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花钱再多,孩子也难成才?你可能误解了“贫穷思维”

 优家教育 2022-04-14

文丨 优宝

2019年,两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出了一部书——《贫穷的本质》。 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 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这不仅让他们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也为世人揭开了贫穷的秘密。

图片来源:头条新闻,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利(男)和埃斯特·迪弗洛(女) 曾经,我们都以为是出身、环境、家庭等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变得富有,但答案却出乎意料的简单。 穷人,只是把钱用错了地方,就像那些特别舍得给孩子花钱的父母,却依旧难以养出成才的孩子。 因为他们都很容易掉入贫穷思维的陷阱。 PS:本文只截取了其中部分观点与结论,篇幅所限,不能将全部本质原因概述全面,原著可在bilibili网站搜索《贫穷的本质》找到朗读视频。

图片来源:网店商品实物截图 

教育,不是为了赚钱的工具 在每一部希望小学的宣传片里,在每一篇偏远山区孩子上学的文章中, 都让我们觉得,越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是渴望学习。 然而这可能并非真实的一面,至少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完全相反的情况。 在各国穷人世界的考察中,两位作者带着科考团队发现,大多数国家对普及教育的做法就是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再配备足够的老师。 理论上这并没有问题,然而事实上过去贫困地区在众多国际教育资源援助下,所取得的成绩微乎其微。 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并非上不起学,而是他们不想上学,因为学校简直就像一座监狱。

图片来源:Teacher.co.ke,肯尼亚的一所公立学校

以肯尼亚为例,那里的公立学校教师普遍水平有限,死板和乏味的课堂给孩子们造成读书痛苦的阴影。 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上学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 那里27%的5年级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英语段落,30%的孩子不会做基本除法,在巴基斯坦更有80%的三年级孩子读不懂一年级的课文。 这是资本造成的必然结果,越有能力的老师与更好的硬件资源自然汇聚在名校、私立学校这些地方。 国外也不流行题海战术,因此相比这种没有太大作用的教育体制,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买两斤馒头回家爸妈更高兴。 那么说,在好学校的孩子就没有这种困境了吗? 错,同样存在。 无论自上而下地利用资源推动教育,还是自下而上地利用需求推动教育,都绕不开一个扭曲的教育理念——竞争排名。 例如学校体系里突出的层级划分和资源倾斜,所谓的“高级”学区和“低级”学区,让刚开始成绩不优异的学生更自卑。 “低级”孩子一旦得知与“高级”孩子竞争,发挥水平会更差; 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时,他可能会责备自己,而不是老师; 评估自己能力时,首先是否定自己做不到,我不是这块料...... 等级区分让孩子从小潜意识里就认为,我是“低级”的,本来成绩不优异的他们更没信心完成学业,早早辍学回家放羊。

图片来源:Teacher.co.ke 

而那些“高级”的孩子们呢?如果你问他: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这样才能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社会规则便是如此。 为什么需要一份好工作?因为这样才能有高工资,才能过得体面,才能更好的传宗接代,人生规则便是如此。 很多事情谈到最后都逃不开利益二字,教育,经常被视为赚钱的工具。 这种代代相传的教育缺失,代代相传的认知局限,误把教育看成买彩票。

所以从古至今各国老百姓的想法都出奇的一致—— 多生孩子,最好是男孩子,这样中彩率更大。 正如文中帕克·苏达诺的章节所说:“我之所以需要9个孩子,是因为我不知道到底哪一个孩子将来有能力给我养老。” 因此不论是低级还是高级家庭,都离不开想要“及时回报”的心理(我的付出一定要有所回报),这便是贫穷思维里的一个陷阱。 当你看到别家父母在朋友圈喜形于色地宣布:宝宝已经会认字读书,孩子书法获奖,钢琴六级,绘画获全国大奖……你会不会眼热? 在这个神童辈出的年代,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诱惑。 我们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样有效,自己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家的差、 当你也忍不住想让孩子学出点成绩时,便落入了“及时回报”的陷阱,同时这也是一种功利心理。 可谁不会这么想呢?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它的危害只有一点,那就是违背了孩子童年成长的自然规律,用提前消耗孩子的发展潜能,来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童年,是人类进化成功的关键之一 儿童的大脑比成年人更具可塑性,这是一个公认的科学事实。 孩子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善于探索和学习,因此一个漫长的童年成为了人类进化成功的关键之一。 其中最可贵的便是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这对一生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Teacher.co.ke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在厌学的话题中说过: 很多孩子厌学的背后,是缺爱,是厌世。 好奇,是孩子的本能,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感到厌恶,对现实中的人与物不感兴趣,对自己麻木,这就是缺爱导致的厌世。 如果我们总是关注生活中的负面,抱怨生活的苦,就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是苦的。 即便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也无法激发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并热爱生活,即便条件苦点,生活难些,也依然能够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然而孩子的好奇心也很容易被破坏,尤其当童年时期的压力过大,会使他们的大脑发育过快,更早进入青春期,童年时间被缩短了。 孩子的压力从哪来?

自然来自于竞争与父母带有“及时回报”心理而报的无数兴趣班。 无论画画、弹琴还是唱歌读书,对孩子而言只是玩而已,他们通过玩耍去学习和探索,去理解和掌握周围的世界。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这是每个孩子的天赋所在。 越是让他们感觉拿手的兴趣,越能带来对自我生命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 因此才不会被苦练考级、比赛的过程轻易丧失最初的热爱与激情,才能保持住继续探索这份兴趣的好奇心。 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但通常都会因为父母迫切想要看到“成果”而破坏掉。

图片来源:Teacher.co.ke 同一个兴趣班的孩子个个都考级了,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家孩子考个级? 看着孩子真的学有所成了,你是不是想要更进一步,加大学习资源? 级是越考越难,课是越上越频繁,可孩子的能力却未必跟得上,为什么上好好的突然不想学了?你说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但通常父母看不清,孩子自己也说不清。 节奏被打乱了,那便什么兴趣都没了。 这就是贫穷思维的另一个陷阱“思维短视”,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利益背后带来的长远影响。 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有所转变的,有钱人之所以能够看得长远,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便是——和普通人之间的信息差。 

信息,是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用印度举了个例子: 对于疾病的影响,穷人更加知道健康的重要性,所谓穷是生病的根。 作者所率领的科考队发现,在印度的贫困地区,多数人看病会去找费用更高的私人医院,而不是免费的公立医院。 是私立医院更好吗?其实医疗水平都差不多,约半数私人医生还没有正规的医学资质,并且设备简陋,甚至有针头重复使用。 那穷人为什么还要去私人医院看病呢?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中心 主观原因是对医学信息没有认知,在沉没成本的影响下让穷人更愿意利用付过很多钱的东西、价格来衡量价值。 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便只能只买贵的。 客观原因是公立医院医生护士缺勤率较高,问诊过于简单,服务质量差。 同时科考队发现,很多政府企业为援助穷人投资健康设立了廉价的“梯子”。

比如预防痢疾的蚊帐、消毒剂、口服补液,但是都未被广泛使用。 反而他们会节衣缩食、卖掉资产或借高利贷,把钱用在不一定有用的抗生素、为时已晚的外科手术上。 穷人并不具备高度预防的意识,且轻信了错误的理念(比如喝牛尿可以抵抗疫情)。 对于几乎没有什么学习教育和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的选择该有多难呢? 大多数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 有人觉得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液更重要,因此生病后更愿意输液; 有人注射抗生素感觉好多了,因此把病情好转都归功于它; 有人孩子接种疫苗后依然得病,因此再也不给孩子接种…… 过多的信息缺失带来的问题便是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更将这些漏洞百出的理念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希望。 每当遇到困境便全部寄托于此,结果可想而知。

图片来源:百家号 掌握信息的差距对于穷人而言,永远无法摆脱贫穷的枷锁;

对于常人而言,有人生意赔本了,有人创业失败了; 

对于孩子而言,一直在追逐“别人家孩子”的脚步,但一生从未追上。 在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作者团队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结果毫不意外,他们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 之所以很多穷人选择做小生意,不是他们喜欢,而是迫不得已。 因为他们没有才华、技能,所以为了生存,这是他们唯一的方式。 对于一份好工作的追求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这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 而现状的失控感带来的是恐惧、没耐心、不存钱、不投资、不重视教育,因此他们无法考虑长远的利益。 如果不提穷人,这是不是也与很多人的现状相似?我们终究没有逃出贫穷思维的控制。 实际上,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追求稳定是一个自动淘汰的过程,越稳定,就越不稳定。 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想要脱困而出? 那就先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开始吧。 愿我们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