connect中鞋的管理不同的是:

如果某双鞋在记录之前,已经真实地跑了几次(有可能记在了别的鞋上),那么可以在添加新鞋进清单后,依然把添加前已经发生了的记录,给改正到本双鞋(正确的这一双)头上,确保记录精准。

而Connect只能在鞋子添加后,才记录里程。如果某双鞋先服役了,但是后登记,则登记前的里程,归不到这双鞋头上了。

我用来做跑鞋里程记录的,都是来自Strava统计。

3、骑行功率分析

我没有为自行车配备功率器,但是数据上传到Strava后,它会根据数据“分析”出一个功率。

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因为,我主要看趋势。

说到功率,有句题外话。

人们总愿意看到自己在某次训练中的功率读数高。这是没有道理的。

人对某项运动,会有一个功率最大值——也就是自己的天花板,这个数值,当然是越大越牛。

但是就某次运动而言,同样的成绩,功率越低,说明做功越有效率。在这个效率的前提下,能达到的功率值越大,则取得的成绩越晃眼!

如果成绩很差,功率很大,说明越笨拙,越低效,这样理解才是正道。

5、设置自我挑战

很多平台有挑战——各种线上比赛。但是Strava的花样比较多,譬如,它除了设置月度跑量、月度骑行里程等等外,还可以设置月度运动小时数,健身次数等等。

当然其他平台也有,如Connect也有这类挑战,比较有乐趣。

04

Garmin Connect

过去我都是将Connect里的数据,同步到Garmin Sport里看。现在,好久都没有打开后者了。

之前上Sport多,是因为学习它里面的“训练”模块里的内容和理念。但是现在Connect里的“训练”也很不错。更主要的,是我的课表主要来自Polar,在Polar系统里制定,所以,就不大用Garmin里的了。不过两者还是各有长处,有时候会以Connect的训练为主线。

Connect里比较清净,就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在管理自己。没有什么喧嚣和热闹。早年,它只是一个数据的积累,但是现在除了数据汇总以外,也有训练课程这些必要的内容。

用Connect最主要的“纽带”,还是因为用它来计算心率分区。

我多次说过,我经过多年反复试用,觉得无氧阈值分区法,是最切合我的。而我的无氧阈值,是通过Garmin设备得来的,所以,也是在Connect里,由系统自动设定的。

图中那个65-80-89-95-100%的门槛,完全是系统自己给定的,只要把定期测得的无氧阈值数填入即可。——最近做了一番研究,对于这几个门槛值的含义,和系统这样设置的逻辑,基本上闹明白了。以后再专门写文。

我将在Connect里自动计算得到的分区,照搬到Polar里,手动分区。而且往往4区5区的分界(5区下限),跟Polar根据测试得到的值非常吻合。

05

其他一些平台

七八年时间里,也用过其他三四个平台,不过大同小异。逐渐都不用了。在此不做好处短处的评价。

任何平台都会有长处短处,对于已经用了很久的平台,实在也没有必要换。越贪多,贪“别人有,我也要有”,只会使自己迷乱,迷失。

我喜欢同时使用若干个同类型的工具,因为我相信“各有所长”,从来不指望某个东西全面覆盖其他同类,所以,习惯性在不同的工具上取其最长的。

譬如,器材管理我用Strava的,有氧能力检测我用RQ的,而月度总结,我看Polar自家的数据,而心率分区的不定期微调,我只能用Garmin具备此项检测功能的设备和Connect的设置——而实际测乳酸阈值时,我又用的是Polar的心率设备H10。

那种期待“用了某个工具,就可以all in one”的念头,我从来没有动过。

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百花齐放的。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