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尘世一叶】又是一年麦黄时 | 散文 刘四艳

 文化佳园 2022-04-16

    蛰居小城,忘记了春耕秋收,忽略了季节变换。

   不知季节已变换,不是季节不变换。当同事老张又嚷着要调休回老家时,当单位又一次发了夏收补助时,才蓦然发现,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麦黄时。

   就在不久以前,夏收还是个苦差事。顶着炎炎夏日,举着锋利的镰刀,将麦子一把一把割倒,捆起,扛或挑到地头小路上,再搬上手推车,一步一步拉到场上——一块泼透了水又加上碎麦糠后再用碌碡按压出来的平整光洁的地面,卸下,码好,再去排队或抽签,等那脱粒机来……其中的劳累、枯燥、脏乱自不必说。只有麦子收下扬净后,晒场才是个美差事。晒场的时候不可走得太远,以防突然变天。于是大伙儿便聚在阴凉处,打牌、聊天、说笑……傍晚,各自将小麦尖成山一样的堆头,此时的农人脸上才真正充满了那种丰收的喜悦。

    在到处都是机械化的现在,农忙也不再令人倍感劳累,只是跟在收割机后捡拾沉甸甸的口袋时伴随的仍是一张张笑脸。

   老张调休不几天,一向守时的王大姐也请假了,原来是回家照顾高考的学子了。

   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自从高考的时间从七月提前至六月后,那“黑色六月”便和金黄的麦浪完美地合二为一了。只不过农忙收获的只是一季的耕耘,高考收获的是一个孩子十几年来的拼搏,他的父母家人十几年来的期盼。

   一个孩子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希望,许多孩子的前途,许多家庭的希望就是一个社会的前途,一个社会的希望。

   虽说家里没有高考的孩子,无法设身处地,但去年外甥参加高考的样子仍然历历在目。

   在外甥升入高三后不久,姐姐便结束了多年的生意来照顾他,更不惜花了高价把孩子从原来的学校转至大家公认学风更好、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借读。

   眼见得终日开心轻松的孩子在升入高三之后一天天紧张起来,沉默下去,消瘦下去,家中的气氛也一日不如一日。于是便一次次请教资深的高中老师,咨询家里孩子高考过的父母,上网查询……都说是压力太大。是啊,且不说天天要应付各种不同的讲义、试卷,多如牛毛的测试、摸底……光是每日里老师的耳提面命和黑板上日渐逼近的高考倒计时,就足以让人窒息了。

   为了不再加大孩子的压力,从春节之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着高考这个话题。家人能做的只是在生活上更加无微不至的关怀。食谱顿顿更新,水果天天不断,就连给孩子买的点心也是买了几种不同口味的偷偷地放在他房间里,第二天再去检视哪种少哪种多,以揣测他最近更喜欢什么……只要他在家,家中人都屏声静气,走路、做饭、看电视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生怕那些声响让已经烦躁不堪的孩子火上浇油。好容易熬到高考那几天,考场离家足有五百米之遥,准考证也由老师统一发放,可是姐夫仍是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场场送考,陪在校外,说是只有那样才能心安些。直至考完,大局已定,所有人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当我再次从小区门口的大幅通知上看到“高考期间,禁止装修”时;当学校临路的两端被警车拦起,拉上警戒线;“高考期间,机动车请绕行”的牌子高高竖起时,心里就充满了不可言喻的感动。我一遍遍游走在校门外,看到考生家长、送考老师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或是小声地议论着。那个带着满脸的倦容和憨直的,应是夜里收了麦子今晨才急急赶来的农村考生的家长吧?那个银发的老人应是考生的爷爷辈的,爸爸送考,爷爷陪考,妈妈奶奶专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这种模式在市区考生家里并不少见。看着校外坐卧不宁的家长,想着考场内的考生,联想着十几年前自己也是考生,父亲守在场外;十几年后我将是家长中的一员,我的儿子坐在场内的情景时,禁不住鼻子一酸,眼眶湿润起来。

   又是一年麦黄时。

   又是一年高考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