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木子a 2022-04-17

大道知行

2022-03-30 08:30

《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文五千多字,体现了老子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观察,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其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成为中华民族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这里,老子用了三个比喻: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泥土堆积起来,漫长的路程从脚下开始出发。这些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远大的目标应从当下开始行动,唯有注重“足下”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才能最终走向“千里”。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人。在《荀子·劝学篇》中,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并据此得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结论。《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出发;攀登高山,一定要从山下启程。湖南岳麓书院如今尚存有“自卑亭”古迹,意在告诫前来求学的年轻学子,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修养身心,都须从基础做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南北朝刘昼亦在《刘子·崇学》中写道:“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千里之行是理想和志向,始于足下是决心和恒心。有了前者,方能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找到正确方向;有了后者,方能坚韧不拔,耐心走好脚下的路,让梦想照进现实。《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为写作这本书,作者宋应星花费大量时间遍访打谷场、手工作坊、店铺、窑厂、工地,观察、对话各类农人、匠人、工人、手艺人,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万件事、拜万人师。生活窘迫、困难重重、半生辛劳,这部科技著作得以完成并付诸出版,完全是作者以超乎寻常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付出作为支撑的。

成事创业,既要立志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尚书·周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就,都离不开高远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同样离不开为此而付出的孜孜不倦,甚至是披荆斩棘的跋涉和行动。要想有所成,必须要有“千里之行”的志向,只有坚定志向,导正方位,才能遇见诗和远方,更要有“千始于足下”的实干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积跬步之微致千里之行,最终汇涓涓细流掀江海之澜。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