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清明追忆

 冬歌文苑 2022-04-15

清明追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远古及今,清明节大都要缅怀先烈、悼念逝者、祭拜祖先。在我人生成长的旅途中,不同年代的清明给我留下不一样的记忆。

童年清明

“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我童年,清明节记忆最深的是吃鸡蛋。上世纪七十年代,温饱问题是农村人的大问题,但按照家乡风俗,过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煮几个鸡蛋或鸭蛋给孩子们,当然如能吃上个鹅蛋简直是一种奢侈,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可能。在那个年代,农村里大队实行挣“工分”,辛辛苦苦一整年的劳动都记着工分,只有熬到年底了,生产队把粮卖掉才能换成钱,大队再按公分兑现现金,这叫“开支”。苦难的日子终究要一天天地过,平日里一家人生活用的油盐酱醋的日常开销、孩子上学的学杂费等都需要钱,光靠开支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无奈之下,家家户户只能靠养点鸡、鸭、鹅,生蛋后卖了换点钱来维持。所以蛋是农村人的“金蛋”,孩子们能吃上“金蛋”,是生了重病才能享受的待遇。小时候,我没少装病,但母亲总是摸摸我的额头,随着大吼一声:“滚一边去,该干啥干啥。”是啊!小猴哪有老猴精,我这点小伎俩在她眼前很难得逞。清明节不生病就能吃上“金蛋”,别提有多高兴了。高兴归高兴,但蛋拿到手里,孩子们却不着急剥开吃,而是拿上蛋跑去找小伙伴,先显摆一下大小,然后开始“扛蛋”(用手握着蛋,互相碰撞,蛋壳碎了就算输了),赢了的兴高采烈地找下一个小玩伴继续“扛”,输了的垂头丧气,别提有多失落了。当然“扛蛋”也是有窍门和手法的,尖头撞圆头,尖头肯定赢;鸭蛋撞鸡蛋,鸭蛋肯定赢;鹅蛋撞鸭蛋,鹅蛋肯定赢。手速快的撞手不动的,手快的一般会赢。所以,扛蛋也会因小朋友动心眼产生不公,常会诱发一场小规模“战争”,但打过之后,几个人又会坐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吃蛋的快乐。

当然,作为家里的男丁,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明节那天必须跟老人一起到祖先的墓地去祭祖。每年清明节前两天,宗族里辈分最大的二爷爷会从千里之外辗转三天三夜返老家,精心地做着祭祖的准备,清明的当天,他会领着家族的男人整整齐齐地来到墓地,先用心地清理坟地里的杂草,再给每个坟墓培上新土,再用红漆把先祖的每一块碑文描涂一遍。

点上香,烧上纸,一族人虔诚地跪拜着。

那时候,老人说得最多的是家风家训,当然我能记住话是:人不能忘本,不能断了根。

少年清明

七十年代末,我戴上了红领巾,左肩也挂上两道“红杠”,终于有资格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清明节扫墓给我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的老家山东海阳,是地雷战的发源地,电影《地雷战》、电视剧《大秧歌》讲述的都是海阳人民抗战的故事。海阳是中共在胶东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县份之一,1941年在县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42年9月县城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沦陷县城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毙、伤、俘敌1500余名,涌现出许多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自二次革命至新中国成立,海阳共有23800余人踊跃参军,6593名优秀儿女壮烈牺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我记事后对英雄的事迹并不陌生,对烈士也是充满敬仰。

海阳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村文山街南首墅儿山上,从山底到山顶,一排排墓碑并不显得整齐,但向着大海的方向竖立着,低矮的松柏一年四季都在陪伴着长眠在这里的4000多名革命烈士,当然他们有的有名字,有的至今都是无名烈士。

清明节扫墓,全校统一组织,少先队员才有资格参加。从村里的学校到烈士陵园大概十几里路,我们需要步行两个小时。参加扫墓当天要求穿白上衣,白球鞋。清晨五六点多钟,睡意朦胧的孩子常常被父母叫醒,换上父母东借西找弄来的白上衣和白球鞋,扎上鲜艳的红领巾,顾不上吃饭就来到学校。在家长的心里,自己的孩子能参加扫墓也是一种荣耀。

简单地动员之后,少先队员们扛上五星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陵园出发,即使遇到雨天,也不曾有丝毫退缩。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难题,也没有一个人喊过苦累,在孩子们心中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那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和其他学校的少先队员汇合后,老师们会给少先队员发上块抹布,让大一点的孩子提桶水,安排我们对烈士墓碑一个一个地进行擦洗。此时,再调皮的孩子也是一脸的庄重,小心翼翼地擦洗着碑上,心里默默地刻记墓碑上名字。虽然阴阳两界,但透过烈士的名字,我们感受到了极强的能量,足以震撼少年的心灵。

正式的纪念活动简短而隆重,全体少先队员整齐地排列在烈士纪念碑前,肃立庄重,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代表少先队员向烈士献花圈……默哀三分钟……举起右拳,跟着中队长领诵:“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力量!”那是一份铮铮誓言,也是一种庄严承诺,更是对烈士的真情告慰。

按照惯例,清明节过后,学生都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这更是对自身心灵的升华。知识改变认知,岁月也能增长财富,在我读小学、中学、高中的不同时期,清明节常给我不同的感触。即便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难年代,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对烈士们充满着无比的感恩和无限的缅怀,心中有粒种子在不断地孕育。

青年清明

有人说,种下理想的种子,不经意间就会长成梦想的大树。出了校门我进了营门。从红领巾变成红五星、红领章的“三点一红”,再配上绿军装,我选择神圣的职业。而军人这个特殊群体,对清明理解和情怀,更是催人流泪,令人崇敬,让人肃然起敬。

我入伍时,正赶上《血染的风采》之后的年代,我的班长、排长、连长……许多都是前线上下来的老兵,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战斗英雄。威震南疆的“冷大胆”——被中央军委授予“侦察英雄”称号的冷杰松,是山东海阳这块热土哺育出来的一名将军,1986年8月在老山前线作战中,因完成任务出色,1987年12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侦察英雄”称号,1989年获“卫国为民英雄”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曾荣立一等战功,当选过全国党代表、人大代表,是现任的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8月10日,时任连长冷杰松和副连长董玉香带领小分队一起执行捕俘任务,在敌1791高地战斗胜利押俘回撤途中,董不幸触雷,身负重伤,失去意识。冷不顾押解俘虏,前后受敌的危险,和战士们一起硬是把董玉香抬了回来,后虽经三年多医治,董玉香还是光荣牺牲。对于副连长的牺牲,冷杰松始终觉得是一生的遗憾,这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最后一名烈士,是他心中的痛。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一向开朗乐观的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因工作关系他不能到山东烈士墓前哀悼,但他时常会在院里,摆上张小桌,放两个小凳子,摆上几支烟、倒上两杯酒,静静地看着星星发呆。后来交通发达了,他虽成了将军,却总在百忙之中赶在清明节前后来到烈士墓前,点上一支烟,倒上一杯酒,流着泪向烈士倾诉着。对烈士的父母,他视为亲生父母孝敬。当年老山作战的一等功臣刘海洋、胡国桥虽已到了较高职务,但清明时节,他们也是常到烈士墓前陪英雄唠唠嗑,每次见到烈士父母,他们都是双膝跪在双老面前……

英雄走了,不再醒来,他们化作了山脉。但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出生入死、患难与共那份战友情、兄弟爱永远都会传承。守护英雄、赞美英雄、歌颂英雄,活着的英雄们在用他们特殊的情怀传承着军人的忠诚与责任。

军旅三十余年,逝去的英烈在用精神鼓励我不断前行,身边的英雄在用行动引领我持续攀登。耳闻目染中我更加感触于军人职业的神圣,穿着军装站在烈士墓前,时刻觉得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崇尚英雄,缅怀英雄,学习英雄,致敬英雄。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传统,要从清明节扫墓开始。

中年清明

不惑之年,再回故乡陵园。高达19.42米的抗日烈士纪念碑、新建的纪念广场、明亮的陵园东、西展厅让烈士陵园变得不再破旧,这里已变成集缅怀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居民休闲于一体的红色革命纪念基地。当年低矮的柏松已变得粗壮高大,郁郁葱葱,树荫下有的孩子们在玩着手机,有的喝着可乐,吃着肯德基,尽情地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此情此景,站在英烈墓前,我却再也找不到少年时曾有过的那种庄重,内心里不知是酸甜苦辣怎样的滋味。山河锦绣,思念永恒。生活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奋力向前。但甜蜜之下的幸福,又有几人还能记得先烈们的牺牲呢?我们常指责日本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但我们的教科书里,《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曾一度被以各种理由被移出了教科书,这难道不是在篡改历史吗?割裂了历史就抛弃了英烈。还有所谓的网络大V公开质疑英烈事迹,否认英雄人物存在;还有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诋毁甚至恶意中伤人民英雄。这些难道不令人痛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忘记了历史,也注定民族将失去未来。尊崇英雄、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中年人承上启下,身上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好在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英烈的法规制度,我们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严惩这些错误行为,用实际行动捍卫英雄形象,传承民族精神。

再回到出生的村庄,昔日的少年早已搬离了故乡,挤进了繁华的都城,孤独的留守老人依旧坚守着那几间破旧的房屋。祖先的一座座坟墓上杂草丛生,一块块竖起的墓碑已看不清逝者的名字,往日和谐的家族变得陌生互不相识。树有根,水有源,难道人就没有根了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了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我们人人都连着父母的根,连着祖先的根,连着民族的根,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血脉相传、家风相承的使命,让寻根的路不再遥远。

疫情当下,新冠病毒虽然挡住了游子的归路。遥望故乡,在网上表达一种哀思、用电话表述一种感恩、用文字记录一种传承,何尝又不是一种纪念呢?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一代人有一代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期待清明更清明。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修焕龙,在军队从事政治工作多年,曾多次参与全军重大典型的总结宣传,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领导科学》等报刊杂志和网上发表文章230余篇,曾长期担任全军政工网远程编辑,并参与过全军干部政策重大课题研究。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