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及以前书法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魏了翁《鹤山题跋》

 每日推书 2022-04-14

  

作者简介: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人。自幼聪颖,“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15岁时《韩愈论》,其文已“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一,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以武学博士对策,谏开边事,被劾狂妄,改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60,谥文靖。

魏了翁的书评书论主要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著有《鹤山题跋》,是编7卷凡196则,大量收辑了先代诸家碑版、帖卷,并且均有鉴赏之语,文辞隽永,颇见华彩。由于他不仅有很高的诗文造诣,而且也精善书法。因此,他的书法题跋,也以独特的见识力,高出侪辈。

  


《鹤山题跋》所题对象,主要是两宋理学名家,其中又以邵雍(康节)、朱熹(文公)和张浚(魏公)、张栻(南轩)等为多,合计约近20篇;而以书法名高一代者,则以苏轼、黄庭坚为最多,合计约有16篇。在朱熹的基础上提出礼法修养决定书法品格的理学书法观,认为“性情禀赋、品格才气不同,故其书法风格也各异”。此可谓“人品即书品”,书法的高下可由人品观之。所出文辞,主要是立论严正,强调人心之作用,进而强调“书如其人”的儒家正统观,一如当时理学家之风气,其题跋首先在于知书论人。如“石才翁才气豪瞻,范德孺资禀端重,文与可操韵清逸,世之品藻人物者,固有是论矣。今观其心画,各如其为人。昔人所谓'心正则笔正’,渠不信矣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