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常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手册(02)
2022-04-17 | 阅:  转:  |  分享 
  


常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手册

(暂行)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 煤矿事故 3

一、煤与瓦斯事故 3

(一)瓦斯(煤尘)爆炸 3

(二)煤与瓦斯突出 5

(三)瓦斯中毒、窒息 7

二、煤矿透水事故 9

三、煤矿火灾事故 11

四、煤矿顶板事故 13

(一)冒顶片帮事故 13

(二)冲击地压事故 14

第二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 17

一、火灾爆炸事故 17

二、泄漏事故 19

三、中毒窒息事故 21

第三章 烟花爆竹事故 23

一、烟花爆竹生产、仓储爆炸事故 23

二、烟花爆竹运输爆炸事故 24

第四章 金属及非金属矿山事故 27

一、井下冒顶片帮事故 27

二、井下火灾事故 28

三、井下水灾事故 30

四、炮烟中毒、窒息事故 33

五、尾矿库溃坝事故 34

第五章 建筑施工事故 37

一、高处坠落事故 37

二、物体打击事故 39

三、坍塌事故 41

四、机械伤害事故 44

五、起重设备事故 47

六、触电事故 55

附件一应急指挥中心赴事故现场编组 59

附件二参考文献 60





煤矿事故

一、煤与瓦斯事故

(一)瓦斯(煤尘)爆炸

1事故知识

(1)瓦斯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瓦斯爆炸时,瓦斯浓度在5%~l6%之间,氧浓度在12%以上,爆炸的引火温度为650~750℃。爆炸时自由空间瞬时温度可达18℃,封闭空间可达2650℃,爆炸所产生的最大压力约为炸前的9倍,出现很大的冲击波。

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4)救援注意事项: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有明火存在时,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救援人员安全通过。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立即撤出灾区和井下所有人员。

(2)切断灾区电源(局部通风机电源视情况而定)。

(3)根据现场情况保证主要通风机和空气压缩机正常运转。

(4)保证升降人员的井筒正常提升。

(5)清点井下人员,控制入井人员。

(6)准备救援物资,维护好事故现场秩序,做好抢险伤员准备工作。

(7)按照救援方案布置救援队抢救遇险人员,侦察灾情、扑灭火灾、恢复通风系统,防止再次爆炸。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携带干粉灭火器,发现火源及时扑灭或按照规程打防火密闭。在确认灾区没有火源可引起再次爆炸后,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

(4)应视矿井情况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减轻遇险人员的中毒程度,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

(5)消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开展救援。

(6)做好灾区封闭、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等工作,须首先认真检测气体成分、确认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二)煤与瓦斯突出

1事故知识

(1)瓦斯突出事故是指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增加,在煤层中形成了在地应力作用下,瓦斯释放的引力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所导致的事故。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煤流易埋人,造成人员窒息死亡;突出时的动力,能摧毁巷道、通风设施、机械设备、破坏通风系统,造成灾害扩大;遇火源甚至能引起火灾或者瓦斯爆炸。

(2)发生突出事故时,要慎重考虑灾区是否停电及停电范围。应采用远距离断电切断灾区和受影响区域的电源,防止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当瓦斯影响区域遍及全矿时,要慎重考虑停电会不会造成全矿被水淹的危险若不会被水淹,则应在灾区以外切断电源若有被水淹的危险,应加强通风,特别是加强电气设备处的通风,做到运行的设备不停电,停电的设备不送电,防止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措施尽快恢复灾区通风不得停风和反风,以防风流紊乱扩大灾情将高浓度瓦斯直接引入总回风巷道绕过火区和人员集中区。如果通风系统被破坏,应设风障、临时风门,必要时应安装局部通风机恢复通风。

到进、回风口及其50米范围内,检查瓦斯,设置警戒,熄灭警戒区的一切火源

(3)进入灾区侦察时,应查清遇险人员数量、地点、倒地方向和姿势,遇险遇难人员伤害类型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采掘工作面发生煤(岩)与瓦斯突出事故后,首先到达事故矿井的救护队,应派一个小队从回风侧,另一个从进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仅有一个小队时,如突出事故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应从回风侧进入救人。救护队进入灾区前,应携带足够数量的隔绝式自救器或全面罩氧气呼吸器,以供遇险人员佩带。

侦察中发现遇险人员应及时抢救,为其佩带隔绝式自救器或全面罩氧气呼吸器,引导出灾区。对于被突出煤岩堵在里面的人员,应利用压风管路、打钻等输送新鲜空气救人,并组织力量清除阻塞物。

如不易清除,可开掘绕巷,救出人员。

瓦斯突出引起火灾时,采用综合灭火或惰气灭火技术。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灾区内不准随意启闭电器开关不要扭动矿灯开关和灯盖,严密监视原有的火区,查清突出后是否有出现新的火源,防止引爆瓦斯。

发生突出事故时,主要任务是抢救遇险人员和对充满瓦斯的巷道进行通风。

制定并实施预防再次突出的措施时撤出救灾人员。

当突出后破坏范围很大、巷道恢复困难时,应在抢救人员之后,对灾区进行封闭。



1事故知识

(1)瓦斯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和氩等。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瓦斯,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氧含量减少,导致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55%时,能使人迅速窒息死亡。另外,瓦斯爆炸后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也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2)根据心跳、呼吸、瞳孔等特征和伤员的神志情况,初步判断伤情。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80次,呼吸16-18次,两眼瞳孔是等大、等圆的,遇到光线能迅速收缩变小。休克伤员两瞳孔不一样大、对光线反应迟钝或不收缩。

(3)救援物资及装备:正压呼吸器,自救器,局部通风机,电抽动排风机,风筒,撬棍,担架,绳梯。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从灾区运送到新鲜风流(或者避难硐室)中,并安置在顶板良好、无淋水的地点或地面。

(2)迅速将中毒者口、鼻内的粘液、血块、泥土、碎煤等除去,并将上衣、腰带解开,将鞋脱掉。

(3)用棉被或毯子将中毒者身体覆盖保暖,有条件时可在中毒者身旁放热水袋。

(4)在等待运送车辆的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为促其清醒可用针刺或指甲掐其人中穴。

(5)对因中毒造成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者,要及时输氧或进行人工呼吸。

(6)在现场抢救及送医院过程中,都要给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畅通。高浓度吸氧,氧浓度愈高,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越快。吸氧应维持到中毒者神志清醒为止。

(7)伤员局部受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刺激,如眼睛,可用1%的硼酸水或弱明矾溶液冲洗,喉痛者可用苏打液或硼酸液及盐水漱口。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4)对昏迷较深的患者,人工呼吸的效果远不如医院高压仓的治疗。因此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尽快送往医院急救;如果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脏复苏。

二、煤矿透水事故

地面或地下水通过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导水通道进入矿井后,就成为矿井水。通常称来自采掘工程层位顶板以上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透水或溃水,来自采掘工程层位本身含水层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涌水,来自采掘工程层位地板以下承压含水层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突水。但是一般而言,并不做严格区分,统称为矿井突水。当水量大,来势猛,突发性强,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灾害性后果时,就形成了矿井水害。

1事故知识

(1)煤矿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通常也称为透水。

(2)救援物资及装备:救护车、水泵及附属管道、钻机、皮筏、潜水服、应急发电、应急通信设备、电缆等、矿用头灯、氧气瓶、备用呼吸器。

(3)当避难地点比外部水位低时,人员生还几率:突水时洪水能直接涌入位于突水点下部的巷道(如平巷、下山),并把他们淹没,一般情况下,这些地点不会有空气存在,通常不具备人员生还可能性。当突水点下部巷道全断面被水淹没后,与该巷道相通的独头上山等上部独头巷道,如不漏气,即使低于外部最高水位时也不会全部被淹没,仍有空气存在。在这些地点躲避的人员具备生存的条件,如果避难方法正确(心情平静、适量喝水、躺卧待救)是能生还的。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迅速判定水灾性质、了解突水点、影响范围事故前人员分布统计撤离出井人员,分析被困人员躲避地点

(2)根据突水量大小和矿井排水能力,积极采取排、堵、截水的技术措施。如果是老窑积水,积水量受老窑井巷空间限制,选择排水方法处理涌水;如果是地表水透入井下,首先采取措施拦截地面补给水通道,加强井下涌水排放井下突水情况复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某种或几种措施同时并用。

尽快恢复灾区通风,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积聚和发生熏人事故。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躲避地点比外部水位高时,遇险人员可能生存,对于这些地点的人员,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打钻或掘巷道)向他们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以延长待救时间

(3)排水后进行侦察抢险时,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事故的发生

(4)对于那些低于外部水位的避难地点,严禁打钻,防止独头空气外泄,水位上升,淹没遇险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加速排水,尽快营救。

三、煤矿火灾事故

1事故知识

(1)发生在矿井内的,或虽发生在井口附近,煤层露头上,但有可能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的火灾,称之为矿井火灾。

(2)不同位置火灾的风流控制原则如下:

进风井口、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巷道和硐室发生火灾时,先影响区域的人员全部撤出,然后采取全矿井反风或风流短路措施。

回风井筒发生火灾时,风流方向不应改变,在不引起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危险为前提的原则下,可酌情减少矿井入风量。

火灾发生在采区时,一般保持正常通风,防止风流逆转,根据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决定增大或减少火区供风量。

机电硐室发生火灾时,通常关闭防火门或修筑临时挡风墙来隔断风流。

(3)救援物资及装备:氧气瓶、备用呼吸器、应急通信设备、矿用头灯、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清水泵、泥浆泵、砂箱、砂袋、手镐、斧子、水桶、安全带、救生绳。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迅速探明火区地点、范围和发火原因,并采取措施。

(2)撤出灾区内和可能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区内的人员。

(3)积极抢救遇险人员,采取积极措施,确定井下灾变通风系统,防止烟雾向人员集中的地方蔓延。

(4)切断火区内的电源,防止在处理火灾的过程中救护人员触电和引起瓦斯爆炸。若电器火灾电源无法切断,用绝缘灭火器材灭火。

(5)设专人检查瓦斯和风流,并控制煤尘飞扬,严格注视顶板变化,防止因燃烧造成顶板垮落伤人和造成风流、风量的变化。

(6)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控制火源,进行直接灭火;必要时可将排水管路、压风管路临时改为消防管路。若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绝方法灭火,封闭火区,封闭火区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爆炸。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控制风流大多采取维持原风向或风流短路控制方法,对反风和停风措施则持慎重态度。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控制风流,都必须注意防止将具有危险浓度的瓦斯送入火区而引起爆炸。

四、煤矿顶板事故

(一)冒顶片帮事故

1事故知识

(1)矿井、隧道、涵洞开挖、衬砌过程中因开挖或支护不当,顶部或侧壁大面积垮塌造成伤害的事故。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称为片帮,顶部垮落称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两者常同时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统称为冒顶片帮。对影响范围不大冒顶区不超过垮下来的矸石不大采取一定措施以后用人工可以搬动的,可以采取整巷法处理冒顶,即采取恢复工作面的方法不宜用整巷方法处理时,可采取开补巷绕过冒顶区的方法,也称为部分重掘开切眼和重掘开切限的方法。处理垮落巷道的方法有木垛法、搭凉棚法、撞楔法、打绕道法四种。

(1)探明冒顶区范围和被埋、压、堵截的人数及其所在的位置,并分析抢救处理条件,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抢救方法。迅速恢复冒顶区的通风,如时不能恢复,则必须利用压风管、水管或打钻向被埋、压或堵截人员供给新鲜空气。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维修工作发生冒顶时可从两端开始向冒顶区进行支护处理,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时必须由外向里进行支护处理。处理冒顶时首先清理出抢救人员的通道和退路。在抢救遇险人员时,必须有专人检查和监视冒顶区及周围的顶板情况,加强支护,防止发生二次冒顶,并且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对于极难处理的冒顶事故区,必要时可以向遇险人员处开掘专用小巷道。



(4)清理堵塞物时,使用工具要小心,防止伤害遇险人员,遇到大块矸石、金属网、铁梁等物压人时,可使用千斤顶、液压工具进行处理,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冒顶岩石的堆积状态。

(二)冲击地压事故

1事故知识

(1)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在一定高应力条件下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垮落或抛出现象,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经常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人员伤亡,对安全生产威胁巨大。事故一般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和煤巷掘进工作面等井下作业地点。当遇有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局部地应力异常、煤层厚度和倾角的突然变化时也易发生冲击地压。

(3)救援物资及装备:除携带个人最低限度的装备外,还应携带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担架、检测仪器、苏生器、生命探测仪等

(1)清除灾区巷道的堵塞物。冲击地压发生后,巷道发生冒顶、底鼓、两帮位移变形,或大量的煤(矸)涌出,造成巷道堵塞。若巷道堵塞严重,救援人员在短时间内不能清除时,应考虑其他能尽快恢复通风救人的可行办法,一旦通路打开,立即进入灾区抢救遇险人员。

(2)迅速恢复灾区通风。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迅速恢复灾区的通风,让新鲜空气不断供给灾区。恢复通风设施时,首先恢复主要的最容易恢复的通风设施。损坏严重,一时难以恢复的通风设施可用临时设施代替。恢复独头通风时,除将局部通风机安在新鲜空气处外,应按照排放瓦斯的要求进行。

(3)事故救援按照由外向里的原则,逐架整理好变形的支架,清理好畅通的退路,对支架变形严重的地点要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维护好工作空间。巷道破坏严重、有冒顶危险时,必须采取防止二次冒顶的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侦察中要探明:一是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地点、波及范围;二是通风系统破坏及瓦斯涌出情况;三是供水、供电、压风系统破坏情况;四是灾区坍塌、底鼓及堵埋人员情况;五是有无积水涌出情况等。

在抢救过程中,要设专人观察顶板及周围支架牢固情况和检查通风及瓦斯涌出情况,如果发现二次来压征兆或其它异常情况,要先将人员撤出,待顶板稳定或采取防范措施后再组织抢救工作。

因冲击地压事故造成巷道冒落时,应根据岩层冒落高度、冒落岩体块度大小、冒顶位置和范围大小以及围岩破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如掏小洞、撞楔法、煤层重新开道、另掘巷道等。





一、火灾爆炸事故

(一)处置原则

1、扑灭现场明火应坚持先控制后扑灭的原则。对火灾爆炸现场周边的装置、设备、设施应持续进行冷却降温,宜在隔离、转输、放空等控制措施完成、救援力量准备完毕和灭火条件成熟后实施灭火措施。

2、化工生产装置及储罐灭火时应首先采取工艺控制措施。采取关断相关阀门,调整生产方案和相关装置的生产平衡,避免事故扩大。

3、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选用正确的灭火剂。禁止用水、泡沫等含水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易爆物品、自燃物品火灾;禁用直流水冲击扑灭粉末状、易沸溅危险化学品火灾;禁用沙土盖扑灭爆炸品火灾;宜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扑灭腐蚀品火灾;禁止对液态轻烃强行灭火。

4、加强泄露出的危险化学品及洗消污水的控制,避免环境污染。

5、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

6.统一指挥、进退有序的原则。

7.清查隐患、不留死角的原则。

8.救火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二)处置方法

1、原油火灾爆炸事故。

(1)事故类型:池火、喷射火、流淌火,爆炸冲击波、沸溢。

(2)事故特点:先爆炸后燃烧是原油储罐发生火灾时较常见的燃烧特点。爆炸对于罐体和固定灭火装置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造成罐体破裂变形,油品流散,扩大燃烧。在黏度较大、导热性能良好的重质原油中含有水分,在火焰高温的作用下会部分气化引起液体翻动并喷溅,形成喷溅火。

(3)处置方法:首先应筑堤堵截,阻击蔓延。组织人力物力构筑防火围堤并利用现场防火堤堵截油品流散,阻击火势蔓延;备足力量,围歼火灾。备足灭火需要的泡沫液、泡沫灭火设备及供给水源,选择好灭火阵地,在指挥员下令后同时进攻,扑灭火灾。同时应随时观察火场情况,当发现现场有发生喷溅、爆炸征兆时,现场指挥员应及时下达撤离指令。原油罐区火灾爆炸需要重点关注流淌火、沸溢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

(4)人员防护:救援人员应配备防高温放毒气的防护装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高温防护服。救援车辆应尽量停靠在上风或侧风方向,车头应背向着火储罐以备紧急撤离。

2、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

(1)事故特点:液化石油气为典型的液化气体。当储存容器发生破裂后,液化气体泄漏到大气环境后会迅速气化,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后遇火源发生爆炸。储罐内的物料受热压力迅速上升,超过储罐承受极限后会发生爆炸。液化石油气已形成稳定燃烧后,其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的危险性与泄漏未燃时相比要小的多。

(2)处置方法:对着火容器及邻近容器进行降温冷却保护的同时,及时关断气源阀门或采取堵漏措施;根据现场气象、地形及可燃气浓度检测情况设立警戒隔离区,设置明显标识,禁止一切无关车辆与人员进入;选用水、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扑灭外围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在切断气源前,应维持稳定燃烧,避免气体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现场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火焰变亮、尖叫、晃动等征兆时,指挥员必须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整个救援过程应特别关注喷射火和热辐射。

(3)人员防护:救援人员应配备防高温放毒气的防护装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高温防护服。救援车辆应尽量停靠在上风或侧风方向,车头应背向着火储罐以备紧急撤离。

二、泄漏事故

(一)处置原则

1、设立警戒隔离区域。根据现场地形、风向及检测数据设立警戒隔离区域并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2、切断泄漏途径。化工装置发生泄漏应及时采取停车、局部打循环、改走副线或降压堵漏等措施;其它储存、使用及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应采取转料、套装、堵漏等控制措施。

3、气体泄漏物。可采取喷雾状水、释放惰性气体、加入中和剂等措施,降低泄漏物的浓度或燃爆危害。喷水稀释时,应筑堤收容产生的废水或将清净下水系统改入污水系统,防止水体污染。

4、液体泄漏物。可采取容器盛装、吸附、筑堤、挖坑、泵吸等措施进行收集、阻挡或转移。若液体具有挥发性及可燃性,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有针对性地使用泡沫覆盖。

5、应急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6、火源管制。

7、谨慎用水。

(二)处置方法

1、液氨泄漏事故。

(1)事故特点:液氨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及极易气化等特点。液氨泄漏后会迅速气化,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氧化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氨能够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造成人体中毒。浓度过高时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向作用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导致死亡;液氨快速气化会吸收热量,造成人体冻伤。

(2)处置方法:综合现场地形、风向及泄漏物浓度确定警戒隔离区域。实时跟踪分析环境中的氨气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域的范围;救援车辆设置在上风或侧上风区域,车头背离泄漏源;全程采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稀释冷却;现场禁止一切火源、电源,处置人员不得穿着化纤类服装及带铁钉的鞋子;现场清除能够与氨反应的氟、氯等氧化剂;在喷雾稀释冷却等措施掩护下,对泄漏容器采取关阀、堵漏、转运等措施,切断泄漏途径;处置结束后应对所有人员及装备进行洗消处理;防止洗消污水进入下水道和江河湖泊。

(3)人员防护:所有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均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封闭式防化服;处置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大量雾状水喷淋,防止人员冻伤。

2、氯气泄漏事故。

(1)事故特点:氯气属于有毒气体,易造成人员中毒,具有强刺激性。长时间接触可导致死亡。与一氧化碳作用可形成毒性更强的光气;氯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能助燃。一定条件下能够与含氨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极不稳定的三氯化氮,受热或受撞击和光照时极易发生爆炸;氯气具有腐蚀性,对衣物及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氯气溶于水后会生成不稳定的次氯酸,次氯酸会迅速分解生成活性氧自由基,会加强率的氧化作用和腐蚀作用。

(2)处置方法:综合现场地形、风向及泄漏物浓度确定警戒隔离区域。实时跟踪分析环境中的氯气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域的范围;救援车辆设置在上风或侧上风区域,车头背离泄漏源;全程采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稀释冷却;现场清除能够与氯反应的氨、金属粉末、有机烃类物资;在喷雾稀释冷却等措施掩护下,对泄漏容器采取关阀、堵漏、转运等措施,切断泄漏途径;采取化学中和的方法,在消防水中加入苏打粉等碱性物资向泄漏源喷射。有条件时可将泄漏容器浸入过量的石灰乳水池中进行中和反应;处置结束后应对所有人员及装备进行洗消处理;防止洗消污水进入下水道和江河湖泊。

(3)人员防护:所有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均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与封闭式防化服。

三、中毒窒息事故

(一)处置原则

1、设立警戒隔离区域。根据现场地形、风向及有毒气体浓度设置警戒隔离区域。

2、中毒窒息人员的现场初期救治。立即将中毒窒息人员移至上风向或侧上风向空气无污染的区域进行紧急救治。

(二)处置方法

硫化氢中毒窒息事故。

(1)事故特点:硫化氢是无色、有恶臭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浓度过高时接触人员不再闻到恶臭味,急性中毒时有呼吸加速后呼吸麻痹而出现“电击样中毒”而猝死;硫化氢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或爆炸。遇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密度比空气大,易沿地势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点火源会着火回燃。

(2)处置方法:综合现场地形、风向及泄漏物浓度确定警戒隔离区域。实时跟踪分析环境中的硫化氢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域的范围;救援车辆设置在上风或侧上风、地势高的区域,车头背离泄漏源;组织对泄漏源周围低洼地区及沟渠、水井、下水道、涵洞等有限空间进行排查,搜救中毒窒息人员。忌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施救,必要时与中毒人员间隔数层水湿的纱布;全程采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稀释冷却;现场清除火源、强氧化剂;在喷雾稀释冷却等措施掩护下,对泄漏源采取关阀、堵漏、转运等措施,切断泄漏途径;采取化学中和的方法,在消防水中加入苏打粉等碱性物资向泄漏源喷射;处置结束后应对所有人员及装备进行洗消处理;防止洗消污水进入下水道和江河湖泊。

(3)人员防护:所有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均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与封闭式防化服。

烟花爆竹事故

一、烟花爆竹生产、仓储爆炸事故

1事故知识

(1)烟花爆竹生产储存过程中,具有易燃烧、易爆炸等特点,若工作疏忽,管理不善就可能发生事故,给企业、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事故发生的险情有三种:一是火情;二是爆炸;三是中毒。

(2)由于烟花爆竹生产的原材料及产品在燃烧及爆炸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对现场人员及施救人员极易造成中毒事故,要做好安全防护,对中毒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3)救援物资及装备:消防车、大吨位吊车、推土机、120急救车辆、应急指挥车、氧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雨衣、雨靴、防护服、隔离绳、抢险消防工具、担架、照明工具、雨具、急救医疗标志、检伤分类标志、氧气袋,各类注射器、输液装置、绷带、无菌敷料、止血带、心电图机等常规器材及一些急救药品。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首先明确发生烟花爆竹事故的企业危险物质品种、数量、特性、事故简要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等。

(2)隔离事故现场,建立警戒区。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火焰辐射热、爆炸所涉及的范围,建立警戒区,严禁一切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该区域,同时设立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保证救护车辆畅通。

(3)查明周围区域存在的易燃、易爆物品储存情况及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4)有组织、有秩序地将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直到危险解除。

(5)现场指挥员和救援队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根据事故的特点,快速实施抢险救援,开展现场抢救和安全转移。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不进入危险区域的应急人员一般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

(3)进入危险区域的工程抢险、消防和侦检等应急人员应配备密闭型防毒面罩、阻燃防护服和空气呼吸器等。

做好现场毒物和易燃易爆物品(包括人员、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处置与洗消工作。

及时检测出毒物的种类和浓度,计算出扩散范围等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数据,确定污染区域范围,

1事故知识

(1)烟花爆竹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高温、明火、静电、雷击、摩擦、自燃等原因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根据火焰辐射热、爆炸所涉及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2)有组织、有秩序地将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应首先做好个人防护、选择安全路线,并向上风方向快捷移至安全区域。

(3)查明起火的物质类别、理化性质及其危险特;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易燃、易爆物品储存情况及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4)现场指挥员和救援队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的发展,并将伤员带出危险区。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现场指挥应密切注意现场各种危险征兆,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的情况,指挥员必须适时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确保施救人员安全,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

(4)事故地点的上风开阔处设一个急救点,做好自身和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金属及非金属矿山事故

一、井下冒顶片帮事故

1事故知识

(1)冒顶事故是指矿井采掘时,通风道坍塌所产生的事故,在矿井采掘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顶板意外冒顶、片帮、煤炮、冲击地压、顶板掉矸而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埋压损坏、生产中止等。按冒顶片帮的范围和伤亡人数,一般可分为大冒顶、局部冒顶、松石冒落三种。

(2)冒顶片帮事故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破坏性,在处理过程中如措施不当还有继发性。冒顶事故处置主要任务是抢救遇险人员和恢复通风。

(3)救援物资及装备:液压起重器、圆木、铁锹、铁镐、铁撬、担架、绳索、千金顶。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加固冒顶区两端的支架,防止冒顶范围的扩大。

以呼喊、敲打、使用地音探听器等办法与联络,遇险人员的位置和人数。

清理冒落石时,要小心地使用工具,在接近被埋压人员时,只能用手扒,以免伤害遇险人员。

抢救出遇险应立即抬到安全地点,根据伤情妥善救护。

顶板冒落范围不大时,如果遇人员被大块岩石压住,不许用爆破的方法来处理,应尽量搬开如威胁遇险人员时,则可采用千斤顶等工具将大块岩石顶起,将人迅速救出。

较大范围顶板冒落,把人堵在巷道中,也可采用另开巷道的方法绕过冒落区将人救出。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在抢救处理冒顶事故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专人观察顶板变化,发现顶板出现有再次冒顶预兆时,首先应加强支护,准备好安全退路。

查明冒顶范围和遇险人员的位置和人数,与他们保持联系,并鼓励他们配合抢救。

如人员所在地点通风不好,必须设法加强通风。若因冒顶遇人员被堵在里面,应利用压风管、水管及开掘巷道、打钻孔等方法,向遇险人员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及食物。

在抢救处理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在处理冒顶时,应根据岩层冒落高度、冒落块的大小、冒落位置和范围以及围岩地压等情况,采取不同的。



1事故知识

(1)对非煤矿山来说,井下火灾最大的危害是含有有毒气体的烟气。

(2)救援物资及装备:氧气瓶、备用呼吸器、应急通信设备、矿用头灯、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清水泵、泥浆泵、砂箱、砂袋、手镐、斧子、水桶、安全带、救生绳。

(3)在没有弄清火灾情况、人员分布,遇险人员状况以及灾区通风、瓦斯、支护与设备等条件时,一般只能采用原有通风方式。在遇险人员未撤出灾区时,不能减少灾区风量,必要时要增加风量,以防止出现氧和积聚。对矿井进风井筒、井底车场或井口火灾,在不能防止火烟侵入主要进风流时,指挥部必须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周密布置井口站岗放哨,通知井下人员,撤出反风后受威胁的人员,立即按反风演习掌握的规律进行反风,抢救灾区人员并组织灭火。



(1)火灾初期是灭火的有利时机,如火势不大,可采用直接法灭火。

当直接灭火无效或火势发展很快、温度很高,无法接近火源时,则可将火区进、回风道封闭,使封闭区内氧气浓度下降,达到惰化火区促其自然熄灭的目的。

如火区范围较大,且不易封闭严密,而火区气体又无爆炸危险时,可采用高位数泡沫远距离喷射灭火。如火区气体有爆炸的危险,且确认灾区所有人员已撤出,则可向火区送入惰气,以加速火区惰化。

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矿井或采区的办法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时风流调度的方法可根据不同地点火灾采用不同的调度方法。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处理火灾时常用的通风方式有:正常通风,增减风量,反风,火烟短路,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等。

无论采用何种通风方式,都必须满足下列基本原则:保证灾区和受威胁区人员的安全撤退;防止火灾扩大,创造接近火源直接灭火的条件;避免火灾气体达到爆炸浓度;防止出现再生火源和火烟逆退;防止产生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

(4)改变通风方式绝不让火烟危及人员安全如对另一部分人员有威胁时,应先将他们撤离后再改变通风方式。多风井通风的矿井,任何情况下,不能让负责灾区排烟的风机停转必要时,可停转不负责灾区排烟的风机。



1事故知识

(1)水害,指在非煤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由地表塌陷或地质构造形成的裂隙、通道进入矿井的地表水危害,采空区和废弃巷道中储存的“人工水体”的危害,以及原岩溶洞、裂隙等构造中的原岩水体的危害。

(2)救援物资及装备:水泵及附属管道、钻机、皮筏、潜水服、应急发电、应急通信设备、电缆等、矿用头灯、氧气瓶、备用呼吸器。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在透水淹井时,应根据当时人员分布情况,撤出灾区与受威胁地区的人员,处于事故地点中的人员亦应自动组织按水害撤退路线迅速撤出。救护人员应分别从上部水平与逆水流方向进入灾区救人。

在撤出灾区人员的同时,要根据已了解的突水地点、水源、涌水量、排水能力等情况,决定是否关水闸门。在关水闸门以前,应撤出闸门以内所有的人员。如下关水闸门,也可以采用其他堵水措施,保护排水设备正常运行。必要时,也可以撤出下水平人员,向下部巷道理发师采空区放水。

矿井被淹以后,经清查人员,确认还有少数人员未出井,应根据事故前他们所在的位置与撤退时可能遭遇的情况,判定遇险人员所在的位置,分析该处或其他尚有生存条件的地点,确定该地点的空间容积,氧气、瓦斯、二氧化碳浓度,计算出他们可以生存的时间。如被困人员所在地点高于突出后水位线,可以用打钻等办法供给空气,如果他们所在地点为盲洞且低于突水后水位时,则不可盲目打钻孔,以防泄压引起该地点水位上升,扩大灾情。

在处理水灾事故时,逆水流方向进入巷道侦察,该巷道上部无出口时,应有专人在外面监视水情,并保持联系行进中应注意水位与水情变化,当有被淹没危险时,要立即返回基地。

处理上山巷道突水时,必须防止二次突水和积水淤泥冲出。突水地点下部要有足够能存水与存沉淀物的有效空间,并能与监视人员有通讯联系,保证作业人员有安全退路,否则禁止进入上山突水地点作业,以防止扩大事故。

发现遇险人员时,严禁用头灯光束直射其眼睛,以免瞳孔急剧收缩,造成眼目失明。正确的方法是用衣片等罩住头灯,使光线减弱,或蒙住遇险人员眼睛,等瞳孔逐渐收缩直至恢复正常时,才可以见到强光。

发现遇人员时,应注意保护体温,在井下安全地点进行初步处置(如包扎、输液、注射等)并待其情绪稳定以后,再送到医院进行特别护理。在治疗初期,避免亲友探视,以防过度兴奋影响遇人员的健康或造成死亡。遇人员长期不进食,消化系统功能极度减弱又急需补充营养,应以少量多餐的方法,以稀软的、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为宜。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井巷发生透水事故时,首要任务是抢救受淹地点被困的人员,控制水势,防止井巷被淹的范围扩大。

必须了解突水的地点、性质,估计突出水量、静止水位、突水后涌水量、影响范围、补给水源及有影响的地面水体掌握灾区范围、事故前人员分布、矿井中有生存条件的地点、进入该地点的可能通道,以便迅速组织抢救。

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排水,同时堵塞地面补给水源。

加强通风,监测有害气体浓度,切断灾区电源,防止突然涌出其他有毒气体。

排水后侦察、抢险中,要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

当井下巷道的积水抢险时,应及时恢复通风、清理堵塞物、整修巷道,为恢复生产创造条件。托运和抢救遇险人员,要防止突然改变伤员已适应的环境和生存条件,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1事故知识

(1)井下爆破特别是独头巷道掘进爆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NO2)氨气(NH3)等,这些气体如不及时稀释冲淡、排出会对区域内作业人员健康造成损坏,或引起中毒、窒息死亡。

(2)救援物资及装备:氧气呼吸器,担架、氧气袋、药品、自救器、应急灯。

(3)出现眼红肿、流泪、畏光、喉痛、咳嗽、胸闷现象时,说明是受二氧化硫中毒所致;出现眼红肿、流泪、喉痛及手指、头发呈黄褐色现象时,说明是受二氧化氮中毒。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危险区域的局部风扇保持开启。

(2)救援人员在进入危险区域前戴上防毒面具、自救器等防护用品。

(3)必要时给中毒者戴上防毒面具、自救器,迅速把中毒者移到具有新鲜风流的地方,静卧保暖。

(4)中毒者还没停止呼吸或者呼吸虽已停止但心脏仍在跳动,先清除中毒者口腔、鼻腔内的杂物,使呼吸保持通畅以后,进行人工呼吸。

(5)对心脏跳动已经停止的遇险者,应迅速进行心脏胸外挤压,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封锁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防止发生二次中毒事故。

(4)恢复作业前应对现场采取通风、洒水等清理措施,排除险情。

(5)现场救治后迅速转入医院进一步医治,防止出现后遗症。

五、尾矿库溃坝事故

1事故知识

(1)尾矿,是从磨碎的矿石中提出有用成分后的剩余矿浆,里面含有大量的泥浆与矿渣。尾矿坝是由尾矿堆积碾压而成的坝体,分为尾矿堆积坝和初期坝,不同于水库,水库要求防渗,而尾矿库要求排渗,否则容易形成泥石流。坝坡会出现圆弧形滑动面造成溃坝

(2)尾矿坝最大的危险是溃坝,一旦溃坝会引起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引起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3)救援物资及装备:急救箱、夹板、担架、翻卸车、推土机、叉车、破拆设备、载重运输车、大桥车、砂石料、编织袋、铁铲等。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立即发布尾矿库垮坝警报,组织溃坝现场人员、周边群众按指定路线紧急疏散、撤离。

(2)救援人员向子坝溃口处堆积沙袋、打木桩,阻止溃坝缺口进一步增大。

(3)对外泄的尾矿进行围堰堵截,防止污染面扩大。

(4)医护人员对伤员及时进行现场救护。

(5)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及时对重点区域进行翻掘搜救和排查。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在堤坝背水坡附近抢护时,切忌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堵塞,以免截断排水出路,造成渗透坡降加大,使险情恶化。

(3)对无滤层减压围井的采用,必须具备减压围井中所提条件,同时由于井内位高,压力大,井壁围埝要有足够的高度和强度,并应严密监视围埝周围地面是否有新的管道涌出现,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在险区附近挖坑取土,以免抢筑不及或围埝倒塌导致决堤垮坝。

(4)对严重的翻沙鼓水险情抢护,应以反滤围井为主,并优先用沙石反滤围井,辅以其他措施。

(5)溃坝缺口扩大而需要增援时,应注意保护安全,该撤离的坚决撤离。





一、高处坠落事故

1事故知识

高处作业时指在坠落高度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作业处进行的作业。高处作业可分为临边作业、洞口作业、悬空作业三大类。作业人员在高处作业中,临边、洞口,攀登、悬空、操作平台及交叉作业区的坠落事故即为高处坠落事故。

高处坠落事故的常见形式:

(1)从脚手架及操作平台上坠落。身体失衡,且未正确使用安全“三保”(即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而导致的高处坠落。

(2)从平台坠落沟槽、基坑、井孔。

(3)从机械设备上坠落。

(4)从楼面、屋顶、高台等临边坠落。

(5)滑跌、踩空、拖带、碰撞等引起的坠落。

(6)从“四口”(通道口、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坠落。

(7)从垂直运输设施上坠落。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的医院治疗。

(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4)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剌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5)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6)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采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7)急救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护服、防滑鞋等)。

(8)救援物资装备:

a.救护车;

b.担架;

c.应急药品箱(止血带、常用药品及消毒剂等);

d.电焊机;

e.气割设备;

f.应急灯;

g.安全带、安全绳;

h.挖掘机、装载机。

i.移动通讯设备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保护好事故现场,防止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影响事故调查。

二、物体打击事故

1事故知识

物体打击事故是指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工具、材料、机械零部件等从高空下落造成的伤害,以及各种崩块、碎片、锤击、滚石等对人体造成伤害,器具飞击、料具反弹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等,物体打击事故不包括因爆炸弹起的物体打击。

建筑施工现场的物体打击事故不但会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对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管线、各种设施等也都有可能造成损害。造成物体打击伤害的主要物体时建筑材料、构件和机具,物体打击事故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空中落物砸伤人体;

(2)反弹物体撞击人体;

(3)材料、器具等硬物对人体造成的碰撞伤害;

(4)各种碎屑、碎片飞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5)各种崩块和滚动物体对人体造成的砸伤;

(6)器具部件飞出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现场救援人员应当观察是否还存在坠落物和飞出物,立即采取疏散、拦网和关闭动力机械等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再次发生伤害。

(2)应马上组织人员抢救伤者,搬走压在伤者身上的物体,同时应立即向现场救援负责人报告。

(3)尽量不要移动伤者,可由急救员或经过急救培训者对休克、骨折和出血等进行紧急处理,并迅速拨打120求救和送附近医院急救。

(4)重伤员运送应用担架,腹部创伤及脊柱损伤者,应用卧位运送;胸部伤者一般采用卧位,颅脑损伤者一般取仰卧偏头或侧卧位。

(5)抢救失血者,应先进行止血;抢救休克者,应采取保暖措施,防止热损耗;抢救脊椎受伤者,应将伤者平卧放在担架或硬板上,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6)备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车辆、医药箱、担架、止血带和通讯设备等。

(7)应保护好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保护好事故现场,防止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影响事故调查。

三、坍塌事故

1事故知识

坍塌主要是指施工基坑(槽)坍塌、边坡坍塌、基础桩壁坍塌、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包括施工围墙)倒塌等。坍塌事故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原建设部曾专门制定了《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对预防建筑工程坍塌事故作出预防性规定和要求。导致坍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施工单位不重视安全生产、缺乏安全管理经验。二是盲目施工,不编制安全施工方案,缺乏安全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开挖基坑、基槽时,边坡坡度过陡,且没有采取临时支撑等措施;现浇混凝土梁、模板支撑体系没有经过设计计算,模板或支撑构件的强度、刚度不足,模板支撑体系失稳造成倒塌;梁板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提前拆模;脚手架、操作平台等集中堆放材料过多造成倒塌等。

坍塌事故的常见形式:

(1)基槽或基坑壁、边坡、洞室等土石方坍塌。

(2)地基基础悬空、失稳、滑移等导致上部结构坍塌。

(3)工程施工质量低劣造成建筑物倒塌。

(4)塔吊、脚手架、井架等设施倒塌。

(5)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倒塌。

(6)现场材料等堆置物倒塌。

(7)大风等强力自然因素造成的倒塌。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坍塌事故发生时,安排专人及时切断有关闸门、电源或对未坍塌部位进行抢修加固或者拆除,封锁周围危险区域,防止进一步坍塌。同时,立即组织抢险人员赶赴现场。

(2)要迅速确定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发生事故的初步原因,可能波及的范围、坍塌范围、核准人员人数、人员伤亡情况等。

(3)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当现场遇有人员受到威胁时,首要任务是抢救遇险人员,应急抢险人员应注意做好自身安全。

(4)事故现场周围应设警戒线,严禁与应急抢险无关的人员进入。

(5)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人工清除和机械拨土、打钻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坍塌现场进行处理,建立通风、通讯和供水通道。抢救中如遇到坍塌巨物,人工搬运有困难时,可调集大型的吊车进行调运。在接近边坡处时,必须停止机械作业,全部改用人工扒物,防止误伤被埋人员。现场抢救中,还要安排专人对边坡、架料进行监护和清理,防止事故扩大。

(6)如发生大型脚手架坍塌事故,必须立即划出事故特定区域,非救援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特定区域。迅速核实脚手架上作业人数,如有人员被坍塌的脚手架压在下面,要立即采取可靠措施加固四周,然后拆除或切割压住伤者的杆件,将伤员移出。如脚手架太重可用吊车将架体缓缓抬起,以便救人。

(7)统一指挥、密切协同的原则。坍塌事故发生后,救援单位多,现场情况复杂,各种力量需在现场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密切协同,共同完成。

(8)以快制快、行动果断的原则。鉴于坍塌事故有突发性,在短时间内不易处理,处置行动必须做到接警调度快、到达快、准备快、疏散救人快、达到以快制快的目的。

(9)讲究科学、稳妥可靠的原则。解决坍塌事故要讲科学,避免急躁行动引发连续坍塌事故发生。

(10)当施工人员发生身体伤害时,急救人员应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并呼叫周围人员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如果处在不宜施救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尽量多找些人来搬运,观察患者呼吸和脸色变化,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

(11)事故现场取证救助行动中,安排人员同时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工作,以利于事故处理,防止证据遗失。

(12)救援人员应注意自身保护,在救助行动中,抢救机械设备和救助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行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13)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坍塌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加固或拆除,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14)救援物资装备

a.救护车;

b.担架;

c.应急药品箱(止血带、常用药品及消毒剂等);

d.电焊机;

e.气割设备;

f.应急灯;

g.安全带、安全绳;

h.移动通信设备;

i.供电设备;

j.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保护好事故现场,防止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影响事故调查。

四、机械伤害事故

1事故知识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作出强大的动能作用于人体的伤害,如施工机械对操作人员砸、撞、绞、碾、碰、割、戳等造成的伤害。机械伤害的后果惨重,如绞死、挤死、碾死、被弹出物体打死、磨死等。当发现有人被机械伤害时,虽及时紧急停车,但因设备惯性作用,仍可造成人的伤害,乃至死亡。

建筑施工现场常见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机械有: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打桩机、装饰工程机械、土石方机械、各种起重运输机械等。造成死亡事故的常见机械有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各类塔式起重机、外用施工电梯、土石方机械及铲土运输机械等。

机械伤害事故的常见形式:

(1)机械转动部分的绞、碾和拖带造成的伤害。

(2)机械部件飞出造成的伤害。

(3)机械工作部分的钻、刨、削、砸、扎、撞、锯、戳、绞、碾造成的伤害。

(4)进入机械容器或运转部分导致受伤。

(5)机械失稳、倾翻造成的伤害。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轻伤事故

a.立即关闭运转机械,切断电源,保护现场。

b.对伤者同时消毒、止血、包扎、止痛等临时措施。

c.尽快将伤者送医院进行防感染和防破伤风处理,或根据医嘱作进一步检查。

(2)重伤事故

a.立即关闭运转机械,切断电源,保护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应急指挥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b.立即对伤者进行包扎、止血、止痛、消毒、固定等临时措施,防止伤情恶化。如有断肢等情况,及时用干净毛巾、手绢、布片包好,放在无裂纹的塑料袋或胶皮袋内,袋口扎紧,在口袋周围放置冰块、雪糕等降温物品,不得在断肢处涂酒精、碘酒及其他消毒液。

c.迅速拨打120求救和送附近医院急救,断肢随伤员一起运送。

d.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3)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

a.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b.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做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加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

c.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上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1/3处(靠近心脏位置)。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纱。每隔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钟。

(4)救援物资装备

a.救护车;

b.担架;

c.应急药品箱(止血带、常用药品及消毒剂等);

d.应急灯和供电设备;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保护好事故现场,防止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影响事故调查。

五、起重设备事故

1事故知识

起重机伤害事故常见的类型有脱钩、钢丝绳折断、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失灵、吊物坠落、起重机械倾翻和碰撞致伤等。起重机伤害事故主要有挤压、高处坠落、吊物坠落、倒塌、折断、倾覆、触电、撞击等,占全部起重机伤害事故的87%,尤其以吊物坠落、挤压碰撞事故最为突出,约占64%。每一种事故都与其环境有关,有人为造成的,也有设备缺陷造成的,或人和设备双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各类事故主要成因:

(1)碰撞挤压事故

a.吊物(具)在运行过程中摆动挤压碰撞人。发生此种情况原因:一是由于司机操作不当,运行中机构速度变化过快,使吊物(具)产生较大惯性;二是由于指挥有误,吊运路线不合理,致使吊物(具)在剧烈摆动中挤压碰撞人。

b.吊物(具)摆放不稳发生倾倒碰砸人。发生此种情况原因:一是由于吊物(具)旋转方式不当,对重大吊物(具)旋转不稳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二是由于吊运作业现场管理不善,致使吊物(具)突然倾倒碰砸人。

c.在指挥或检修作业中被挤压碰撞,即作为指挥人员在运行机构之间,受到运行中的起重机的挤压碰撞。发生此种情况原因:一是由于指挥作业人员站位不当;二是由于检修作业中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司机在贸然启动时挤压碰人。

d.在巡检或维修桥式起重机作业中被挤压碰撞,即作业人员在起重机械与建(构)筑物之间,受到运行中的起重机械的挤压碰撞。发生此种情况原因:大部份在桥式起重机检修作业中,一是由于巡检人员或维修作业人员与司机缺乏相互联系;二是由于检修作业中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将起重机固定在大车运行区间的装置),司机贸然启动起重机挤压碰撞人。

(2)起重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起重机的操纵、检查、维修工作多是高处作业。梯子(护圈)、栏杆、平台等的工作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的缺失或损坏;桥箱、吊笼运行时超载;制动器和承重构件不符合安全要求;防坠落装置缺失或失灵;螺丝脱落,安全检查和维护不落实;电器设备保险装置失灵等都是造成人员坠落的重要原因。

(3)吊具或吊物坠落事故

吊物或吊具坠落是起重伤害中数量较多的一种。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吊具、索具(如钢丝绳)有缺陷或选择不当,绑挂方法不当,司机操作不规范,过卷扬,起升、超载限制器失灵等原因造成。

(4)起重机倾翻、折断、倒塌事故

机体倾翻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露天作业的起重机夹轨器失效;没有防风锚定装置或其不可靠;超载,支护不当,在基础不稳固状态下起吊重物,或负载转弯、超速运行等。

折断倒塌事故包括结构折断和零部件折断,如主梁或支腿折断等,这种事故主要是由于超载、机构及零部件的缺陷、违章操作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

(5)触电事故

发生触电事故主要是露天作业碰触高压线路、司机碰触滑触线、电气设施漏电或起升钢丝绳碰触滑触线等原因造成。

2救援及处置措施

起重机出现危险和异常状态时,现场作业人员应立即按照应急报告程序和现场处置方案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将危险状态信息传递出去和上报,同时进行应急处置。

(1)事故(隐患)现象发现初期时的应急处置

可根据现场实际出现的事故(隐患)现象,参照有关设备维修使用说明书中,关于故障排除和紧急情况处置条款执行,以切断事故发展的链条,积极使突发危险从事故的临界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

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切断电源、转移或阻挡坠落的物料伤人,组织受威胁人员的撤离,进行现场隔离等。

(2)人员高空坠落时的紧急处置

a.现场警戒和隔离

根据现场遇险人员状况和数量,建立警戒和隔离区域。同时,应注意保证紧急救援的通道畅通,避免坠落伤害继续扩大和围观人员妨碍现场救援工作。

b.现场抢险救出伤员

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下,现场指挥人员根据人员坠落情况,指挥抢险人员,立即组织专业人员采取相应的抬升、冷热切割设备、工具和手段,尽快抢救出坠落的伤员。

c.现场施救和送救伤员

在事故现场附近用止血带、夹板等进行现场紧急抢救,防止伤员过量出血。

d.抢险必须由经过演练和专业培训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的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时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护服、防滑鞋等)。

e.现场指挥人员可用扩音器(或话筒)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3)突然停电等情况使司机或作业人员被困高空

a.现场警戒和隔离。现场指挥人员根据现场情况由警戒保卫人员组织实施区域隔离,并确保救援人员、车辆通道畅通。

b.抢险人员迅速调集液压升降平台等设备或经通过高空通道和飞行器,抵达被困人员位置,帮助被困人员脱离危险区域。如有人员受伤,可视具体情况,用安全绳吊放或其他方法转移伤员。

c.如有危险吊具或吊装物时,应视情况启动自备发电机并切换备用电源或固定吊物位置。如需要,还可在地面设置防止人员高空坠落的保护措施(充气减震垫、防护网等)。

d.救援设备操作人员应由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和登高作业证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并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防滑鞋等),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员高空坠落。

e.高空、地面抢险人员应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根据情况地面可设防止被困人员及施救人员高空坠落的保护措施(充气减震垫、防护网等)。

(4)起重机倾翻、折断、倒塌

a.现场警戒和隔离

根据现场情况,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并保证救援通道的畅通,避免坠落物伤害继续扩大和无关人员影响现场救援工作。

b.紧急通知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撤离和疏散

用有效的通信手段(广播、话筒等)立即通知现场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及时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

c.紧急抢险救出伤员

由专业抢险人员利用必要的设备设施(汽车起重机、叉车、气割机、千斤顶等)移开倒塌物体搜救受伤人员。

d.运送急救伤员

e.抢险救人时,现场应有技术专家(人员)进行指导,先切断危险电源、水源、气源,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并由指挥人员统一指挥,在抢救的同时,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的危险状况(空中物品电缆、电线、锐器、火源等)进行监控,确保施救人员的安全。同时在事故现场根据人员被压情况,用相应的抬升、切割设备移开压住伤员的倒塌物体,尽快抢救出坠落的伤员。

f.搜救伤员时,如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5)起重机碰撞挤压

a.立即停机或实施反向运行操作,应急救援现场安排专人监护空中物品或吊具,技术保障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

b.抢险人员穿戴必需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滑鞋等),进入危险区域救出伤员,若伤员挤压在物件中无法脱身,应采取必要的抬升、切割、顶开设备将碰撞挤压伤者的吊具、吊物等移开实施救援,同时现场安排专人监护空中吊物或吊具。

c.医疗救护人员负责救护和运送伤员。

(6)起重机漏电、触电

a.迅速将起重机的总电源断开。

b.抢险人员用绝缘物(棒)或木制杆件分开导电体与伤员的接触。

c.医护人员实施人工呼吸或其他方法救护伤员。

d.总电源切断前禁止盲目施救。

e.被困司机在起重机漏电的情况下,如未断开总电源,禁止自行移动,以避免跨步电压对人身的伤害。

f.抢险人员必须穿戴绝缘服、绝缘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

(7)起重机吊具或吊物伤人

a.现场警戒和隔离。根据现场情况,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避免坠落物伤害继续扩大和无关人员影响现场救援工作。

b.紧急通知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撤离和疏散。用有效的通信手段(广播、话筒等)立即通知现场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及时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内的人员。

c.紧急抢险救出伤员。

d.由专业抢险人员利用必要的设备设施(汽车起重机、叉车、气割机、千斤顶等)移开倒塌物件搜救受伤人员。

e.运送和急救伤员。

f.抢险救人时,现场应有技术专家(人员)进行指导,先切断危险电源、水源、气源,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果已发生燃、爆事故,应同时组织消防组进行消防工作,注意着火的油和熔融状态下的钢(铁)水禁止用水来灭火。在抢救的同时,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的危险状况(空中物品、电缆、电线、锐器、火源等)进行监控,确保施救人员的安全。

g.搜救伤员时,一般不宜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以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8)救援物资装备

a.使用判断事故灾害扩展的趋势所必需的检测技术和装备

1)用激光垂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检测结构的变形,判断整机倾斜和变化情况。

2)用力矩扳手检查高强度联结螺栓的松动情况,防止整机倾翻、构件倒塌等。

3)用接地电阻测量仪、兆欧表,测量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预防漏电、触电事故。

4)用万用表,检测电气控制系统故障,防止控制系统失灵。

5)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发现吊装物发生有害气体的泄漏,预防人员中毒事故。

b.使用实施控制事故发展所必需的装备、资源

1)消防设备:各类灭火器、砂土。

2)医疗救护设备:救护车、止血带、单架、夹板、氧气瓶等。

3)通信设备:电话、对讲机、手机、传真机等。

4)工装设备:发电机、流动式起重机、电瓶叉车、液压升降平台、高空作业车,消防云梯、电焊机、(冷热)气割机、电动砂轮切割机等。

5)个人防护设备:安全绳、安全带、劳保鞋、护目镜、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6)起重机备用宜损零部件:螺栓、钢丝绳、槽钢、工字钢、钢管、沙袋、楔块、压板、安全保护装置等。

7)其他设备:各类通用工具、应急灯等。

c.应急救援人员的防护装备

应急救援人员一般应配备安全带、安全帽、绝缘鞋、防砸鞋、安全绳、防护镜、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对于高空被困,现有起升设备无法够及的情况下,可请求(外部支援)消防部门,用消防云梯、高空作业车等运送抢险人员到空中,救出伤员。

(4)对因为危险吊物倾翻或泄漏无法灭火或控制事态时,现场指挥人员应立即报告上级指挥部,请求(外部支援)消防部门,用专业的消防和防化设备扑救,同时可请求上级,疏散受威胁人群。

(5)应急救援人员应采取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a.高空坠落:避免盲目移动造成二次伤害,按压住受伤害部位的主要动脉血管,防止大出血发生。

b.被困高空:迅速用安全带固定在安全位置,寻找安全撤离途径离开被困地。

c.触电:切断总电源,迅速用绝缘物移开漏(导)电物体。

d.挤压碰撞、吊具(物)坠落砸伤:用支撑物挡住挤压物防止继续压紧,对人体重要部位进行防压保护。

e.火灾、有害介质环境:迅速佩带专业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行,向上风口方向撤离危害环境。

f.其他互救措施:如人工呼吸等。

六、触电事故

1事故知识

触电事故是电流通过人体或带电体与人体间发生放电而引起人体的病理、生理效应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当流经人体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直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瞬间或在三分钟内就夺去人的生命。

触电事故按照能量施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击和电伤。其中,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人体吸收局外能量受到的伤害。主要伤害部位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人体遭受数十毫安工频电流电击时,时间稍长即会致命。电击是全身伤害,但一般不在人身表面留下大面积明显的伤痕。电伤是电流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人体伤害,包括电能转化成热能造成的电弧烧伤、灼伤和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或机械能造成的电印记、皮肤金属化及机械损伤、电光眼等。

触电事故按造成事故的原因来分,又可以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直接接触触电是指人体触及正常运行的设备和线路的带电体造成的触电;间接接触触电是指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时,人体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故障时意外带电的带电体而造成的触电,这样的分类方法对触电事故的防护更为有利。

建筑施工现场触电事故的常见形式有:

(1)起重机等部件接触高压线。

(2)违章操作导致触电。

(3)电动设备漏电引发的事故。

(4)挖掘机损坏地下电缆引起的触电。

(5)遭受雷击。

2救援及处置措施

(1)低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的方法

a.立即拉掉开关、拔出插肖,切断电源。

b.如电源开关距离太远,用有绝缘把的钳子或用木柄的斧子断开电源线。

c.用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断流经人体的电流。

d.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桥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及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2)高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的方法

a.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b.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

c.抛掷一端可靠接地的裸金属线使线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

(3)现场急救

a.如发生触电事故,应把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是首要因素。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采取对症救护。触电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切断电源,如是低压触电,迅速到附近将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切断。如触电地点远离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干燥木棒、竹杆挑开电线,或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拉开触电者。

b.触电者伤势不重,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请医生前来诊治或送往医院。

c.触电者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卧,周围不要围人,使空气流通,解开他的衣服以利呼吸。同时,要速请医生救治或送往医院。

d.触电者呼吸困难、稀少,或发生痉挛,应准备心跳或呼吸停止后立即作进一步的抢救。

e.如果触电者伤势严重,呼吸及心脏停止,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并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途中,不能终止急救。触电者无心跳而需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抢救时,每分钟挤压60次。

f.抢救时应把触电者移至通风、凉爽的地方进行,若天气寒冷应注意保温。

g.现场抢救触电者的原则:现场抢救触电者的经验原则是:迅速、就地、准确、坚持。迅速——争分夺秒时触电者脱离电源;就地——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病人有意识后在就近送医院抢救。从触电时算起,5分钟以内及时抢救,救生率90%左右。10分钟以内抢救,救生率6.15%希望甚微;准确——人工呼吸发的动作必须准确;坚持——只要有百万分之一希望就要近百分之百努力抢救。

(4)救援物资装备

a.绝缘手套;

b.干燥木棒;

c.电工钳;

d.心脏除颤仪;

e.医疗救护车辆。

3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3)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特别是当触电者在高处的情况下,应考虑防摔措施。即使触电者在平地,也要注意触电者倒下的方向,注意防摔。

(4)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迅速解决临时照明,以利于抢救,并避免扩大事故。



附件一应急指挥中心赴事故现场编组

煤矿组

组长:王晋中

副组长:范晋生肖文儒

组员:吴志岭温雁峰王维闫立张明

李斌

危化组

组长:李万春

副组长:甄小丰周卓军

组员:杨振生谢涛肖丹祖道海石国领

张禄华付振勇李博

金属矿山组

组长:张平远

副组长:高寿峰孔亮

组员:李胜利黄昊魏辉王成玉宋朝阳

宋晓东

建筑施工组

组长:吕海燕

副组长:吴少杰黄坤福

组员:孙国建孙宇昊王玉卿于潇马小龙

王一李彪



附件二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591号2001

[2]加拿大运输部等.2008EmergencyResponceGuidebook(2008应急响应指南).2008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炭工业出版社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

[10]张海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MSDS).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献花(0)
+1
(本文系安全生产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