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导图学知识|揭秘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等级划分,选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DMAIC_WORKROOM 2022-04-15

科举制始于隋元年(605)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历时1300年。科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古代的官员任用方式,对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不再采用评议的方式来选拔官员,而是用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开始了对过去的选官制度的改造。隋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置进士科,以试策取人,所谓“进士”,标志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科举等级制度

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取代了曾经的九品中正等制度,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下面就来说说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科举是我国古代首创的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图片

清朝状元试卷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图片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这张试卷总共二十四折,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朗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试卷系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图片

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情窳而不举。”正由于赵秉忠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图片

选官制度的发展

隋创科举,以试选官

大业三年(607年) ,设有十类科举人,主要考察孝顺,诚实,,正直,坚强不屈,学术卓越,文学才华,才华横溢等方面,并置秀才、明经、进士等常科。科举考试,明确了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要选拔的人才。考试项目和内容稳定,分科选举,吏部考试。

考试项目分别是口试、测试和杂文,分等录取,然后再授予相应的职位。到此科举制度的雏形已经初现,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模,这也为后期科举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通过考试取士选官,把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权力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其选官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而不在看中门第。

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巨大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自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对官僚的控制,为平民百姓参政开辟了道路,从而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有利于统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比较公平客观的标准,选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官员,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氛围,成为了古代中国文人的有力支持和文化底蕴。

唐承隋制,发展完善

唐承隋制,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正式设置了进士、明经等五十余科进行考试,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其中进士注重文辞,明经注重经术。明确规定了考试时间和类别,考试时间为每年十月份。

春季举行的考试称为“春闱”,是针对常规科目(通常是评委)的考试。普通科目用于选择优秀和普通的人才。例如,用明法,明经,明算来选拔文职官员。然后根据社会需要增加医学,天文学,音乐等。另外,由皇帝的临时诏令设立的科目称为制科。这种考试是根据国家对于一些特殊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批举行。考试项目繁多且多样,如极言直谏科、博通坟典科等,无论身份,均可应试,通过考试的人将被授予官员资格。由于其设置的灵活性,方便了广泛的人才收集,并辅以常规科目,成为科举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候选人的来源。

候选人主要由“生徒”和“乡贡”组成。“生徒”是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是指私立学校的自学生或学者。提交县和州参加考试,并通过当地的考试后,再参加京城的考试。其四,在唐朝,科举考试是由礼部主持的,称为“礼部”。担任考官的官员是礼部侍郎,我们称其为“知贡举”。

唐朝初期,内容多面

唐朝初期的进士考试包含五项“实务策”,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其他问题,要求候选人全面的了解,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汉代以来“策问”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将有助于学者走出一堆旧论文,并充分证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唐玄宗以后,规定诗和大惊小怪是必修课,包括五项时事政策和一首诗。诗歌测验要求考生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相对新鲜活泼,充满灵气。

即使在问题和双重音系上有严格的限制,它也可以检查应试者掌握语言和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当时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官员而言。唐代的科举考生被认为具有官职资格,但仍需要参加吏部的诠试,俗称“关试”。

《新唐书 选举志》载有吏部诠试的标准:“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证;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

所谓的身体是对外观的考察,是对考生的气质和举止的初步了解。尽管不重要,但也有必要;所谓言语是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无论是否合理。所谓判断是建立两个案例,让考生分析判断,撰写判断,然后测试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至于书法的审判,全是在判决书的撰写中,唐代书法就兴盛起来。那些通过口译测试的人还必须依次检查道德,才华和劳动,然后在一切通过后才能被授予官员。

武则天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她创立了殿试。于长安元年(702)设立了武举,由兵部外郎主持。武举分为水平射击和武术两个科目,考试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选拔军事人才。为了应对考试室中的作弊行为,她要求在考试中自己糊名,并秘密参加考试以确定排名,这就是糊名考试。

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打破了魏晋以来贵族家族对国家事务的垄断,开启了普通百姓进入仕途的大门。许多普通人通过具有权威性和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进入了统治集团。他们来自社会的中下阶层,对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状况有更多的感受和了解。参政后,他们往往能够维持民族团结,缓解社会矛盾。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创举,对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以及世界上选官制度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