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猷华:寂寥古刹塔坪寺

 作家荟 2022-04-17

图文/陈猷华

重庆北碚区有个静观镇,镇边几公里的古藏山岭上,有座古刹塔坪寺。知道这座古刹的人可能不算多,因为我去那天,整个寺庙内外,仅有四五十人来此观瞻,跟市区热热闹闹的华岩寺形成鲜明对照。

但是这个古刹,据说是整个重庆市唯一的“藏传红教”寺庙。藏传佛教分为黄教和红教。红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俗称,修行者红衣红帽,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尽管红教派的寺院也是广布四方,甚至远传至西欧北美,但在原来的川东,今日的大重庆,据说仅有此处一座,看来是极宝贵的了。

我辈不懂佛教的这些细分,只是喜欢寻幽访古。觉得偏僻而荒废的塔坪古刹,最能体现历史的沧桑,能够捕捉到远去岁月的影像。可不,经过一个水塘,上了坡顶,古色古香的房宇就出现在眼前。

不知道早先是怎样布局的,在杂草众生的小坝子边,居然耸立着一根方形石柱。石柱高5米左右,石柱上部像古代的兵器戟,矛尖部位是一石狮盘坐,横刃部位是鱼头鱼尾。

同行的人说,这石柱民间叫“望柱”,正规名称就是华表。塔坪寺的华表原本是一对,可惜另一根已毁损。原以为只有天安门这种皇家宫门,才有典雅庄重的华表耸立,想不到荒野的寺庙,也有此物。当然,这里的华表一点不高大,方柱上也没有蟠龙,只有直直的线条。石柱棱角分明,倒是有特色,体现了雕工的精细。

华表的位置,原本应当是在大殿正门外吧。现在则在古刹的路边,距殿堂院墙一百来米,似乎有些不恰当。也许,这方形石柱华表,是南宋初建寺庙时所立,那时的寺庙殿堂规模更大,应是紧挨着华表的。

看寺庙介绍,塔坪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当时叫小昆仑古藏寺。南宋以后该寺庙几经焚毁,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时改名为塔坪寺。后来清朝、民国直到建国后也数次修葺。原在殿堂大门外的华表,由于寺庙缩小,就荒弃在路边了。

其实被寺庙院落“遗弃”的,还有华表左边坡下的小殿。小殿门廓里,站立着凶神恶煞的佛门警卫四大金刚。其形象,跟重庆北温泉“缙云寺”里的四大金刚一样,只是身量要小一些。

据说民国时,塔坪寺本就是与北碚缙云寺齐名的。走进门廓,再下石梯,下面又是一个平坝。回首凝望小殿,发觉这里才是进寺庙的大门,这个小殿,应该是接引殿吧。

从平坝上看,殿门墙居然都是石板雕。古代的工匠们把坚硬的石头打磨得极其光滑,棱角分明,就像是木板。重檐、立柱、门枋门楣和左右墙上的各种人物百戏和花鸟虫鱼图案,俱是在石头上雕刻塑造。稍远一点望去,你会觉得这些都是木门木墙,以为只有较软的木头才能做得这么平滑精美。

后来我们来到寺庙殿堂区域,围绕殿堂的院墙有好几处牌坊,这些牌坊都是用石头刻制。正门牌坊高约12米,宽约7米,正中横匾上还刻有“第一胜境”字样,落款是“万历壬子岁建”。明朝万历壬子年,即1612年,距今已409年矣。

院墙上的另两处牌坊也是非常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幸亏这些牌坊是仿木石质,这才能从明朝万历年间保留至今。到塔坪古刹,仅看这些精美的石质仿木结构牌坊就了,当然这座古刹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宝物在。

从接引殿往前走,左边是新修建的“三圣宝殿”,殿宇巍峨辉煌,三尊佛像高大庄严,不由游人不拜。然而右边才是从宋元明清延续下来的殿宇,才更值得流连。走进石质牌坊,穿过宽敞的院坝,进入四合院般的殿堂区域,但见回廊殿堂中间,有一大“天井”,正中崛立在高大的七级石塔。塔坪寺,就是因为这石塔得名。

此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至今800多年。石塔为方形楼阁式砖结构空心塔,正方形,共七级,高14.4米。站在塔边仰头望去,倒也雄伟高大。古人赞誉说:"朝天文笔插空稳,拔地楼阁依势牢"。塔身现在泛白,据说以前是彩色的,光彩熠熠。

石塔每层有短檐,四角向上微翘。塔内有斜式石梯通往塔顶。每层塔也有窗户,凭窗远望,有"举头红日三宝近,放眼平原万象低"之慨。大约是为了安全或者保护石塔内部结构,现在塔门已经封闭,上不去的。

我们对着石塔拍摄了多幅照片才离开,走到殿廓拐角外偶然回头,发现塔下铁围栏边出现了一位身穿宽大僧袍的僧人,正对着石塔行叩拜。他先是举手合十,站立鞠躬,随即跪下伏地,叩首大拜,并且是左一下右一下的叩拜。因速度较快,他宽大的僧衣随身姿舞动飘曳起伏,搅动阳光闪闪烁烁。

我几疑是古代高僧现身。凝视了好一阵,那年轻僧人仍没有停止的意思,是不是要拜七七四十九下,或者九九八十一下?不知道他是否每天都要这样膜拜。当我跨进石塔背后的大殿,这才回过神来,不是说藏传红教的僧人是红衣红帽吗,刚才那位年轻僧人穿的僧袍可不是红的,而是一片黄色,怎么不一样?

是不是在现今改革年代,寺庙对传统教条,也有所修正?或者藏传红教,仅是塔坪寺在古代遵行的教义,现今则是包容各教派的一般意义上的寺庙。穿红僧衣拜可以,着黄僧衣拜也行;只要诚心向佛,色彩不是问题。

别看塔坪寺地处偏僻山野,宝物却甚多。石塔背后的后殿,正中耸立着一座七层铁塔。该塔为六角形,高6.38米,底周长5.22米,各级铸多座金神像。底层铸联云:“雲腾北帝香花院,瑞蔼南泉说法台”。据塔身铭文,这座铁塔为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普湛法师重建寺庙时所铸。据说此塔的规模是巴蜀境内最大的,是研究清代铸造工艺的重要文物。

塔坪古刹,除了石塔、铁塔、仿木石质牌坊、华表,还有修建于清代的大雄宝殿、藏经楼、云愣碑(经幢)等古建筑及文物。有时间,尽可以慢慢观瞻细究。除了这些,其实整个寺庙布局也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塔坪寺整体为四合院建筑,这是我国中原地区自唐以后失传的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实物。

塔坪古刹曾经兴盛过,热闹过,不必远溯宋明,抗战时,也曾名闻遐迩,四方来拜。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法师,就曾于1941年留驻塔坪寺,他还亲书赞礼联于华表上。其联曰:“塔髻凌空,七宝庄严开佛地;坪林耸秀,四山苍翠映禅机”。

繁华过后,而今塔坪古刹沉寂下来,古朴、荒废、偏僻,游人稀少。或许,幽深寂静才是古刹的特色和魅力。

陈猷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