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与长江的“战争”!38年700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它们都去哪了?

 孙丹阳 2022-04-14

不久前,在湖北宜昌开展了一次中华鲟放归活动,总放归数量达到了23万,主办方是三峡集团的中华鲟研究所。

他们在将近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坚持这项行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一共进行了六十多次这样的活动,放归的中华鲟数量达到了700多万,让这个物种在长江流域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那么这些中华鲟后来都去哪里了,它们的现状又如何了呢?我们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关于中华鲟

放归中华鲟的活动每年都会举行,根据当年的情况数量会有不多,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从原来的几百尾到现在的好几十万,规模可谓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对于中华鲟我们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它们在教科书上的化石标本,以及这种物种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形势,因为人类的活动对中华鲟栖息地的影响,它们也一度成为了濒危生物。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中华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洄游习性,事实上长江流域的很多鱼类都有这个习性,简单来说就是在产卵的季节它们不会选择原地完成,而是要提前一段时间从下游回到上游,在它们的出生地去进行这项活动。

早期的时候这个出生地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宜宾到屏山的河段,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增多,中华鲟原来的洄游路线受到了影响,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

一般来说,新生的中华鲟很快就会离开出生地,一直游到中下游河段进行下一阶段的生长发育,因为这些地区的食物资源比较丰富,当然大部分最终都会回到海洋里面,在那里完成主要的育肥,一直到了适宜繁殖的年龄之后再从河口重新回到长江当中,和自己的亲代一样完成繁衍的使命。

通常这个时间点就是每年的夏初,它们会花上将近半年的时间来完成整个洄游的路线,到了秋末的时候才开始产卵,当然刚刚产下来的鱼卵也要做好保护,否则很容易就被其它的生物当作饭后甜点了。

在长江的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始建设之前,中华鲟都遵循着这个线路正常活动着,但是从葛洲坝的修建开始,它们的洄游就被中断了,最远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葛洲坝附近,一开始这些家伙完全晕头转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它们来说,游回金沙江产卵就像我们只能在床上睡觉一样,没有那个熟悉的环境和条件,很难完成产卵的行为,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物种的繁衍是受到了很大影响的。

直到很久之后专家才在葛洲坝发现了它们新的产卵地,但是这对于它们来说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就像人没有床睡觉,只能无奈睡在地上,无论如何睡眠质量都会大大下降的。

人工养殖与放归

调查结果也确实如此,中华鲟的产卵数量开始锐减,专门负责记录它们繁殖情况的工作人员在很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现中华鲟的鱼卵,这就意味着该物种正处在严重的生存危机当中,没有后代的话,这一批中华鲟死掉之后,整个物种也就完了。

为了挽救中华鲟,我们只能把人工养殖提上日程,虽然方法老套,但是这也是针对所有濒危物种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救助方式了,著名的华南虎和大熊猫等都经过这样的阶段。

而且中华鲟比较好的一点是,它们的产卵量非常可观,一次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枚,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技术提高这些鱼卵的存活率,那么挽救这个物种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但是因为缺乏经验,所以我们的人工养殖一开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它们在人工条件下应该如何产卵,什么时候产卵,都是以前从未研究过的问题,长大鱼苗应该怎么育肥也同样没有头绪,所以一度直接把鱼苗放归到海里。

但是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样是完全行不通的,中华鲟的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反而浪费了一个繁殖周期。

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研究之后,人工养殖的效果渐渐有了起色,我们已经能够把这些鱼苗养大到一定体型,然后再进行放归。

一般来说要在它们的体长超过20厘米,体重也达到几十克之后,放归后的存活率才最高。

不过也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人工环境养殖出来的中华鲟会有很明显的性别失衡现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专家团队专门研究了单性繁殖,尽量把性别比拉回到正常水准,让这批放归的中华鲟能够在自然条件下也具有繁殖能力。

当然,总的来说,这几百万只中华鲟当中没能成功存活下去的还是占大多数,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实现了继续存活。

至于它们之后会如何面对洄游和繁殖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因为中华鲟的生长周期一般都是十年以上,所以必须持续跟踪这些放归后的中华鲟的情况,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

结语

其实不只是长江的中华鲟,很多其它的水生生物都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尤其是那些同样兴修水利的大河,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