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发现:舂陵故城原来是秦始皇建的!可能你不信!

 大明梅语 2022-04-16

舂陵故城原来是秦始皇建的!可能你不信!

01  舂陵故城的基本情况

      长久以来,我们都把舂陵故城称为舂陵侯城。这种称呼法,从舂陵侯刘买于公元前124年封在这里开始,到2022年已经这样称呼了2146年了。人们的思维不得不去进行一种惯性思维,而认为舂陵故城是西汉刘买所建。

      如果不是长沙马王堆地图《地形图》的出土,梅语也会认为它是舂陵侯刘买所建。但是,长沙马王堆地图既然已经出土,而且舂陵城画得实实在在,位置也很准确,那就不得不考虑马王堆地图的作图时间。这样,就可以准确定舂陵故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建的,并可以追溯出它的建设目的。

    ∆上图便是长沙《马王堆地形图  》的复原图,标注了1——8的就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县城! 

       其中,1号标注就是“舂陵”,而此图的绘制间标注就在“封中”这个标注之中表达出来了。而“帝舜”则是指现在九疑山玉琯岩下的舜帝陵!

      下面,我们将图截下,以便放大观看“春陵”城。

舂陵城在长沙马王堆地形图中的放大图片。图的方向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细看,还能看到舂陵城北与柏家家井之间的小山丘。

02 马王堆地图的绘制时间

        首先, 由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是公元前168年下葬的,这个时间点,比舂陵侯刘买来舂陵为舂陵侯的时间要早44年,就凭借下葬时间,也能证明,舂陵故城在刘买来的时候已经存在了44年。这充分证明舂陵侯城不是刘买所建,而是在刘买来此之前就已存在。

      其次,图中标注了八个县城,它们是舂陵(今宁远北、新田县)、泠道(今宁远南及蓝山县西北)、南平(今蓝山县)、龁【hé】道(今蓝山县部南及江华西等地)、桂阳(今广东省连县等地)、营浦(今道县)、观阳(今广西灌阳)、桃阳(今广西全州)。整幅马王堆地图都是以这八个县城为中心地区、以九疑山舜帝陵为核心进行绘制的。其中“封中”以南,没有绘制任何县城,这就反映了当时这些地区,还没有归属中央政权。那么,这幅地图究境绘制于什么时候呢?

     第三,在马王堆汉墓中,还有另一幅地图被命名为《驻军图》,驻军图中又多出了两个县城,一个是深平县城(今江华),另一个是龁【hé】障城(疑为龁道县城改名合并而来)。而这两个县城,在马王堆地形图中是没有的,说明这里的县城在逐渐增加。

马王堆汉墓驻军图

        第四,“封”通“烽”,这是解决马王堆汉墓两幅地图的关键字。我们来看驻军图中的关于“峰”的几处标注。

居向封,通居向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

蛇峰,通蛇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这里还有司马得军驻守!

昭山封,通昭山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

某封通某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

满封通满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上面还有徐都尉军驻守呢!

留封通留烽,红色三角形表示烽火台!由徐都尉军驻守。

这里有石封,通石烽,还是由徐都尉军驻军。

上面七个红色三角形图例及驻军完成可以证实,马王堆地图中的“封”通“烽”,指烽燧、烽火台。

        第五,再回到马王堆地形图中的“封中”二字,就可以考证马王堆地图的绘制时间了。

        其实,“封中”,就是指“烽中”,即烽火战争之中。“封中”以北,已经分阶段建立了九个县,而“封中”以南,一个县城也没有建立。这就说明,某政权正在向南扩疆拓土。

       中国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的第一人,便是秦始皇。秦始皇在郡县制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因此,马王堆地图与秦始皇有关。

        “封中”即“烽中”,指战火之中、战争之中、征伐之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军50万征讨百越,因为百越各地分散,秦军兵分五路:第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第二、三路攻取南越,第二路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第三路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第四、五路入广西,攻西瓯,第四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第五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如若遇到大敌可合兵后攻取。

         据此,可以推定,马王堆汉墓地图,绘制于公元前219年前后。舂陵故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设立郡县而形成的县城。由于秦朝统治很快纷崩离析,舂陵县变为舂陵乡,后刘买分封于此,便借原舂陵县城为侯王城,故后人多认为舂陵城为刘买所建。

          今还原历史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