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最高的古代铁塔,济宁八景之一,罕见900年未生锈铸造工艺高超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2-04-16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诞生了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自古被誉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为济宁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铁塔寺就是其中一处。

座落在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路78号的铁塔寺,又名崇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建元年(56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当地富户徐永史的妻子常氏到崇觉寺进香求子,后来生下一男孩,于是她出资重修崇觉寺,并在寺内建造了一座铁塔。

然而这座铁塔在建到第七级时,因变故停工未铸塔顶。明万历九年(1581年),著名诗人、济宁道台龚勉发动地方乡绅名流,集资增建了两级塔身,连同塔座和铜质鎏金塔刹,共计11层,自此铁塔全部建成,崇觉寺也由此又被人们俗称为“铁塔寺”,“铁塔淸梵”也被评为济宁古八景之一。

宝塔,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从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等各种材质。据记载,中国古代铁塔最早出现在唐代,在保存至今的十余座铁塔中,通高23.8米的济宁崇觉寺铁塔,被誉为我国四大铁塔之一,也是我国最高、最完整的宋代铁塔。

崇觉寺铁塔的下部是砖砌的八角形基座,高约5.9米。基座里面是一处八角藻井顶的空间,内部供奉有一尊宋代的千手千眼观音石像,塔内墙壁上还嵌有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塔铭。1973年维修铁塔时,在基座内还发现了套合石棺和木匣银棺,内置舍利,由此证明此塔为舍利塔。

崇觉寺铁塔的塔身呈八角形,外壁铁壳内部充填砖体。每级铁塔由基座、扶栏、塔板、斗拱、飞檐五部分构成,四面分别铸有假门,其余四面设有佛龛,佛龛内共铸有盘膝端坐的佛像56尊。在塔身的第一、二级还有“大宋崇宁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谨铸”以及“皇帝万岁”等题记。

整座铁塔的构件均为仿木结构雕模铸制,900多年来虽历经风雨浇洗,雷电袭击,地震摇撼,至今巍然屹立且没有生锈,不仅反映了宋代木构建筑的形制,也充分体现了宋代冶炼技术、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堪称中国古代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

始建于北宋中叶的声远楼,是崇觉寺铁塔的附属建筑,楼内悬挂一口宋代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十余里,故得名“声远楼”。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写“声远楼”匾额一方,悬挂在二层檐下正前方。在古代,一直以声远楼的钟声号令来控制济宁城门的开关,如今它已成为济宁沧桑变化的见证。

据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5月18日,清末著名将领、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与山东捻军的鏖战之中,战死在菏泽一处麦田里,其灵柩曾停放于崇觉寺,后运回东北安葬。同治皇帝为表彰其功勋,在崇觉寺修了这座僧王祠祭祀。

在崇觉寺内还有一组“黄易访碑”雕塑。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黄易33岁时到济宁为官,他此后的半生遍访济宁及邹鲁各地,考证发掘出许多佚失已久并有着重要价值的汉魏碑刻,被称为“中国文物保护第一人”。济宁也因“黄易访碑”而享有“中国汉碑半济宁”和“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盛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