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班组作业人员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想起给我们讲课的张老师

 21楼楼主 2022-04-16

为了提高专业班组作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公司大都会举办培训班的形式。但是,经常会有当教师的管理人员抱怨学员不愿意参加培训课。课堂上老师讲的念念有词,下边参加培训的学员无精打采熬时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参加培训的学员并不一定是不愿意听讲,大多是因为讲课老师编写的课件“太理论”的缘故。教授内容偏理论,缺少与工人每天干的工作有连接,或感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什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是缺少毛主席讲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缘故。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在干德州两台三十万机组的时候,由于我们起重班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靠经验干活。而这时候又开始使用新的起重机械,特别是进入汽机房后的吊装,由于设备和系统的分部特点,厂房分割造成各个独立空间,部分设备、管道已经就位,使得后来的设备、管道穿插、拖运的难度增大,对于这种使用多起重机械配合吊装不适应,发生很多的起重吊装事故。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要分析为什么发生起重事故,事故多发的原因是原有的技术技能跟不上新机械、新技术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知其然不知其然”。因为缺少理论知识,无法将起重吊装经验运用到不同的吊装物件和吊装环境中,这就需要提高起重吊装的理论能力。


当时汽机队技术组的张主任看到这个问题,就计划对起重班进行起重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张主任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在汽机专业已经工作了十几几年,积累了很高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是汽机专业技术带头人,后来成为华电集团的高管。

张主任,经过他精心的准备,为期两周的培训夜校开课了。教室是在公司子弟小学。白天,职工的孩子在课堂上朗诵课文;晚上,我们在这课堂上跟着张主任在黑板上寻找“重心的变化和力的牵引”的起重路径。

张主任,高高的个子,一口胶东口音,由于我们朝夕相处页都能听得懂。他讲的认真,我们听的仔细,两周的培训,极少有请假的。因为,他讲的知识点与我们当时正在进行的起重吊装作业方法有很好的关联。深入浅出是他讲课的特点,吊装10吨重的物件为什么选24的钢丝绳扣?

为什么不能采用这种捆绑方式?

为什么选的捆绑点不对?

为什么这样选点捆绑会发生翻转?

吊物在吊车和卷扬机或倒链的拉扯中的重心变化,怎么样通过捆绑方式和起升速度来控制重心在吊装过程的变化等等问题,张主任都会给我们简单但准确的答案,这些答案第二天就可以运用。通过听他的课,我学会了很多的起重吊装简易计算法,简单的放大样方法。遇到穿插空间尺寸比较狭小的地方,随便在地上找个石子和木条,就可以在地上画图用木条丈量,放出吊物与空间的大样,能不能从狭小的空间进入或通过就一目了然。如果他不了解工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了解起重吊装的作业过程的细节,他就不能编写出这样有实际用处的课件。

两周培训时间很快就到了,记得当时我考了98分,培训班第一名。关键是通过这次起重吊装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到起重吊装基本理论知识也不是那么难学,从此单位发的起重技术书籍会学习,而且自己在新华书店看到起重吊装操作类的书也会买回来看。

学习理论知识对工作有什么好处?毛主席讲“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革命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从实践中学,“缺什么就学什么”,实际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揣摩、理解其真正的逻辑,这样也就真正的学习掌握了真正的技术技能。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后来我参加起重技师资格考试,才更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特别是老师讲课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的重要性。

为什么班组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课?大多是是老师准备的不充分,讲课内容与干的活关联度不够,使得大家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果老师来讲课只是来完成一个任务,学员来听课也是来为了完成一个任务,都没有把培训和受培训当作一项提高工作能力、获得更高收入和发展的机会,那怎么会有效果呢!

还有一点就是,参加培训的人不能立即感受到受益,这就需要企业在培训上增加投入,培训费用也应是工程建设的一部分投入才对。

希望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投入到培训活动中去,发现现场作业存在是什么问题,就准备什么培训内容。将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那是专家;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讲出来,并为人所接受,是“老师”。希望更多的技术人员向我们技术组的张主任学习,成为能够帮助他人成才的授业老师,是业务的专家,也是授业的老师,既培养的他人,有利于自己成长。

专业班组强,则专业公司强;专业公司强,则工程企业强。班组强了,无论你是搞技术的,还是搞管理的,都是最终的受益者,因为,你的管理工作变得容易了。如果班组技术技能弱,你怎么管理呢?

基于问题导向,既然发生事故的主体是班组的工人,那就应当把对班组工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当做最重要的工作。将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对班组工人进行技术理论培训,使作业人员慢慢变成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作业人员;将有操作技能的班长和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做技能培训老师,对作业人员进行操作技术实操训练。每周都有培训班,长久坚持下去,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了,安全质量也就有保证了。不然,企业拿来再好的技术和装备也落不了地,因为,军队打仗靠士兵冲向前;因为,工程建设目标要靠班组作业人员来实现。古人讲“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专业培训和技能实操训练就是最好的“结网”

你看,渴望学习的眼神,多么专注。

如此坚持下来,出事故的主体就会变成安全质量的主力军。埋怨工人技术水平低很容易,张张嘴就可以,把工人训练成技术工人才是真本事。

工程师们,就像我们后来成为华电集团高管的技术组张主任一样成为一位可以将深厚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授业老师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授业者。

这就是我们建设的德州四台30万机组和一台66万机组全景)

记录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会走进自己身边人的历史,努力的演好自己的角色。

唯有按照程序和规则做事,并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安全——是知行的结果!

平安——是行为的回报!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来分享,持续做传播,一定有人会因我而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