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文化衍生的舜帝庙因果:湘水流域舜庙和潇水流域舜庙的先后关系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2-04-14

如图:瑶学专家盘福东先生在深入研究

湘水流域舜庙和潇水流域舜庙的先后关系

作者:盘福东

前段日子,撰写的《全州青瑶峒瑶与舜帝渊源关系考究》、《舜帝之后与青瑶峒王瑶考论》、《三苗迁徙与舜文化原生地考》,已说明了《山海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在华夏族同化的统一过程中,向南迁徙定居在全州青瑶峒一带的南岭山地,并与当地土居的三苗部落联盟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今天的瑶人有舜帝的后裔。

后来,封建王朝对零陵地域十二姓王瑶后裔的残酷镇压,迫使舜帝后裔十二姓王瑶带着舜文化地形标识,来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潇水流域,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庙。

历代封建王朝残酷镇压零陵地域的十二姓王瑶后裔为捍卫“耕种不交税,见官不下跪,行船不使钱”特权的反抗斗争,居住在全州青瑶峒盆地及周边山岭的十二姓王瑶后裔被迫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原始家园。

全州青瑶峒一带的舜帝后裔离开家园的同时,将舜帝在全州葬地的九疑山的九龙归位地相及为舜帝招魂而建的舜庙雏形零陵屋,画成了九条柱状符号和五个“∧”型的盖(屋脊),在旁注上“帝舜”葬地所在,他们带着舜帝葬地的地形标识,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潇水流域蓝山、宁远一带,与象的弟弟的后裔,以此共同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庙。

(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的“帝舜”祭庙标识,可资说明舜文化衍生的舜帝庙在潇水流域的因果。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出土了一幅《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据考订,所绘主区为西汉诸侯国之一的长沙国南部。图中有用鱼鳞状图形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并有9个柱状符号和5个“∧”型,旁注“帝舜”二字。

同时,治学严谨的专家考证《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标记的舜庙位置,并不在湖南宁远县,而是在湖南的蓝山县。湖南省博物馆余斌霞研究馆员在《马王堆汉墓<地形图>研究综述》一文中对马王堆的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的古地今址,引用了湖南省科技学院尤慎教授的观点:“尤慎对九嶷山舜陵和舜庙的现今之地进行了考证。尤慎认为,《地形图》上的九柱状帝舜陵庙在今蓝山灵江的源头处”(2013年《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73页)。尤慎教授对马王堆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二字的舜庙的古地今址进行的专题考证,并撰文《马王堆地形图中的舜帝陵庙》表述了考证结果。

如图:《湘山志》记载的大楚南会稽山

可见,潇水流域的蓝山和宁远一带的勉系瑶人十二姓王瑶子孙,是从《评皇券牒》记载的他们的原始家园全州青瑶峒大楚南会稽山迁去的。他们这些舜帝后裔十二姓王瑶带着在全州青瑶峒的舜文化地形标识,来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潇水流域,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庙。这应该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标记舜庙在潇水流域的蓝山县瑶人居住区的原因。

今有人将《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标记的舜庙位置在湖南的蓝山县,说成是在湖南的宁远县,借以证明宁远九嶷山有舜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二)宁远九嶷山玉琯岩舜帝的考古结果,可资说明舜文化衍生的舜帝庙因果--宁远九嶷山的第一个舜庙,是从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帝庙迁去的。

让我们来追溯湖南宁远九嶷山的第一个舜庙的建庙时间。

宁远《九嶷山志》:“舜庙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祭于此,其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以来,立庙在玉琯岩前百步。至唐,旧庙湮废。刺史元结奏立营道城西。僖宗时,长沙胡曾权延唐令,请复立于玉琯岩下,有敕建舜庙碑记。宋建隆初,刺史王继勋奉诏重修,知制诰张炎奉敕撰碑,皆湮灭无存。明洪武四年,遣编修雷燧致祭,乃迁庙于舜源峰下。”[1]

清.嘉庆《湖南通志》、《永州府志》、《宁远县志》均有同样记载。

以上方志记载说明,第一个舜帝庙,是建在大阳溪的大庙。建庙时间是“盖三代时祭于此”。这个“三代”,《志》中用副词“盖”,相当于“大概”,只是推测建于“三代”。《志》中说“秦汉以来,立庙在玉琯岩前百步”,具体是秦汉在玉琯岩前百步立庙。2002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宁远九嶷山玉琯岩的舜庙遗址进行了挖掘,出土了东汉“詣环吴”铭文杯柄,“王”字头兽面瓦当等,还有唐代的'舜’字头专用祭器,说明此处是东汉建筑物遗存,考古印证了史籍中关于玉琯岩下有舜庙的记载,是东汉时建的舜庙。

从考古发现并结合《九嶷山志》的记载,可以确定玉琯岩的舜庙,是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最早的舜庙,且这个舜庙是东汉时期从大阳溪的白鹤观迁来的,当地人称为大庙。

有关史料记载,舜帝南巡到达地处全州县大西江、文桥和东安县大庙口之间的舜皇山。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从全州洮阳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见《东安县志》)。东安县的舜文化,同属古零陵文化圈。因此,舜帝南巡的舜皇山在《全州县志》和《东安县志》皆有载。清代嘉庆籍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民间称舜山为舜皇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2]全州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3]“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4]

舜皇山与全州青瑶峒相连(且是青瑶峒山岭的一部分),地处越城岭中段,远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舜帝从蒲坂、平阳等地来此,路途遥远,舜帝居这里可以远离禹政权的威胁。同时,舜皇山与全州青瑶峒一带水路比较方便,舜帝远道而来,通过湘江及支流紫溪河、夷襄河(今宜湘河),从东安大庙口、全州文桥的干六或庙头的歌陂都可以到达舜皇山和青瑶峒,旅途的劳顿勉强可以承受。

舜帝南巡到达地处全州大西江、文桥和东安县大庙口之间的舜皇山一带,是三苗国的南界。“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5]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6]此文山就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东面的全州大西江、文桥、庙头、龙水、黄沙河、永岁、全州镇一带,与舜帝南巡的舜皇山是相连。

舜帝南巡到达舜皇山,不仅有史料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印证。至今舜皇山一带流传着许多舜帝的故事。舜帝在舜皇山避居期间,曾多次外出巡游。现全州、桂林、永州、衡阳、韶关等地都留有舜帝的遗迹。今舜皇山下的全州玉陛源口一带,有舜帝庙和舜帝庙村。舜帝庙和舜帝庙村地名,因舜帝及其后裔曾在这里住过,并在此建家庙祭祀祖宗舜帝而名。

《山海经》记载的湘江源地域全州西北山岭和赤水(资水上游的夫夷水因流经红层地貌的赤坨之间而名)之东、苍梧之野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全州西北的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镇内,九疑山的九龙归位地相且与文桥玉陛源口的舜帝庙村相邻,从玉陛源口到大西江,二地之间距离很近。

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下有舜帝行宫,有虞帝岭,有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娥皇、女英二妃祭舜的望夫岭,有祭祀舜帝的祀山,有三苗首领崇尚舜帝之德而归顺舜帝的归崇坪,有象征舜帝凤凰化身的凤凰山,有舜帝居住的天子屋场,有虞帝庙和二妃庙等许多与舜帝有关的地名。

零陵屋相邻的有祀山,祀山的山顶上有大石平顶叫祀山头。舜帝的后人在全州青瑶峒居住,在此小山的祀山头祭祀先祖舜帝,后来这个小山就称之为祀山。

舜帝的后裔在零陵屋为舜帝守灵期满后,其后裔中的一支回到舜帝的原避居地今全州文桥镇舜皇山旁金凤山下的玉陛源口定居,并在那里建起了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这个庙就叫舜帝庙,又叫大庙,其后裔定居在这里,这个居地就叫舜帝庙村,又叫大庙村。

金凤山下舜帝庙位于玉陛源口,庙边的这条玉陛源,是紫溪河的一级支流,古称大阳川水,又名大阳溪。庙旁的山形神似一只凤凰,民间传说是凤凰的化身,因此叫金凤山。在金凤山与舜帝庙之间建有道观,远观金凤山似鹤鸟,这里常有鹤鸟栖棲,因此这座道教观宇就叫白鹤观。

玉陛源为全州文桥和东安大庙口的交界之地,东安县境域有全州洮阳的历史渊源,两地水乳交融,难割难分,舜帝庙遗址处两地之间,因此,此庙在《全州县志》和《东安县志》中均有记载。清代《全州志》标注了与全州九疑山相邻的文桥镇舜皇山旁的金凤山下的玉陛源口有舜庙;舜帝庙旁立有舜帝庙村“三都凡十四村,舜帝庙离城一百里”,[8]全州文桥三都共有14个村,玉陛源口的舜帝庙村是其中之一,舜帝庙村距离全州县城100里。

至今,全州县文桥镇和东安县的大庙口一带,都有举行庙会给舜帝做生日的习俗。舜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三,湘桂二省(区)的群众都要给舜帝做生日,举行“祝寿”和“拜寿”仪式。八月十二,由湖南东安一方主持组织两省(区)的群众在舜帝庙给舜帝“祝寿”,八月十三,由广西全州一方主持,组织两省(区)的群众在舜帝庙给舜帝做正生日,举行正式典礼,进行“拜寿”。在金凤山下湘桂二地附近的村庄,每个村都组织社火队参加祭祀舜帝的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后全州一方在玉陛源口村的庙会迁到了村委所在地文桥干六街,东安一方的庙会迁到了大庙口镇上。

《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庙在大阳溪”的这条河流,就是发源于舜皇山的紫水河,舜皇山古称大阳山,紫水河又名大阳川水,也叫大阳溪。

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全州与东安交界的舜帝庙村这座舜帝庙迁到宁远九嶷山的历史,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副秘书长、湖南永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泽槐先生作了考证,他在其文集《舜帝与舜帝陵》第四节《舜帝南巡遗事》写到:“大庙口,是一个古老地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位于舜皇山下东安县境内,现为大庙口镇。大庙,即舜庙。清《九嶷山志》记载:'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也就是说,三代时,当地人在大阳溪建有舜庙祭祀舜帝,当地人把舜庙称为“大庙”。东安舜皇山下的大庙,也是为纪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实就是舜庙。”

《东安历史文化遗迹》写到:“大庙口,是一个古老地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位于舜皇山下东安县境内,现为大庙口镇。大庙,即舜庙。清《九疑山志》记载的'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也就是说,三代时,当地人在大阳溪建有舜庙祭祀舜帝,当地人把舜庙称为'大庙’。东安舜皇山下的大庙,也是为纪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实就是舜庙。”舜皇山有紫水河,紫水古称大阳川水,即大阳溪。

综上可知,由于舜帝崩于全州的零陵屋,葬于全州九疑山,他的后裔在全州的零陵屋为舜帝招魂守灵而建起了以舜陵“零陵”命名的零陵屋,这个零陵屋是舜庙的雏形。舜帝后裔在零陵屋守灵期满后,其后裔中的一支回到舜帝的原避居地今全州文桥镇舜皇山旁金凤山下的玉陛源口定居,并在那里建起了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这个庙就叫舜帝庙,又叫大庙,其后裔定居在这里,这个居地就叫舜帝庙村,又叫大庙村。

宁远九嶷山一带为了祭祀舜帝,没有舜庙,便将全州舜帝庙村白鹤观前的舜帝庙迁到了宁远九嶷山玉琯岩,在这里建起了当地的第一个舜庙。

如此看来,宁远九嶷山玉琯岩的舜帝庙是从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帝庙迁来的。

《九嶷山志》记载的宁远九嶷山下玉琯岩的第一个舜庙是从全州舜帝庙村迁来的这段历史终于解谜了。

何人将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帝庙,迁到了宁远九嶷山下玉琯岩呢?

宁远县九嶷山一带是舜帝的弟弟象的封地有庳(即有鼻)所在。“有卑”为古地名,亦作“有鼻”,又名鼻墟、鼻亭。舜封其弟象于此,“象至不仁,封之有庳。”[9]“昔者,舜之弟象 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於有卑”。[10] 颜师古注:“地名也,音鼻,今鼻亭是也”,“舜封象於有鼻,死不为置后,以为暴乱之人不宜为太祖。”[11]

《晋书》记载:“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而“有鼻”的范围在湘江以南,九嶷山以北的潇水流域,象的封地的驻地就在现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的访尧村,村中古有有鼻亭,又称象祠,至今香火鼎盛。九嶷山就在象的封地内,舜的后人带着舜的牌位祭物来到象的后人生活的九嶷山一带定居后,就会建宗庙来祭祀祖先,逐步演变为舜帝庙,在九嶷山一带有舜帝庙。或者是居住在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象的后裔,将他们家里的大名人舜的牌位祭物接到了这里,为舜帝建起了祭祀的宗庙。

(三)东汉后文献嫁接的舜帝庙

先秦古籍《山海经》至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舜帝的葬地在湘水源西北山岭的全州九疑山。查阅东汉之前的史料,不见舜帝葬于宁远县九嶷山的记载。东汉之后的文献将在湘水源西北九嶷山的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潇水流域的宁远九嶷山。

吕朝晖先生考证的舜帝崩葬纪念地,从东汉初年开始由今广西全州转至今湖南永州进而确指宁远九嶷山为陵墓所在地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最先写九疑山在营道的东汉史学家班固,说:“营道,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13]而后有关舜帝葬地在零陵营道或冯乘县即宁远县的九嶷山,是东汉以后的学者在给历史文献所作的注释说明。最早作注的是东汉学者应劭,随后有三国荆州从事文颖、三国曹魏陈郡丞如淳,他们都给《汉书·武帝纪》所载的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的历史事件作了注。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两晋时的文学家郭璞注:“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14]南北朝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15]南朝宋时期的裴骃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16]《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可见,有关舜帝葬地在宁远县的九嶷山说,是舜帝的后裔绘制舜帝在全州的葬地标识,并将舜的牌位祭物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接到宁远九嶷山,为舜帝建起了祭祀的宗庙之后。

已清清楚楚,在舜帝去世二千多年之后,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要在其祖上的发祥地舂陵今宁远建舜庙祭祀舜帝,于是彼时一些文人便应声附合光武帝,认为湖南宁远有舜庙,又有带一个“山”字头的九嶷山,便盲从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到东汉史料记载开始出现舜帝葬宁远九嶷山的说法。而此之前的先秦古籍至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舜帝的葬地,在全州西北山岭的全州九疑山。

[1].清.嘉庆:《九嶷山志》。

[2].清.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

[3].《全州县志》,1998年版。

[4].清.道光.《永州府志·艺文志》引《东安县志》。

[5].《战国策》。

[6].清.嘉庆《全州志.舆地》。

[7].《礼记·曲礼下》。

[8].清.嘉庆《全州志·舆地》卷首。

[9].《孟子·万章上》。

[10].《汉书·邹阳传》。

[11].《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

[12].吕朝晖:《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见《全州文史》第九辑;《广西通志·大事记》。

[13].班固:《汉书·地理志》(上)。

[14].郭璞:《山海经·海内经》。

[1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

[16].南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皇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