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读《狂人日记》,顿悟全书无一个好人,是别有用心的安排

 阿蒲2017 2022-04-16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初次发表在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一直被誉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鲁迅先生在写这篇小说之前,一直在犹豫和挣扎。

他一直对个人振臂一呼就能唤醒民众抱有怀疑态度。

于是,就有了很有名的他与钱玄同先生关于要不要唤醒铁屋子里的民众的讨论。

鲁迅先生人为,从熟睡中死去,感觉不到死的悲哀。而叫醒了几个较清醒的人,让他们来受无可挽救的痛苦,是不必要的,也是残忍的。

钱玄同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句话改变了鲁迅,让他想着姑且可以试一拭:

“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于是,便有了《狂人日记》这部伟大的经典之作。

文章图片1

高中时读《狂人日记》只记住了封建礼教吃人,如今再读它,发现身边有许多触目惊心的悲剧,竟然都与这部小说有关。

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几千年过去,朝代更迭,风云际变。可以悲剧一直在循环,从未停止。

“吃人”,只是换了一种面目,混迹在我们中间。

文章图片2

关于狂人的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狂人患了一种时时担心被别人迫害的心理病。

这个人物的原型是鲁迅先生的表兄弟。

他一会说同事要害他,走在大街上,看到巡警,觉得巡警要害他。

在他的脸上,时时充满了恐怖,阴森森显出狂人的特色。

后来,他被家人接回乡下,这病后来就好了。

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在“表兄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生动具体地艺术加工。

狂人的状态一共经历了七个阶段。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三十年以前,全是发昏。”

这是狂人日记中的第一部分,“爽快”其实就是开始发病了。什么促使他发病呢?是月光。

月光象征了启蒙。

作者在这里给狂人发病安排了两层意思。

别人看上去的狂人是发疯了,是精神病;而在狂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其实是从昏睡中清醒了过来,他的精神到达了新的境界。

文章图片3

第二个阶段,围绕着“看”与“被看”展开。

“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看到自己被人看,被人关注,狂人紧张、焦虑甚至害怕。

至于在怕什么,他开始了第三个阶段——探索。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为什么同村的人都有吃人的嫌疑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人都有吃人的基因。

几千年来这种基因就像病毒,一个传一个,延续了下来。

狂人的发现,让他更加感受到了危机,不仅是外人,就连自己家的人包括哥哥都有可能像自己下手。

外界的一切都想是房屋的大梁向他压下来。

只要是与“吃”有关的,他就联想到吃人。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接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崇。所以,他们联络,布满罗网,逼我自戕。”

明白了这一点,他反而没有以前那么害怕了。

这是第四阶段。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劝自己的哥哥不要吃人。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

可是劝转是无效的,所有的人包括哥哥在内,都人为狂人是疯子。

谁会相信一个疯子说的话。

“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

后面的事情出乎读者的预料,狂人渐渐发现哥哥也是吃人者之一。

死去的妹妹的肉被掺在饭菜里,全家人都吃了,他自然也不能幸免。

想到这里,狂人崩溃绝望了。

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不吃人的人存在呢?

可能只有小孩子了。

所以,日记的最后写着:

“救救孩子”

文章图片4

狂人最后怎么样了呢?

鲁迅先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日记的开篇就借狂人哥哥讲出了狂人的结局: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不仅好了,回归了社会,还做了官。

看上去这是一个美满的结局,看完却让人脊背发凉:狂人变成了正常人,作为代价,他也加入到了吃人者的行列。

文章图片5

关于吃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吃人”只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

指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大于一切,君权凌驾于人性之上,在天理与君权面前,人毫无价值。

统治阶级宣扬“明哲保身”,要求人人要做顺民,放弃思考。

这种柔顺与善良,成了培养暴君、暴官最好的温床。

不打你打谁,不欺负你欺负谁?

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老百姓精神是萎靡的堕落的。

这是精神层面的吃人,现实中,历史上有没有真的吃人事件么?

当然有。

书上写到狂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么?”

年轻人笑着回答:

“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换句话说,如果是荒年,吃人就是合理的。

而且向来如此,大家都是这样。

到这里,鲁迅先生更是借狂人之口喊道:

“从来如此,便对么?”

文章图片6

中国人并不回避吃人,甚至有时认为吃人是一件骄傲的事。

岳飞不是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热血喷张的爱国诗句吗?

在爱国外衣的笼罩下,吃人合理化合法化。

统治者的利益,比人命高尚得多。

还有“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等残暴的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上演。

更恐怖的是,大家都默许了。

书上就写到了两个吃人事件。

一是隔壁村的一个大恶人,被大家打死了。大家挖出了他的心肝炒了吃。

据说吃了他的心肝可以壮壮胆子。

大家都欢欣鼓舞。在他们看来,恶人自然是死有余辜,吃他的心肝是天经地义。

“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先给人安一个罪名,吃他就方便多了。吃人者身上再也嗅不到丁点的血腥味。

二是徐锡麟事件。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

次日,徐锡麟被杀于安庆巡抚门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

这些人欢欣鼓舞地吃着,丝毫没有人觉得这是灭绝人性的禽兽的表现。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吃人内涵要广阔深远得多。

封建礼教只是表象,吃人的实质在于人性深处的恶意。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吃人是进化过程中残留的原始性。

所有人有人性,也有兽性。

当兽性控制人性,吃人就会发生。

这个时候,再来看狂人的害怕,就知道他怕的不仅仅是被人吃掉,更怕的是自己控制不住兽性,也加入到吃人者的行列。

从作者安排的结局,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控制”是否有效,是怀疑的。

文章图片7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实际上都跟旧时代有关。

旧时代的病毒,在我们现在仍然存在。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形体,也继承了思想文化的遗毒。

包括吃人。

文章图片8

关于“救救孩子”。

狂人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世间还有不吃人的吗?

恐怕只有孩子了。

鲁迅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孩子没有被封建礼教玷污的时候,他们是有机会的。

这只是一个方面。

作者的深意在于,我们要对历史进行反省。

只有真正认识到吃人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写到这里,心里不由得难过起来。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上海一女士拜托外卖小哥给听障父亲送食物,外卖小哥花费一个小时,将该女士做好的菜送到了老人手里。

事后,女士为了表示感谢,给外卖小哥充了200元话费。

本来是一桩非常暖心的事情,可是没想到这件事被发到了网上。

网友们对女士只给了200元,对她进行声讨、辱骂。

最终,导致女士因为受不了舆论的压力,跳楼身亡。

这些网友在键盘上肆意发泄自己的恶意时,每个人都是一双双无形的手,推人下楼,无痕迹,无血腥。

大家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喝玩乐,没有想到有谁要来为此负起责任。

每每想到这里,总让人不寒而栗。

文章图片9

《圣经》上有一句话: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我们每天看到的事,都是历史的不断循环,不断重复。

可怕、可悲、可叹。

继《狂人日记》的面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了,愿世间再无悲剧发生。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