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情义的王安石

 戏秦皇汉武 2022-04-16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忆中,初中历史书就讲到王安石了,好像是列宁还是马克思称其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改革家"。

为了推行他的新政,王安石也有过排斥、清洗反对派的行为,最著名的反对派包括司马光、苏轼等一代名臣大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动离开朝廷,退居洛阳十五年,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苏轼从朝廷被贬到地方,甚至一贬再贬。但王安石一般仅仅是将对手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苏轼"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政敌苏东坡,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政治旋涡中的王安石看似对政敌冷酷无情,然后,读其诗作可以发现,对家人,王安石亦有情真意切的另一面。

公元1068年,时年47岁的王安石到京城游西太一宫,回忆起30年前父亲曾带着自己来此游览,即兴吟诗两首,题写在墙壁上。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柳叶鸣蜩(tiáo)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bēi)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诗的大意是,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鸣叫,荷花在落日映照下红艳夺目。池塘中的春水让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看遍此处风景。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

这时的王安石,父母已经双亡,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当年的痕迹,以诗作寄托自己对父母亲人的思念。

逝者已成永别,生者尤须珍惜。王安石与妹妹感情深厚,1060年,王安石将出使辽国前,与大妹妹王淑文在隔了三年再次见面,而见面后马上又要分别,想起年龄老大,会少别多,无限伤怀,所以写了一首诗送给妹妹。

《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即作者的大妹妹王淑文,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随意准备些酒菜,边吃边聊;借着昏暗的灯火,倾诉别后所见所思。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要问我何日再能相见,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古代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便,亲人一经分别,便可能多年无法相见,甚至不通音讯。三年不见的妹妹已经如此依依不舍,七年未见的女儿更是让父亲时刻牵挂。1082年,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字和甫)从江宁赴京上任,王安石送至江边,看着眼前的烟雨朦胧,想起七年前送女儿出嫁时也是类似的情景。,就写下一首七绝送给已经七年未见的女儿。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注:吴氏女子,即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来到江边送弟,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骨肉分离,又一次经历这种场面,泪洒湿衣都"不自知",除了春风吹绿了沙滩这一点之外,一切都和当年送你出嫁时一样。一个父亲思念女儿的深情浓缩在这首短短的小诗里,仔细咀嚼,真的是无穷意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