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记忆】触摸河溶

 宜昌石头书屋 2022-04-16

图片

历史,从来都是时间节点上里程碑式的纪念,宏伟而深刻。然而对于当阳河溶这座千年古镇而言,触摸“沿河街”这块斑驳石碑,历史就跨越时空,沧桑而模糊地重现在我们面前。

图片

那位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登楼赋》中所说的“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之地就是如今的河溶镇。

图片

《水经注》载:“漳水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据《当阳县志》称:“乌扶邑”取于“金乌栖扶桑”。即太阳初升的城池,这就是河溶最初的名字。

图片

河溶镇,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墓汉冢至今保存完好;又是当阳三大古镇之一,明朝即为境内商业重镇。

图片

《清一统志·荆门州》载:河溶镇“在当阳县东南五十里。旧名合溶市。沮、漳水至此合流,故名”。

图片

据《当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河溶是沮漳河流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商贸发达,文化昌盛,沿河岸商铺酒楼茶馆林立,街无余隙。

图片

宜昌文史专家罗洪波(左三)就是河溶镇人,他撰文指出:20世纪的60年代以前,沮漳河航道达199公里,上游可直溯陈垸、淯溪,南漳和远安洋坪,往下直通沙市。

图片

在伏天涨南水(长江水倒灌)的丰水季节,河中小火轮和洋船夹在白帆之中,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河溶在沮漳河沿岸就有8个码头,货物吞吐量占两河流域的六七成。

图片

位于漳河东岸的河溶水深码头好,上吞沮漳流域木材燃煤山货粮油棉麻丝茶,下纳汉湘申渝布匹食盐百货煤油。

图片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当地居民口语中,习惯用“上头”“下头”(即漳河上游或下游)来表示方位。

图片

旧时傍水而居的河溶本来就是荆(门)当(阳)宜(昌)在沮漳流域商品集散中心和物资加工基地,主要商业街道都在以沿河街为中心的靠近河边的老街长巷里展开。

图片

街面用三块青石并排镶嵌,大气平坦,蜿蜒伸展。街边的商铺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的街边建筑均是风火墙高阶沿的进深数重的带楼天井老屋。

图片

要知道早在清乾隆年间,河溶的花市、丝绸、米、油四大行就已经闻名川鄂豫。仅记载的就有棉花行300 多家,丝绸行100 多家,米行200 多家,油行150 多家。

图片

同时还有饭馆66 家、茶馆177 家。有资料显示,最大饭馆的店铺进深极长,有天井4个,可供500 人同时入坐就餐。可以想象当年繁华热闹的场景。

图片

河溶老街的景致,曾被编成童谣流传:“三步两口井,二步三筒碑,四阁四道桥,过桥不见桥,庙街三土地,沿河五码头,七个半楼子,九宫十八庙”。

图片

其中的“九宫十八庙”的建筑或高大轩昂,或小巧精致,一宫一个景致,一庙一幅模样,就使得这座古镇步步风景,处处画图。

图片

清同治年版《当阳县志》有“门前隙地尽栽桑,蚕事春来户户忙,五月缫车声不断,新丝卖得好完粮”的相关记述,那就是河溶的真实写照。

图片

这里曾是湖北三大蚕区之“漳河蚕区”的中心,“溶丝”是河溶蚕丝的简称,因原产地为河溶而得名。“溶丝”的加工原料主要来源于当阳及沮漳河沿岸的荆门、南漳、保康、远安等地。

图片

1890年至1940年是“溶丝”的极盛时期,年产销量约7000担左右。常年从业人员达500多人,缫丝厂达数十家。“溶丝”因丝细明亮、光滑柔软而久负盛名,历史上多由申商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还曾向周恩来总理打听中国“溶丝”的生产情况。

图片

《当阳县志》载,民国二十六年(1915年),河溶港输出口物资有蚕丝6000担运销上海、苏杭、漳州;稻麦3000担、香油500担运销沙市、武汉、上海;鸡蛋10000担运销武汉、九江;煤40000担运销沙市、武汉、大冶、岳阳等地。

图片

那就是河溶童谣里所唱的:“箩柜打,箩柜打,先买驴子后买马;买的叫驴子驮荆(金)山,买的马骡子搬长沙……”有资料记载,从清光绪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889-1931年),河溶万元(银元)以上、50万元以下资本的大商号已达35家。

图片

民国七年(1918年),外商外资渗入沮漳流域,首站便是河溶。美国“美孚公司慎大洋行”、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巨丰烟公司”先后抢滩于河溶。据沙市海关资料记载,民国二年(1912年),由河溶港直抵沙市的木船就达2030只之多。

图片

在近代历史上,上海和汉口是一等邮局,河溶与沙市一样,均属二等邮局,而当阳县城当时才仅三等。便可见河溶当年的繁华似锦。由于河溶是沮漳河流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各种行当、作坊店铺云集,丝弦杂耍、土膏洋行密布,丝行染坊、酒楼茶馆街无余隔,仅骡马行就有数十家之多。

图片

沿河岸边桅杆如林,入夜灯如繁星。和罗洪波概括的那样:“她(河溶)是一座功利性极强的商埠集市,又不乏人文精神的水乡古镇”。

图片

河溶最热闹之处要算镇上的那座过街楼子。它犹如城门,横跨在河溶镇的主街上。由四根石柱支起,重檐飞角,雕梁画栋,四面戏台,八面威风。

图片

逢年过节,楼上唱戏,楼下可过车马人流。登楼四望,街面繁荣尽收眼底。马头墙下,石板街上,下半桥头,楚歌荆腔,自然有百般演绎、万种风情。难怪当阳近代名儒赵春珊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河溶的繁盛与奢华,几可与沙市争胜。名楼豪宅之多,叹为观止。

图片

街面店铺多为金字招牌。酒席用上海味,与沙市攀比。戏楼达二十几家之多,终年笙歌不断、全国各地方言与风俗,均可觅迹。娼妓业异常火爆。岁终腊月下旬,街上行人拥挤难行,除夕所耗鞭炮残纸,街面几可盈寸”。

图片

由于抗战期间日寇对河溶镇的烧杀抢掠,也由于连年战乱硝烟四起,河溶的“繁盛与奢华”在“光复”(抗战胜利)后逐渐褪色。

图片

更重要的是,1958-1966年在漳河中游修建了漳河水库,使得漳河下游来水骤降;其后的引漳入沮,使得河溶段漳河的河床淤积,内积难消,南水倒灌,水患频仍。

图片

同时由于河溶镇漳河已成故道,水运码头荒芜,各路商贩纷纷四散而去;生意一落千丈,也导致河溶镇上的老住户大都迁徙他乡;承载着历朝历代历史人文精神的名胜古迹、古民居、街市、码头、商铺、古建筑长期疏于保护,加之无力维修,不是摇摇欲坠,就是发生坍塌;

图片

随着时光的流逝,河溶的老建筑不断损毁,过去的盛况空前已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然而,那些美好的记忆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图片

宜昌著名传记作家张永久(左二)这样写道: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出行,踏访了河溶古镇。车行着行着,天晴了,太阳也出来了。收起雨伞,心情更是好了。

图片

很久以前就知道有个河溶。从前那儿的繁华远胜当阳县城玉阳。从长江上驶来的大帆船,一路上船工们喊着号子摇着撸,行至河溶码头起坡上岸,找个相好的住下。

图片

船再往上就行不成了,上游水小,河道窄,得换小船再行。河溶是沮漳两河的交融地,是货物人流的集散地,是八百年楚国的一块旺地。

图片

我们去河溶的时候,春天伊始,微风和煦,百花初绽。乡村里,田野间,蜂蝶翻飞,花香四溢。几万亩油菜花海是这个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微风拂过,油菜花层层起伏;放眼望去,农田里就像荡起了金色的涟漪,那随处可见、黄澄澄、金灿灿的油菜花把这座古镇装扮成无边的平原美景,让人赞叹不已。

图片

近些年,经过河溶镇政府的多方呼吁和积极筹措,以沿河街为中心的对码头和古建筑的修复已初见成效。就和罗洪波所写的那样:今天,我们从莫湖的长堤上往东眺望,三星寺那边,依然青山隐隐、绿水悠悠;长堤边的滩上,芦荻、荷花也依季而灭又顺时而生;

图片

长堤下的老镇上,下半桥、天后宫、关庙、紫云宫、文昌阁的断垣残壁依稀显出昔日文风;估衣街、绢庄街、兴隆街的残存门廊和徐家渡至木匠街的沿河码头上被踩磨得无棱而溜滑的青石板中也依稀透出旧时的喧啸繁华;

图片

幸存的一块缕空五魑龙盘精美花边的“天后宫”石雕宫额,被完好保存至今,彰显出古镇本事;清理了河道,修建了沿河栈道,可以遥想昔时日有万客云集于市,夜市灯火辉煌,买卖之声通宵不绝的盛景。

图片

河溶的老屋虽然在沧桑的岁月中斑斑驳驳了,薄砖墙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风化得到处脱落了。但对于每一个离开家乡、浪迹天涯的游子,它还是那样的亲切、温暖。

图片

在沿河街捡拾河溶过去的故事,是历史积淀和地方文化的直观体现,它是这座千年古镇的活力之源、魅力之本。站在这条老街的街头,可以信步、可以打望、可以倾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想着老街的故事。

图片

故事像碎石,琐碎分散,数量巨大,收集与整理需要耐心时间和毅力;有时,这故事又像淘气的顽石,东躲西藏,怎么找也找不到,不经意间回头时,它却在灯火阑珊处。

图片

穿行在已经重新铺上青石板,初步修复的那些经历千劫而岿然不倒的明清历史的建筑群中,看看那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老天井大院,触碰那大户豪宅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精致木纹;

图片

望望那些被桐油漆过、被河水洗过、被岁月蹉跎过的古民居的房门木板,就能感受到古老的荆楚文化,细细品味这千年古镇的独特风情。

图片

在河溶镇党委委员、文化镇长陈元元和文化中心高主任等镇领导陪同下,我们有幸在沿河街找到了唯一一户依然保留着当年天井屋场景的住宅。

图片

记不得我们一行人在很大的建筑群里穿过了几道门,拐过了几次弯,在明暗交换的某个还没有维修的房间里像是走进了另外一个天地;抬望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图片

不得不惊叹这所古建筑的空间大而宽阔,那曾经精心施工过的薄砖墙依然结实如初,连砖缝的白灰也依然严谨,用传统的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方式的一根根木梁柱依然稳如泰山。

图片

即便建筑已破损不堪,可沾满尘土的栏杆上铺满了岁月的痕迹,残破的木质结构仍然能够清晰可见当年技艺精湛的雕版。人杰地灵的河溶镇历史悠久,值得弘扬;

图片

而河溶镇的明清时期的古街老巷即便是遭到了极大地损毁,但在河溶镇政府近年来对历史遗址旧貌的保护和古建筑的恢复、更新的不懈努力下,仍保存有37处之多,被命名为历史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

镇里拟重建过街楼和聂豫纪念馆,采取收购或租赁等方式将旧的富户名宅修复作为溶丝小型博物馆展陈场地等。在规划中,还表示尽可能重建仲宣楼,恢复昭丘(昭王古陵)景观和对河道放帆置景等设想。

图片

但由于本镇文保资金缺口巨大,希望得到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若能在接下来的保护工作中,逐步实现规划,相信宜昌的旅游又会添一好去处,很值得期待。沿河街沿着绿草青青、春水荡漾的漳河故道向前延伸,似乎要把我们带入河溶那遥远而繁盛的年代。

图片

这条老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那些古建筑的保存和修复更是在沮漳大地上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街上那连绵不绝的明清古建筑群,经过时光和风雨的侵蚀,不但没让它失去原有的震撼,反倒多了一丝以柔克刚的力量感。

图片

千百年来,建筑一直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记录。在沿河街上信步而行,脚踩着青石板,在古建筑中感叹徘徊,仿佛来了次时空穿越。青砖黛瓦、蜿蜒巷弄,一景一物都像极了一卷雅致的水墨古画,静谧却令人动容。

图片

生活的艺术往往需要后退一步,前面的道路才会更宽,起步才会更有力!但愿河溶古镇的未来正是这样!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河溶镇领导的盛情款待和推介,感谢李明义的精心组织,感谢经委会部分成员的一路同行。(202204)

图片

本文主要采用罗洪波的相关论著的段落,引用了包括张永久等的观感游记;沿河街现场黑白照片来自李志伟的拍摄,彩色照片来自陈军娥、孙波、余红等的现场采风;这段短视频由李明义制作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