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兵河院士: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但也应着力解决源头创新不足问题

 蔚蓝色淼 2022-04-15

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在3月18日由医师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医学家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介绍了《全球及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现状与趋势》。

徐兵河院士表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我国肿瘤患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占全球第一,这也使我国创新药市场增长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全球创新药市场的比重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在蓬勃发展。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过程,新药研发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在很多热门领域紧跟国际研发趋势,但也存在源头创新不足、新药研发赛道过于集中等问题,需要今后着力解决。

第七届医学家年会上,徐兵河院士等荣获“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之“十大医学杰出贡献专家”荣誉

中国抗肿瘤热门研究领域紧跟国际

徐兵河院士从4个领域介绍了抗肿瘤药物的全球研发趋势。

小分子靶向药物仍为研发主流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研的品种远高于其他类型抗肿瘤药物,在36个创新靶点中,前三个最热门的靶点为KRAS(9个产品在研)、FGFR4(7个产品在研)、SHP2(4个产品在研),其中国内SHP2抑制剂研发领先于国外。

免疫治疗药物迅猛增长

截至2021年5月,美国FDA批准7种PD-1/ PD-L1的21项适应证。截至2020年8月,中国NMPA批准6种PD-1/ PD-L1的4项适应证。截至2020年初,有700种免疫疗法处于研发之中;14种不同机制药物,处于确证试验及注册阶段;有102种不同机制的675种药物,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方兴未艾

在实体瘤领域,中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研究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差距较大。2010~2019年有178种细胞/基因疗法,491项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平均年增长16.1%。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细胞疗法试验肿瘤类型。

ADC、双抗等新型药物层出不穷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通过连接分子将小分子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分子偶联结合所形成的药物,具有靶向性和杀伤性双重作用。在乳腺癌领域最早上市的T-DM1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的标准治疗药物。由于双特异性抗体风险较大,目前国际上只有4种双特异性抗体获批,其中一种表现不佳已退市。所以,虽然我国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速度上紧跟国际,但创新性有待提升。国内在研双抗类药物以PD-1/ PD-L1双阻断和T细胞重定向为主要作用机制,研究方向比较单一。

抗体偶联药物连接全新作用途径细胞毒药物

美国已上市的ADC药物有9种,中国有一种ADC药物获批。总体上看,中国ADC药物研发落后于国外,且竞争激烈。中国ADC药物研发管线在全球位居第二,有40余个临床试验进行中,相比于美国139个ADC药物管线仍有一定差距。ADC药物研发针对HER2靶点和乳腺癌适应证的竞争尤为激烈,每个临床阶段都有50%以上的药物针对HER2靶点。Ⅰ/Ⅱ期临床研究中,乳腺癌适应证占比22%,而进入Ⅲ期临床后,超50%的研发都针对乳腺癌。

目前国内布局ADC药物靶点的产品有23个。共有61种ADC的产品,42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在ADC药物领域形成HER2、Trop2占据主流,新兴靶点百花齐放的局面。徐院士指出,ADC药物带来新药研发和临床价值的关键,在于ADC药物是否具有独特的高活性载药、载药系统和载药比、连接子精准释放载药与旁观者效应。

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

徐兵河院士指出,我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有三方面待改善:首先,源头创新罕见;其次靶点同质化严重;第三,临床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关于靶点同质化,徐兵河院士解释,全球在研单抗药物覆盖的靶点数为401个,在研单抗药物总数为1146个,前十个靶点在研药物占比22%;我国在研单抗药物覆盖的靶点数为80个,在研单抗药物262个,前十个靶点在研药物占比高达47%。2013年以来,国内受理的创新药靶点分布前四位的是PD-1/PD-L1、HER2、VEGF/ VEGFR、EGFR。在血液学创新药研究中,CAR-T细胞治疗是热门赛道,但绝大部分CAR-T集中在CD-19靶点。

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薄弱,转化研究能力待构建。其中基础研究能力表现在优质论文和领军人才这样提供医药创新源头方面,要依靠对基础研究的系统性投入和在各方努力下的实质性发展,才能开发出First-in-Class的中国抗肿瘤药物。

高端访谈

年会期间,《医师报》有幸采访了徐兵河院士。请他就抗肿瘤药物创新这个当下热门话题谈了解决思路。

医师报:您的报告中提到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ADC药物,这类药物上市会为患者带来哪些改变?

徐院士:这类药物由于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不同,其临床疗效和毒性也有差异,目前已上市的ADC药物约有10种。

近年来靶向HER2的ADC药物不断出现,新一代的ADC药物应用范围覆盖了HER2阳性乳腺癌、胃癌、消化道癌和肺癌等癌种,还为HER2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由于ADC类药物独特的设计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靶向治疗方式。希望在中国上市后,为越来越多的乳腺癌及其他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的恶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医师报:您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在研药物靶点同质化严重,未来的解决思路如何?

徐院士:首先是源头创新不足,很多药物治疗的靶点是国外科学家通过基础研究发现的,这是国外长期重视基础研究的积累而发生的质变。其次,我国在转化研究、药学研发的能力和动力也还都存在不足。国内药企为了降低创新药物的风险,研发集中在某些比较容易的靶点,另一方面做一些仿制药物。这都导致了研发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也对企业后续发展带来问题。

要想真正避免同质化,国家应该鼓励源头创新,包括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创新,这样才能开发出抗肿瘤新药,惠及更多的肿瘤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