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什么的自由

 睿说 2022-04-16
                                       图文\肖遥
   《倦怠社会》一书的作者韩炳哲说,“倦怠的灵感并不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可以不做什么。”说到倦怠,想起林黛玉说的“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在《红楼梦》里,除了黛玉,很少有人会把哭哭啼啼、昏昏欲睡、愁肠百结当个正事儿去做,黛玉可谓青春勃发的大观园里的一个异类,一朵奇葩。其它人感兴趣的事,她的表现都很寡淡,聚会的时候,她也不是特别热心,对于宝玉的喜聚不喜散,她一语点破“聚在一起固然热闹,可是散的时候会分外冷清,不如不聚”满院子的人们去欢天喜地春游放风筝,她独自躲在角落里“葬花”,中秋赏月聚会吃螃蟹的时候,她拉着史湘云躲开人群去作诗讨论哲学。
进了大观园的贾宝玉,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美食美女美景,统统来者不拒,薛大傻子过生日,也少不了他,学堂里打架,也少不了他,少女们制作胭脂水粉,更少不了他……相形之下,林黛玉可能算是大观园里最会说“不”的人,不喜欢、不稀罕、不愿意、不听、不说……在现代人粗糙的目光看去,黛玉的不配合简直像是在任性。其实仔细看,黛玉自有她拒绝的逻辑,宝玉得了王爷的念珠,当宝贝转赠黛玉,被黛玉嫌弃“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不稀罕”,宝钗为了讨好贾母,点热闹的戏,黛玉坦然表现出自己的不喜欢。宝玉对她说的“体己话”但凡有一点杂质,黛玉就不愿意了,对宝玉的很多解释,黛玉的答复是没有答复甚至是扭头就走,用肢体语言告诉他“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她也不会说出那些肉麻的话语,因为黛玉的心眼是最明亮的,她不用听不用说,就知道宝玉在想什么,她能准确地识别出什么是真正珍贵和纯粹的感情,对宝玉送的半新不旧的手帕,她百感交集哭了一夜,她拥有一种“目光清澈的倦怠”。
倦怠赋予了林黛玉这个少女一种特殊的闲适、一种放松的无为。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官都没有变得疲惫虚弱,而是唤醒了一种特殊的视觉能力。它提供了另外一种注意力形式,一种悠长、缓慢的关注,取代了那种短暂、仓促、过量的注意力。黛玉的目光自动屏蔽过滤了那些虚伪的信息杂质和干扰,她只认可那些真诚的关心、她只愿意接收那些高浓度的情感、她希望与喜欢的人有质量的相处,而对于那些泛泛之谈、场面话、虚与委蛇的表现,她会毫不犹豫地说“不”


现代社会,拒绝别人很难,否定别人更难。教文学创作的教授会暗示学生,说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写出伟大的作品。其实他们本应坦诚说出令人不安的实情,即才华横溢的作家,始终是非常罕见的,就像一些天然的快菌,根本无法用工厂化农业的方法培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努力就有成果,不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那些被资本推动站在聚光灯下的爱豆信誓旦旦对着镜头说“只要努力,你一定能成功!”那些过五关斩六将却在最后一刻败北的选手含着眼泪表示自己一定会更努力,而那个从来没有努力过,却一不小心走上了花路的锦鲤,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以后会努力的,努力成了现代社会的万能神药,包治百病也包遮白丑。
而真相我们都不愿意承认,光明的前途总是不能如愿到来,我们无法赚来大笔大笔的钱,实现宏伟的目标,或建立博大的体系。当我们觉得路也宽了,人也少了的时候,那多半是喝多了,或者是在做梦。《工作的迷思》里说“若想重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智力和好运气,而在卓越之巅两侧山坡上却分布着数不清的小山包,那里居住着饱受磨难,形单影只的成功者。”
我很喜欢沈大成的小说,他的作品《漫步者》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巨大的人行天桥,有一天忽然迈开了腿走了,监控显示,它的四条布满楼梯的腿分别动了动,从前是人来使用它们,现在是它自己使用自己,它好像还没决定使用它们的先后次序,所以抬起一条又放回原地,试着抬起另一条,然后试试第三条第四条。当它想好了如何安排四条腿的行动步骤,它就有序地抬起和放下它们,几天后,它身披霞光,四条腿迈开大步,轻松地走了,它周身的金属栏杆闪闪发光,它走到郊外,走到没有人能找到它的地方,动作越来越舒展有力,几乎是全身潇洒地腾跃在空中,如小马如豹子,最后隐入林中,消失不见了。
沈大成的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养了一条蚕,他喜欢蚕是虫子的样子,他千方百计地阻挠蚕不要去吐丝去结茧去变成蛾子,在他的笔下,他的蚕一直保持着虫子的样子,像吃桑叶一样啃一切…….我好喜欢这两个故事,一座人行天桥,有一天忽然不想做天桥了,一条蚕,在孩子的梦想里像永远保持虫子的模样,谁说毛毛虫只有破茧成蝶才是漂亮的,有价值的?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绝望的发现当蚕结了茧子以后,多数活不到破茧成蝶那一天,在那一天前,它们的茧子就被抽丝了。所谓的破茧成蝶的歌颂,对蚕来说是个圈套,是利用蚕的天性来剥夺它的劳动和生命,如果一只蚕有知觉,如果蚕像人一样精明,它一定会拒绝吐丝拒绝破茧成蝶,再漂亮它也不干。无论是一座人行天桥还是一条蚕,它们都有权利说不,比起努力的自由,拒绝努力也应该是一种自由,比起做什么的自由,不做什么的自由更重要。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第1040期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看更多深度文章
                 

作者肖遥:专栏作家,出版随笔集《酱醋茶扮成诗酒花》。

作品常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时代邮刊》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