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孩子的话题。很多家长夸耀自己孩子:3岁会背古诗、4岁会跳芭蕾、5岁会写毛笔字、6岁会敲架子鼓等等。 而一位3岁孩子的宝妈担忧地说:“孩子上幼儿园了,我才发现他与同龄人的差距这么大,不仅说话、走路和吃饭慢吞吞,老师也说他反应迟钝、学啥都慢,这该怎么办?” “你家孩子只是开窍晚,别担心。” 这话多半都是出于礼貌,在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眼中,无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开窍。 有专家解释:“开窍”指的是孩子对外在世界的互动、对自然界信息的接收、对问题的反应等。当孩子接收的信息累积到一个高度时,就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即量变引起质变。 有些孩子开窍早,有些孩子开窍晚。而人们普遍觉得,开窍早的孩子说话早、走路早,反应更机灵,具有天赋和潜能,长大会很聪明。 所以,父母总是会羡慕别人家孩子开窍得早,从小到大都是学霸,而且多才多艺,根本不用家长多操心;而自家孩子就跟个“榆木脑袋”一样,怎么那么不开窍呢? 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开窍早晚与智商没有多大关系。 他开口说话比较晚,而且记忆力、理解力都较差。 “开窍晚”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笨蛋。 “口齿不行的乡下孩子”,是“笨、没有灵性”,也是“开窍晚”。 岳云鹏一开始的资质很差,当初招收的同一批学生有1000多个人,岳云鹏可能排在倒数10位里。 ,相声功底和幽默表现力是数一数二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01成长环境 “开窍”早晚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孩子还未开口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就经常在孩子耳边对他说话,与他互动,逗他笑等。 这样的孩子开口说话早,当他喊出第一句“爸爸妈妈”的时候,家里人兴奋坏了,给他抱抱、亲亲,带孩子出去见人等。这些都激励孩子更爱说话,性格也趋于善谈、外向。 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陪伴长大,让孩子留守在家中或者由保姆带大,没人与孩子说话和互动。 处在这种压抑、孤僻的成长环境里,孩子接收到的外部世界信息匮乏,自然开口说话慢,也逐渐变成寡言、内向的性格。 。而给别的孩子讲则是:“累死我了,讲了那么多还不明白。” 那么郭麒麟“开窍早”,是因为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吗?其实更在于他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从小耳濡目染相声长大,自然而然地能说会道。 02心智发展 “我家孩子3年级了,每天超过12点才完成作业,同班的同学要不就是在学校做完,要不8、9点就做完了。 我家这孩子不会做的数学题超过一半,语文更是一塌糊涂,教了他很多遍都说听不懂,真的很无奈,有什么方法让他开窍?” “急得要打人了!”“我上辈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派这么个玩意儿来折磨我!” 很多孩子因为开窍晚,学习很吃力,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个题目教了两三遍依旧还是不会做,心急的父母就会斥责孩子怎么那么笨! 但不知你是否发现,长大个几岁之后,孩子以前总是弄不懂的题目,现在却很快能理解了。 小时候,男生总是比女生成绩差一些,其实不是智力的问题。男孩子发育会比女孩子慢一些,心智不如女孩子成熟,这也是男孩子小时候淘气,而女孩子懂事的原因。 但到了中学,很多男孩子逐渐开窍,往往这时候他们的成绩会“弯道超车”,有很大的飞跃,甚至从成绩倒数逆袭成“学霸”也是有可能的。 老话常说:“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能明白了。”这话并非没有道理。 “静待花开”。 有些孩子从小浑浑噩噩、厌倦学习,直到有一天经历了某些重大的事件,内心受到刺激,从此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这通常是电视、电影里一些主人公的“逆袭”之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经历这样坎坷、曲折的经历。要让“开窍”晚的孩子,长大后实现逆袭,少不了夯实的基础。 ①早期教育 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变聪明、突然展现天赋的,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很大关系。 科学家认为: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 比如允许孩子随意涂鸦,启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给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给孩子看科普绘本、读童话故事,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陪孩子做手工,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帮助孩子“开窍”。 ②等待时机 孩子“开窍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说明他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开窍的时机。 比如1年级的时候,孩子做十以内加减法,掰着手指头算还经常算错,父母怎么教都教不会。 这时候,父母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教育的方式有误,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有问题。不如放松心情,利用孩子喜欢的小汽车、积木等陪他玩数字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 到了2、3年级的时候,这些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你会发现孩子的做题正确率提高了很多,这就是开窍。 ③学习榜样 父母还要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提高眼界,学习优秀的榜样。 不一定要经历坎坷、曲折的经历,优秀的人和事也能给孩子激励和力量。因此,父母也可以借助偶像的力量,引导孩子学习偶像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就能给孩子很大的启迪,成为孩子努力的目标。 ④因材施教 孩子被贴上“笨孩子”标签之后,心里会不断认同这个标签,导致越来越没有自信,更难以开窍。 ,采取适合孩子性格的方法和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