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在汉语中,有的词语语序变换以后不会发生变化,如“询问”与“问询”;有的则会发生变化,如“语法”与“法语”。 语序对语义有何影响?其间有无规律可循?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林有苗对此进行了探讨。请看—— 01 02 如果构成某个词的两个词在词性上相同、词义上相同或相近,相互间的语义关系为联合关系,那么这两个词前后互换位置,一般不会导致整个词意义的显著变化,亦即变换前后的意义是对称的;反之,两个词前后互换位置会带来意义上的变化,亦即变换前后的意义是非对称的。前者恰如“询问”与“问询”所示;后者则如“讯问”与“问讯”所示(“问讯”中的“讯”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问讯”的四个义项多于“讯问”的一个义项)。 再看其他例子。“建构(联合)/构建(联合)”“继承(联合)/承继(联合)”“涩滞(联合)/滞涩(联合)”,这三组双音节词各自都是联合关系,其成分前后换位没有导致语义变化,亦即保持语义对称。 “青年/年青”“语法/法语”等情形则不同。“青年”不是联合关系,为偏正结构,作名词,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或“上述年龄的人”;“年青”为主谓结构,作形容词,指“处在青少年时期”。“青年”与“年青”二者表义不同。 “语法”中的“语”与“法”也不表联合关系,是偏正结构,意为“语言的法则”;当词性相同的“语”和“法”互换位置时,得到的是新词“法语”(法兰西民族的语言),其意义与此前并不对称。 在四音节词语里,如果前面的双音节词语与后面的双音节词语之间不是联合关系,而是主谓、偏正或动宾关系的话,两个双音节词语前后互换,也会导致意义或语义关系的变化。例如: 汉语作为一种显性形态并不发达的分析型语言,其语义表达与分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序调整或音节制约等。我们看看三音节词语的情形。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曾指出“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的影响”是汉语言的特点之一。循着这一思路,语法学家张斌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一书中提及,三音节词语“选题目”“筹经费”为动宾结构(选+题目;筹+经费),而同为三音节词语的“选择题”“筹备费”为偏正结构(选择+题;筹备+费);其中,音节起到了区别语义关系的作用。 03 本文所论的主要是词语内部成分间的近距离换位,吕叔湘先生还讨论过句子内部成分间的远距离换位。 下面以吕先生《掉个过儿还是一样》一文的例子略作说明: (1)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 如果将句中的“闺女”与“亲妈”二词调换位置,则会得到如下句子: (2)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 吕先生指出,这不会导致句子意义的变化。这是因为例(1)句包含成分省略,如下句所示: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对)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对)亲妈一样。 例(2)句也包含成分省略,如下句所示: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对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对亲妈)一样。 “闺女”与“亲妈”调换位置后,其对应的省略成分也换了位置,因此不会改变句意。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月12日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月12日文章《语序变换与语义表达》;作者: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林有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