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府百年,古韵依旧

 昵称XwdZCs7v 2022-04-15

惬听风吟·感悟人生。旅行是一种文化欣赏、心灵享受。达到游而新、游而悟、游而乐,方可进入物我相应、身心愉悦境界。 


2018年“十一”,回乡祭拜去世一周年的母亲。

为母亲做完法事,距离计划回京还有几天时间,开车带着爱人孩子,还有古稀之年的老父亲,就近转了转。

先后去了青铜峡一八零八塔、北岔口和董府。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铜峡人,这些地方父亲之前都没去过,即使最近的董府距离青铜峡市区才不到二十公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是,在这些地方父亲耳熟能详,他曾不止一次绘声绘色向我们讲述关于这些地方的故事,仿佛他曾去过一样,而这些都来自于祖辈口口相传。

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整天都在地里辛苦劳作,生儿育女,生活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哪有时间和心思四处去转呢。

等他们有了时间,有了心思,腿脚却不再灵便。想想就让人心痛。

这几个地方中,董府是最平常的,相比山西的乔家大院、天津的石家大院,董府无疑是逊色的,但是在我心中,其地位却极为重要。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母亲就经常和我们提起“董府”这个地方。

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在她出嫁以前,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会了解百里之外的董府呢?

缘由是我母亲的二爷——也就是我外公的二叔,前清的一位秀才,曾经给董府的主人——清末名将、陕甘总督董福祥家做过私塾先生,教董家子弟识字念书。

母亲的二爷每年都要回老家探亲,时不时和母亲她们这些晚辈讲述董府的气派和繁华。

董府在年幼的母亲脑海中,是个神秘而又诗意的存在。

终其一生,母亲都在讲董府,但是,终其一生,母亲都没有去过董府。这次特意选择去董府,也有替母亲“偿愿”的念头。


董府,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清末宅府大院,被誉为宁夏的“乔家大院”,黄土地上的百年豪宅。

气势宏伟,屋宇森严,在平坦的宁夏黄土平原,绝对是个奇迹的存在,堪称“宁夏第一府”。

董府坐落于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西临黄河,北倚秦渠,南与牛首山遥遥相望,风水极佳。

从青铜峡市区驱车一个小时就能抵达。沿途秋意阑珊,车辆极少。不巧的是,到了地方才知道里面正在大修,游人无法参观,怪不得停车场上一辆车都没有。

难得来一次,总不能失望而归。跑去和负责值班的工作人员沟通,告诉他我们是从北京特意赶来参观,能否通融一下。

工作人员很讲情面,同意我们进去,但是每个人收费50,当时吓了一跳,没想到门票这么贵,北京故宫、颐和园都不到这个价。

但是,来也来了,也不在乎这点钱了。

走近董府,气势不凡,四侧高墙围峙,目测有八九米之高,里面神秘莫测,给人一探究竟的渴望。

偌大的董府只有偏东北角处的一个大门。在建筑的类别里,但凡四周高墙,有两个门及以上的叫做“城”,单个门的为“堡”。

董府的主人董福祥曾是朝廷大员,宅邸称之为“董府”,倘若是武林豪杰,想必就该是“董家堡”了。

围绕着围墙的是一圈水渠,全部由石板铺就,非常平整。门口一对石狮子,据说是清朝遗物。

墙下两排古树,时值深秋,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寂寞无声,很有古朴韵味。


门口左右侧各有一块石碑,上面详细地对这所宅院和董福祥的一生进行了详细说明。

董福祥,在中国近代史上,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晚清时期的甘肃环县人(当时属宁夏固原管辖),曾历任阿克苏总兵、陕甘总督等职,加封尚书衔和太子少保衔。

出生于1840年的董福祥,和中英鸦片战争同龄。他生活的时代,正赶上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862年,不满清朝腐朽统治,陕甘一带发生民变,时年22岁的董福祥聚众反清,自封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号称拥兵30万,其势力一度控制陕甘10余州县,一时震惊朝廷。

同期,左宗棠奉命率湘军平叛西北叛乱,董福祥不是左宗棠的对手,双方实力悬殊,最后兵败,不得已投降归附。

1875年,董福祥作为得力干将,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部参与多次战役,攻无不克,名震西域。后来民国时期割据西北的“马家军”派系基本都出自其麾下。

1900年,董福祥奉命入京充任武卫军统领,得到慈禧太后赏识,晋升为清朝正一品武将,走上了个人权利的巅峰。

同年,八国联军入侵,董福祥受命率军和义和团一起痛击敌寇,攻打东交民巷,杀日本公使,在廊坊狙击长毛。

北京沦陷后,董福祥护卫慈禧和光绪西逃,立下功勋。

后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列强和中方谈判,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必须处死董福祥以解心头之恨,李鸿章上书为其求情,加之慈禧袒护,清政府将董福祥革职并遣其返乡。

1902年,回归故里的董福祥,亲自选择宁中平原的这片福地,按照尚书提督的规格修建用于养老的府邸。


据史料记载,董府宅院总计耗资三十万两白银,动用人工三百万个,耗粮250万公斤。

历时三年建成的董府,总占地二百余亩,原本由内寨和外寨两部分组成,外寨外设有护城河,现今护城河和外寨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内寨三庭六院的建筑布局依旧保存完好,但是规模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

可惜,董福祥入住这所府邸不足三年,就溘然长逝。斯人已去,府邸依旧。历经一个世纪朔风潇雨的侵蚀,黄土夯筑的高大城墙仍旧巍然屹立。

和看大门的老头攀谈,他告诉我们很多有意思的掌故。譬如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建筑都是坐南朝北,董府唯一的大门,开在东北角,里面的主建筑都是坐西朝东。

这是董福祥忠于朝廷的表现,东北方向正对着北京的方向,即使革职,受了再大的委屈,也永远心向朝廷。

据老头讲,这座府邸所在地方,曾是一片湖塘。兴建时,先是派人淘干湖底,全部用2米厚的煤炭垫底防潮,上面再铺上一层层黄土。数百峰骆驼从一百公里外的灵武磁窑堡煤场驮炭,半年才把地基垫起。

董福祥对用料极为考究,修建董府所用的木料来自甘南,沿黄河顺水放下。石料来自陕西,木匠大都来自四川。故其窗门雕花颇具南北特色,做工精细。铁匠来自包头,石匠多为陕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闻,董福祥本想在老家固原建府,但是原配妻子不同意,适应不了黄土高原上的气候和生活,最后选了妻子认可的宁中平原。

只可惜,三妻四妾终究没能为董福祥生下可以祭祀的儿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庭院,摆满盆栽,天气渐冷,少人打理的缘故,枝枝叶叶不是那么太有生气,倒是几盆睡莲,莲叶田田,透着可人的样子。

紧挨着大门里侧的两边,是可以登上城墙的砖砌台阶,俗称马道!为了一览董府全貌,我们就近沿着马道先上了城墙。


有两层楼高的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顶部平坦开阔,用青色的小方砖铺成,非常平整,一辆小轿车通行绝对没问题。

城墙外侧有高约八十公分的砖砌垛墙,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射击孔。城墙顶部走道四面闭环,想必当时每刻都有值守的护卫在上面巡视。

站在城墙上俯视围墙内的庞大建筑群,目测南北东西长宽各约百米,房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屋脊飞翘,雕梁画栋,砖雕木刻,巧夺天工。

六个四合院彼此衔连,各院有门互通,开之成为大院,闭之则可独立成形。严实而并不压抑,充分反映出有中国传统特色设计理念,是较典型的明建筑群。

董福祥归隐后,依旧保留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据说在董府周围二三里之内,还有朱府、姚府、贾府等,近10座堡寨均系董福祥部下官员住地。如今除了董府,其它的早已了无痕迹。

从城墙上向外眺望,四周是绿树成荫的村庄和田野,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几百米之外的这座深宅大院。

站在城墙上,打开手机,翻出母亲的照片,面对董府,将手机高举,慢慢转了一圈,心里话:"妈,这就是您经常提起的董府,今天您就好好看看吧......"

在城墙上溜达一圈也就十分钟时间。下了城墙,进入府邸内参观。

董府官邸,融中国南北方艺术于一身,传统砖木斗拱结构,运用彩绘、雕、刻、塑等手法,又以碑、匾、题、画点缀装饰,庭院错落,回廊贯通,结构精巧,工艺精湛,风格典雅。

虽历经百年风吹雨大日晒,保存下来的砖雕和木刻仍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尤其是最中央的四合院,分上下两层,每个屋子的窗户形状和花纹都不一样,有圆形套长方形的,有圆形套棱形的,有的是正方形套棱形的,非常精美。

董府这座封闭的大宅院虽然房屋多达百间,但是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建筑空间定位和组合,严格遵循着封建社会的传统礼制。

因为修缮,所有屋子空空荡荡,偶有的几样家具,看品相也是今人不知从哪淘来的。走马观花,建筑群的主体外观还尚好,只是原主私人痕迹已难追寻!当天只有我们一家四人游览,空气沉静的有些可怕。


我对古建筑本身兴趣不大,转一转就犯晕。其实我最想找的是董府的私塾,那是母亲二爷爷教书的地方,整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一个工作人员,也看不到任何标识,只能怅然作罢。

整个游览时间不到两个小时,步出大门,回望缓缓关闭的大门,整个心情是平和的。满足母亲生前的愿望的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了家乡历史的厚重。

因为地理原因,宁夏的历史一直很模糊,但凡传统的东西总会像金子般么珍贵。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此次修缮董府,当地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一所破宅子没有耗费重修的必要。

宁夏在近些年曾有个很响亮的口号:要发展全域旅游。事实上,除了中卫的沙坡头和平罗的沙湖及首府银川等个别地方,到其它景点观光的外地游客并不多。

个人觉得,从当地民众自己身上,就很缺少对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重视和认可,群体思想认识亟待提高。

据悉,2020年5月1日,修缮多年的董府重新面向社会开放,60元的门票相信本地人很难认同,但是要考虑到后期经营维护,情有可原,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对宁夏平原深处的这所“晚清大院”,充满好奇的古建筑爱好者,肯定是不大在乎门票贵贱,对那些本身就没多少欣赏兴趣的当地人,可能门票降到10元也鲜有人光顾。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08年董福祥去世,因为没有子嗣,这所宅院由其过继的侄子及侄孙居住。

1930年被当地土匪霸占,里面的东西被劫掠一空。1940年,又被马鸿逵的部队占据,抗战后期随着日军空袭银川,宁夏中学、宁夏师范相继迁来此地办学......

解放后,董府又接连成为政府机关、部队医院、干休所等办公驻地,直到1985年才收归政府文化部门,彼时的董府早已千疮百孔。

2006年,董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多次修缮,学界相关考证工作一直在进行。

董府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的,也是历史的,它不但安慰了一代将领归去来兮的灵魂,也见证了百年中国的风云突变,更亲历了身边这片厚土的沧桑巨变。

建筑是一本定格的书本,岁月的熏陶,会让它变得更加厚重。董府的存在,是这方土地和这方人民的幸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