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州这座老天桥被他“重现”了,你可能曾经逛过!网友直呼:太牛!

 南国今报 2022-04-15
柳州市柳江大桥河南桥头的人行天桥,承载着众多老柳州人的记忆。拆除12年后,近日,柳南区河西街道宏都社区的手工达人韦玉铭,用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重新搭建了这座天桥。下一步,他还打算搭建柳江上的老浮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柳州曾经的模样。


5000根竹筷 搭起天桥

10月14日下午,记者在西环路的一栋私人房见到了韦玉铭。一楼的小房间,那就是他的工作室。桌子上,钢尺、刻刀、电锯、切割机,还有一瓶胶水,工具很简单,仅此而已。

“大概用了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韦玉铭说,人行天桥宽1米3,只用了筷子和胶水。

与老天桥一样,这个竹制的天桥整体呈“十字”形状,四周有上下的旋转楼梯,中间用圆柱支撑。

韦玉铭搭建天桥

筷条割锯,胶水黏结,这个作品看起来简单,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今年7月15日,他开始制作,直到10月12日完工,历时3个月。

韦玉铭说,天桥最难的要数旋转楼梯。楼梯有高低落差,两边都是弧形,内外直径还不一样,涉及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而他仅仅是个门外汉。搭建、失败,再搭建、再失败……前前后后失败了14次,终于成功。因没有实物可以参照,他还专门邀请了一些对天桥比较了解的老朋友来帮忙提意见,不停改进。

这几天,他正在一个竹制品的台上,做一个五星街的“五角星”,放在天桥旁点缀。


展出作品 再现柳州时光

韦玉铭今年59岁,为何会做这些手工?他坦言,其实自己是一名电脑维修人员,与手工制作,其实风牛马不相及,但他就是爱动手。

韦玉铭其他作品。受访者供图

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比较喜欢航海舰艇等,与军人有关的物品。80年代初,柳州有一个航模爱好者组织,开展各种模型制作,他也随手做了一个。大家都夸他做得比专业的还专业。这也是他手工制作的第一个作品。因为工作原因,手工制作也一直是做做停停。

2020年疫情暴发,闲在家的韦玉铭因为热爱侗族文化,开始制作各种侗族风雨桥、鼓楼、居民房屋等,不少作品被朋友收藏。

近两年,他制作最大的作品为长4.5米、7亭相连的风雨桥,一共用了8000多根筷子,耗时一年多。为了做好风雨桥,他多次到龙潭公园风雨桥实地观察。

韦玉铭其他作品。受访者供图

制作完成,朋友们都惊呼“太棒了!”不少朋友将他的作品发在了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柳州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看到后,专门与他联系,希望展出他的作品,让更多游客了解柳州侗族文化。

目前,韦玉铭的多件侗族文化产品,一直在百里柳江景区游客中心展出。


赋予灵魂 记住乡愁

近两年,韦玉铭做了大量作品,除了上述作品,还有柳州火车站站房、火箭、多座侗族房屋等等。大多为竹制品,也有铝制品,还有的为竹、铝结合。今年是建党百年,他还做有多件作品,展示中国科技发展,目前正在用铝材制作一艘航空母舰。

韦玉铭的作品,柳州站。

“一动手就上瘾了。”他一直想用竹筷搭建柳州的大桥,最想做的是柳江上消失50多年的老浮桥。老浮桥由百余条小船连接,再铺上木板组成。要做桥,首先要做百余条小船,这个工程量可不小。预计,至少需要耗时两年。

为何要做老桥?韦玉铭说,河南桥头天桥,是柳州市内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2009年拆除,服务了柳州人20多年。桥上曾还有不少人摆摊,曾是很多柳州人最爱逛的地方,他希望以此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天桥。受访者供图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赋予它灵魂。”对待每一件作品,韦玉铭都精益求精,他希望自己的手工艺品,重现旧时景象,将历史悠久、美丽古朴的文化景观,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廖艳明 实习生龙丽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