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临沧海难言水——多姿多彩的

 我家大阿福 2022-04-15

山西山西民间家具民间家具

2022-04-14 09:27·明清家具研习社

此文作者为王世襄先生,原文标题《未临沧海难言水》,载《收藏家》杂志1999年第2期,明清家具研习社重新配图整理。

我国民间家具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过去外出采访,都曾目审手抚。

偶或购归一两件,但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故在印象中只有一些孤立的例子,未能形成系统的概念。

王世襄先生(中)在考察山西家具

现在能看到可乐居主人准备编入图册的百几十件,深感欣幸。

这是他十年来从买到的若干千件中选出来的,而买到的若干千件又是从过目的若干万件中选出来的。故数量虽不算多,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山西传统家具》书影

这批家具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造形结构,制作手法和黄花梨明式家具基本相同,截然不同的在木材为杂木而不是硬木。

图一 / 高背小灯挂椅

图二 / 四出头官帽椅

高背小灯挂椅(图一)和成对四出头官帽椅(图二),如有人出示照片,告知为黄花梨制,我不敢贸然否定。

图三 / 插肩榫壸门牙条小翘头案

又如插肩榫壸门牙条小翘头案(图三),用材偏细而比例适宜。没有想到用榆木也能做得如此峭然卓立,挺秀出群。

图四 / 插肩榫独木面大案

再如长逾两米半插肩榫独木面大案(图四),浑厚古朴,气足神完。

案足似有意避免常规,削出扁方马蹄,落在托子上。喜无蛇足之嫌,却收稳重之效。故不论为何种木材制成,均为上乘佳器。

第二部分言其大貌仍是明式,但一眼望去,对其某些部位感到特殊,故虽远观亦知其非黄花梨制品。

图五 / 圈椅

圈椅(图五),靠背及扶手过大,有失权衡,仿佛是从大小两椅,各取其半,安装成一具。

图六 / 罗汉床

罗汉床(图六),纹饰甚晚,因雕痕极浅,远观并不显著。独板围子,则是明式。出乎意料的是马蹄竟采用在清式中也属简率庸俗的一种,与床身无法协调。

以上有损整体的现象,我以为制作者不可能不理会,也不难更改,只不过是他执意要如此制造而已。

图七 / 半桌

一具半桌(图七),显然在结体上企图有所创新。

面板两端长出,有吊头,分明是案形结体。但细看下部却是一张腿足位在四角的桌子。牙条也与腿子上端格角相交,四角的桌子。

牙条也与腿子上端格角相交,不再向外延伸,它不过是将一块较大的桌面放在较小的四面平式桌上,视觉上让人感到是案形结体而已。

腿足挖缺做,着地的两瓣马蹄也十分奇特。

图八 / 小翘头案

一般明式条案挡板常用整板雕镂图案,或镶四框,从底框翻起云头,从未见在托子之上留有透空。

小翘头案(图八)却把椅具靠背、屏扇下底的“亮脚”搬到托子之上,于是云头不得不上移,致使条案两个侧面完全改观。

图九 / 扶手椅

扶手椅(图九)靠背四截攒成。框外上下均有角牙。在下一对,造型竟如抵夹座屏风或衣架的“站牙”(清代匠作则例称之为“瓶壶牙子”),其下还特设两段小栏杆来承托它。

上述两例,前者大胆地改变了某一重要部位的空间分割,后者用扩大、添加附件来崇饰增华,虽都未远离传统的造型,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部分为数最多,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只因它们都和黄花梨家具大不相同而归成一类。

双面三弯腿六屉供桌(正面)

双面三弯腿六屉供桌(背面)

有的品种流行于晋、陕地区,不流行于江南,自然非黄花梨家具所能有,至少是十分罕见。

有的取法于常见形式,由于改变常规造形和构件位置而收推陈出新之效。

有的为了增加实用功能而大大改变其结构。有的独出心裁,以我为主,和第二部分某些例子一样,体现了创新变革的精神。

图一〇 / 栏杆榻

栏杆榻(图一〇)、供案、长交椅是流行于晋、陕的三个品种。称之曰“品种”是因为并非只出现一件两件,而是有多件流散出来。

榻三面设栏杆。有的正面两端还各设一段方形栏杆。榻身案形结体,腿足缩进安装,直者多于弯者,用插肩榫与榻面连接。

栏杆床榻,可上溯到信阳长台关、荆门包山战国楚墓发现的大床。唯年代邈远,很难说和民间还在使用的有何直接的联系。

图一一 / 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出土栏杆床

图一二 / 大同金阎德源墓出土栏杆床

图一三 / 山西襄汾洪武墓出土栏杆床

不过只要注意到在内蒙解放营子辽墓(图一一)、大同金阎德源墓(图一二)、襄汾明墓(图一三)发现的殉葬器物,就会看到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并相信在山西南北一带至少已流行上千年了。

在黄花梨家具中,供桌罕见,供案恐更难逢。晋、陕一带流出的则是腿足缩进安装的供案(图一四、一五)。

图一四 / 供案

图一五 / 供案

面板以下界成长方格,格内装绦环板或设抽屉。此下有长牙条。腿足上截垂直,内缘贴著长方格,外缘与案面形成直角,安挂牙。

此下腿足向外鼓出大弯后,向内回收,至足底又向外卷转。外鼓的内侧及外卷的上端雕镂卷草纹饰。有的还利用腿内边材做成竹节纹立柱。

足底削出圆球落在须弥座式台座上。台座立柱分格装镂透孔的绦环板。

武当山铜殿明铸供案

上述类型供案,南北各地均曾发现实物或形象材料。拙作《明式家具研究》即收有遵义宋墓石刻浮雕,武当山铜殿明铸供案和明朱檀墓出土杂木供案等。

北京西郊法海寺也有类此实物,只是未见有黄花梨制者。

图一六 / 三人长交椅

长交椅是一个很特殊的品种,两具、三具(图一六)、乃至四具相连、可供人并坐。

椅面进深浅,用料不大,便于搬动及存放。脚踏做法与圆后背交椅相同。椅背横材之间加荷叶式卡子花,形制颇古,接近宋元栏杆和楼梯扶手所见。

长形有靠背坐具,《鲁班经匠家镜》有琴凳,实为靠背长凳。长交椅只流行于晋南地区,据闻用于观剧。

把单只的交椅连起来,当然也是一种创造,它始于何时,不详。早期实物和形象材料尚有待发现。

图一七 / 食盒

食盒(图一七)木胎黑漆朱里,内分隔成格。盒下又设带插门长方盒,容纳折叠腿足。

抽掉插门,放下腿足,食盒得借以支承。折叠腿足当从折叠炕桌得到启发,用于食盒,便于出行,堪称创举。不仅未见黄花梨制者,民间用具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件。

圆凳,黄花梨制者极少。有之,造型设计多乞灵于坐墩、香几等圆形结体,而不敢取法于四足的方形结体。当然不是没有,而是不容易获得成功。

图一八 / 圆凳

册中的一件(图一八),利用四足上端比较集中,可向外开张,加大侧脚,形象便与一般圆凳不同,且增加了稳定感。

缕空牙条,在方形椅子上本来贴著在坐盘之下。圆凳为了亮出这一装饰构件,特加一根横枨,将牙条移下安装,枨上还加一根单矮老。

此下两面安踏脚枨,两面安双直枨,完全采用了椅子下部的做法。这些构件我们都十分熟悉,由于整体造型的改变,部分构件的易位,使圆凳显得典雅清新,而且非常牢固耐用。

图一九 / 酒坛式坐墩

造型新奇出我意想的是一个酒坛式坐墩(图一九)。匠师或定制者想必是一个贪杯者,故坐也要坐在酒坛子上。

为了实用,墩面不得不大于一般的坛子口。传统坐墩,多开透光,也被保留。但是他想告诉人的是:“我的生活起居和杯中物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中心思想还是成功地表达了出来。

图二〇 / 衣架

衣架(图二〇)制作精到细致。灵芝出跳搭脑、挂牙、角牙、站牙等均合法度。中牌子、搭脑间安矮老,两侧各有花牙,状似有柄执扇,明式未见有此构件。

最大的特点则在由单具衣架改变为两具重叠,并立在加长的墩子上,其间用多根短材连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见此实物,我曾自问,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可以做一件双层的衣架?

以上四件都见新意,有创造性,而且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图二一 / 炕几

另一件炕几(图二一),制做者可能看到一种只有两三寸长的墨床和案头小几,两端的回文转折是一木搜成的,引起他再现之于大形炕几之上。

做法当然只能用平板直角斗接。不言而喻,此几不仅费料耗工,易损坏,难修理,且致使空灵疏透的一平两直几变得沉重闷郁,一无是处。

图二二 / 条桌

与之差似的是一件条桌(图二二),两端底部用方形平板作托,上树直棂,连以横材,做成栅栏式样。

面板以下则以两根长材横贯束腰牙条部位。构思新奇,但不伦不类,毫无意义。以上两件,无法承认是成功的作品。

山西晋商大院

看过这批家具,产生以下一些看法。

(一)民间家具有一部分和黄花梨家具的造型结构、制作手法十分相似,将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我认为明清时期晋、陕地区的某些工匠除大量使用一般木材外,也用黄花梨制造家具。这是由于近年来在上述地区不断发现黄花梨家具,而改变了我过去认为太湖流域是黄花梨家具唯一产地的观点。

还有,即使某些晋、陕工匠从未使用过黄花梨,也会用一般木材制造出和黄花梨家具相似的作品。

这是因为明式家具在南宋时已基本定型。元明以降,不同地区的工匠都在继承、仿效。如果他们的审美观念、趣味好尚相似,那么制做出来的家具自然会不谋而合,如出一手。

(二)我更注意的、也是我更感兴趣的是民间家具的推陈出新和自我创新,正是在第二、三部分中能看到的一些例子。

十分可贵的是好像只有在民间家具中才表现得最鲜明的一种独出心裁,以我为主,想怎样干就怎样干的创新精神。就是靠这种精神才会创造出前人想不到、做不出的作品来。

惟其创作意图虽表达在作品上,而观看者却一时不能了解其题材内容、思想内涵,自然就会产生耐人寻味,莫测高深的感觉。

图二三 / 翘头架几案

图二三 / 架几案局部雕刻开光

例如一件带翘头架几案(图二三),几子开透光,分别镂刻系着肚兜的儿童骑兽(身躯肥硕,但密布五瓣花纹,有角已断折,疑是梅花鹿),骑虎(头有“王”字)、骑大鸟(尾似孔雀)等,手持器物各殊,其一拿的可能是个葫芦。

看来较大的可能雕的是流行在晋陕一带、含有繁衍子孙之意的抓髻娃娃(图二四)和葫芦娃娃(图二五)。但仍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图二四、二五 / 抓髻娃娃、葫芦娃娃

还有传统的榫、卯、楔、销,从来就是灵活多变。以民间家具的敢于创新,一定有非常精彩的设计。惟不经拆卸,无从窥其奥妙。这也只有等有心人巧遇机缘,得以分解构件,再去仔细研究了。

创新的家具,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有的是成功的,有的并不成功。

即使不成功,我仍认为精神可嘉。民间家具能开扩视野,令人惊奇,引起探索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考察民间家具造形纹饰水平,估算用料耗工费用,了解日常使用情况,均必不可少,同时也能为研究当地的文化、经济、习俗提供参考资料。

不过搜集资料必须在家具所在地进行,一旦离开故土,许多本来可以获得的知识便湮失殆尽,岂不十分可惜。

因此加速去各地采访调查实为当务之急。收购经营家具者如能亲临其地,细心观察,口问笔记,也能为学术研究作出贡献。

王世襄先生在为家具拍照

在我准备为本册写序时,有朋友问:“你对被誉为达到传统家具最高峰的明式黄花梨家具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现在又来看民间家具,应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

我连忙说:“不是,不是,绝对不是!”

黄花梨家具只是某一时期、某些地区的产物。以我国历史之悠久,疆域之广袤,民族之众多,无时无地没有家具。放眼来看,黄花梨家具所占的位置就很有限了。

研究中国家具岂能仅仅有此而不见其余呢?正如我国陶瓷,明清之际景德镇官窑青花诚然达到了高峰,但如有人只知此而无视历代名瓷和广布各地的民窑,那还能算是陶瓷研究者么?

因此,我此时的心情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而是“未临沧海难言水”!我真希望垂老之年还能多学到一些家具知识,尤其是民间家具知识。

(文章有删节)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