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46: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4-17

说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恐怕大家都要把目光投向大西北,因为那里是现在中国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陆上丝绸之路上最早跟西方接触的地区。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却是位于万里之外的东南海滨的泉州,它就是我们通淮街的清净寺。


清净寺

默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开始传教,位于现新疆西北的喀喇汗王朝在公元960年从原来信仰萨满教改为皈依伊斯兰教,算是伊斯兰教最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传教。从伊斯兰教创教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中亚、西域、乃至河西走廊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大家可以从沿途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一系列的佛教石窟不难看出,陆上丝绸之路在这段时间是佛教西渐东传之路,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

直到喀喇汗王朝发动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圣战,于1009年征服了于阗佛教王国之后,伊斯兰教才开始在西域逐渐开始向东传播,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

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而这一年,正是泉州清净寺建立之年。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这个时期的泉州是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伊斯兰教在泉州传教可以灵山圣墓的三贤四贤于创教之初的即来中国传教说起,至此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寺庙的建立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出于统治者的官方需求,比如喀喇汗国的皈依,为了大规模传教,就需要修建大量的宗教场所;而另一种则是发自自身宗教生活需求,由民间自发集资建造的。

泉州清净寺的成因正是第二种,在能够修建寺庙之前,首先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信众基础;

其次,他们有长期居住在这座城市;

最后,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如果通俗点说,就是:有很多穆斯林来到了泉州,他们喜欢这座城市定居了下来,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并且在这里做生意发了大财,甚至当了大官,因此修建了这座清真寺。

刺桐繁盛图

因其襟江带海,泉州早在唐代海上交通就很发达,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各国商旅、传教士纷至沓来,形成了“市井十洲人”的景观。唐太和八年(834年),文宗皇帝颁布了保护蕃商的诏书,其中已提到福建的蕃商。

宋元时期(960-1368年),中西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外国海商之佼佼者首推穆斯林。他们不畏艰险,运来名贵的香料、药材,载去精美的丝绸、瓷器,促进了中西经济的发展。当时,泉州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臻于鼎盛。泉州最国际范的名称”刺桐“正是出自于这时的穆斯林,在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泉州被称为”宰桐“。

 

宋元诗句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元末明初诗僧宗泐在《清源洞图》中生动地形容来泉州的穆斯林之多和当时繁盛的景象。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其国际化程度丝毫不会亚于如今的纽约。

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增加朝廷国库收入,在实行招徕远人政策的同时,还实行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其中,对于伊斯兰教,统治者不仅尊重外侨、外商的风俗习惯,还给予穆斯林经商、设蕃坊、立蕃学、置墓地建造清真寺的权力随着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伯商人日益增多,伊斯兰文化逐渐被泉州人认识和接受,泉州穆斯林人数持续增加。他们出于宗教生活的需求,开始在泉州修建清真寺。这一修还不止一座,当时泉州最多时有六、七座清真寺,不同教派还有各自的清真寺。现存的清净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泉州最早的清真寺,也是最幸运的。

宋元时期泉州清真寺分布示意图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清净寺又名圣友寺,音译为“艾苏哈卜”(Masjidal Ashab)。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净寺所处的位置位于当时的护城河,即现在后城的八卦沟南侧,通淮门(通淮街和温陵路路口)和镇南门(通淮街和中山路路口)之间,便于城外蕃坊穆斯林商人的朝拜和洗漱。清净寺是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区的珍贵遗存,是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伴随12-13世纪城市南部聚居规模的扩大,城市向南扩张,直至今德济门遗址,将这一区域纳入城中。清净寺的建造既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古城在空间布局上的重要发展,也见证了城市对于外商、异域文化由共存向融合的观念演进。

清净寺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是目前国内存在的唯一例证。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

如果抬头仔细观察, 你可以看到在穹顶部分有着和中国古建筑“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还有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清净寺门楼

门楼西侧是奉天坛,它的南墙别具特色。奉天坛南墙有八大窗,窗户上匾有阿拉伯文字石刻,在视觉上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特有的装饰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仿造阿拉伯伊斯兰的建筑,就像麦地那清真寺的八个方形窗。 

清净寺外观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

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不幸的是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圮,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80厘米左右。殿内残存12个柱础及9根残柱,是蕴含丰富历史痕迹的文物。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奉天坛内部

奉天坛西墙作为米哈拉布墙,代表麦加的方向。清真寺是一座建于一条无形轴上的建筑物,这条轴线就是克尔白轴。穆斯林世界就如同巨大的车轮,麦加是其轮轴,而世界上所有清真寺的轴线就形成了轮辐。这些轴线集中于一个城市的一个点,这个城市就是麦加,而这一点就是麦加的中心米哈拉布墙,奉天坛内穆斯林做礼拜的方向便是西面的米哈拉布墙,也即是朝向麦加所在的方向。

奉天坛西墙上建有七个壁龛,米哈拉布墙均作尖拱形顶。正中央的壁龛最大,这是一个带有华丽装饰的拱形圣龛,位于西墙凹入的方形壁面上,是当时讲经坛所在地。各座壁龛均精细琢刻着笔法古朴、苍劲有力的古体浮雕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其中两方铭文内容为“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远行”,“商业不能使他们疏忽而不纪念真主”,均与穆斯林海上贸易活动有关。

米哈拉布墙

明善堂既是伊斯兰教礼拜大殿,又是经典传统四合院建筑形式,在自己已有空间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伊斯兰教教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特征,又吸收了阿拉伯建筑的特点。体现了海洋贸易为泉州带来的文化共存,这些多元文化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口岸城市的城市面貌和文化内涵。

明善堂

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寿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遮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做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

北宋著名诗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曰”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夸赞莲花的清净与洁白。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末调节空气,该炉已近千年,是一珍贵历史文物。

石香炉

寺内北面围墙正中前有一方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谕》碑刻,它是明成祖朱棣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有“今持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 ”等句。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开明皇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派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外友好。对内实施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宗教信仰方针。这方碑刻即是体现团结、保护信仰各族穆斯林的历史见证。

祝圣亭附近位置还曾建有一座可与开元寺东西塔相提并论的石筑七级宣礼塔。该塔既可作为召唤穆斯林礼拜之用,又可作为泉州港的航标塔。据记载,宣礼塔塔形入柱,高耸奇伟,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那时候,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一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城外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

每年冬春季,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的商船扬帆离去;夏秋季节,装运香料、药材的海舶驶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可惜的是,宣礼塔毁于明朝的大地震,公元1567年重建五层木塔,在公元1687年毁于台风,宣礼塔从此不复存在

清净寺模型

泉州清净寺是中西风格共存的伊斯兰建筑,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座别具一格的伊斯兰教寺,是仿照西亚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建造的。无论从建筑规模、造型、结构、艺术、宗教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是极为独特而少有的。

清净寺不但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技巧,而且是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