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本书,再一次沉默!

 一线教师丁爸 2022-04-16
01
这几天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学生问题诊疗(实战篇)》。
这本书应该王老师“问题学生”系列的最新作品。
之前已经看了王老师最为经典、加印18次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加印的次数来看,广大班主任对于问题学生处理极为关注,问题学生处理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半壁江山。这本书现在还是放在我办公里面,随手翻一翻。
《实战篇》看下来,仍然有非常多的点,让我为之一颤,特别是班主任工作思维上面,自己离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好在,读书,总是在发现距离之后,能够让自己开始迈出脚步,缩短距离。
02
下面,是看完这本书之后的几点感受。
今天重点来谈谈:班主任为什么要学习问题生诊疗?
这是王老师开篇讨论的一个问题。
三个层次:
第一,问题生处理不好,整个班级乱套。
放任的结果,就是后续会牵扯更多的经历。有时,老师及时处理问题生,也是在全班同学面前,传达一种信念:老师正在管呢!
第二,研究问题学生,其实是在研究所有学生。
这一点,是我看完全书之后,最有启发的。
我们常说,不要花太多精力去管问题学生了。不值得。还是多多关注优秀生、中等生吧。
其实,说到底,问题学生本质上也是学生,只是问题在他们身上显得特别极端、典型,这些问题在一般学生身上也是有的,只是短期内这些学生的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问题学生的问题,率先来了,比较早地浮出水面了。比如,只要是人,都有一定的拖延习惯,只是人与人之间,拖延症的程度不同而已。拖延症在有些学生身上,很严重了,每日作业总是拖到“家里鸡飞蛋打”不可。而在有些学生身上,拖延症还可控,但是后续会不会严重不好说,只是当前还凑合。
所以说,研究问题学生,其实也是在研究全部学生。
问题学生研究透了,总结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其他学生上面。
大家来看,一些我们熟知的心理学家,比如弗洛伊德、荣格,他们最开始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正常的人,是一些精神病人。但是从这些病人中研究出来的一些规律,也是可以用于正常人的。
在学校里面,做老师的肯定会发生一个这样的现象。一个老师,带了一个班风、学风比较差的班级,几年之后,这个班级给这个老师带好了。新一轮带班开始,这个老师被调去带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好的班级。按理说,这个老师只有带差班的经验啊,没有带过好班啊。其实,一个老师,只要会研究,下沉到任何类型的班级,都会摸索出一定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是普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班主任的业务水平会提升。
当然这里,要明确一点,班主任业务水平能否提升,不是看你把这些问题学生给压制下去了,他们在你的班级不敢动了,而是看你有没有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对待问题学生。
一味的压制,只会让师生身心俱疲。谁都不要好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所以,遇到问题学生,有研究的态度,有多元思维,不要自己把自己给堵死。比如,你把一个学生叫到你面前,这个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你问他,他什么都不说,你怎么问,他就是不开口。这个时候,你要想的是,不是他居然敢在我这个班主任面前这样子。你要想的是,我能不能换一种方式,你要的是,调整自己的方式。正如对牛弹琴,你不能怪牛没有反应啊,而是要多想想自己的弹奏是不是太无趣了。
每一次打开多元思维,其实我们就在不断进步,一点点在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是的,正如大师所说,研究是一种最大的乐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