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学历史》第12章  刘裕,南朝兴盛(下篇)

 黑猫老司机 2022-04-17

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我问:“张良先生,当时司马家族让位让的优雅吗?”

张良说:“当时的司马德文也就表面上表现的优雅一点,其实是内心里无可奈何地强颜欢笑。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刘裕派心腹傅亮进宫,让晋恭帝司马德文誊抄已草拟好的禅位诏书。司马德文一边抄写,一边高兴地对傅亮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就失去了天下。因为幸亏有刘公,我们晋朝延长了近二十年国祚。我早就想把天下禅让给刘公啦。”

我问:“当时刘裕是不是也学前辈们,对司马德文封王处理了?”

张良说:“怎么可能,他直接把司马德文杀了。司马曜被张贵人捂死后,刘裕开始崭露头角,功高盖主了。可为什么又等了两任才称帝呢?是因为刘裕当时也迷信。他找人算过,算命的说,司马曜之后还有两任,于是刘裕就把这个事给加速,司马曜死后司马德宗接任,刘裕把他杀了,然后安排司马德文上任,然后又把司马德文杀了,顺利夺权。夺权后越琢磨越觉得算命先生算的准,时间差刚正两任!”

我问:“那刘裕为什么要对司马家族赶尽杀绝呢?”

张良说:“刘裕可能考虑的就是自己太老了,儿子太小了,自己死后,怕司马家族会反扑,不如提前下手。不仅要杀皇帝,整个司马家族全杀,前面我们说过衣冠南渡,在东晋末年又出现了晋室北渡,司马家族为了逃避追杀纷纷逃到了河南一带。这时,你再回头想想,琅琊王氏有大智慧不?躲在司马家族之后,可进可退。”

我说:“那刘裕这样坏了前朝的规矩。”

张良说:“规矩是什么,规矩就是历史的后人不断模仿前人,过去大家都礼待末代君王,包括我们说的曹家被封陈留王。随着未来不确定性的事情会发生,刘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司马家族取了杀之也有情理之中。话说陈留王与刘裕还有段故事,东晋后期,这时的刘裕就像当初的司马懿,手握大权,随时可能图谋不轨,第五代陈留王叫曹虔嗣,劝说刘裕“取而代之”,对于曹虔嗣的“劝进之功”,刘裕相当满意,在称帝建立宋朝之后,给曹家的待遇依然不变。这就是为什么东晋灭亡了,南北朝开始了,而曹家的陈留王依然存活的缘故。从刘裕开启弑杀前任后,后面的新朝全这么干。”

我问:“看来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以后历史推进的主题,话说如果继位的太子年龄太小,会不会政权不稳?”

张良说:“一定的,继位太子如果年龄太小,整个朝代的运势会多多少少跌宕起伏,政权不稳也是常有的事!刘裕跟刘秀有点像,一个人预支了子孙后代的人品和运气。没有成熟、稳健的太子,作为新建政权一定是不稳的,这个我们之前探讨过,就是初建团队的前五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不卓越但是一定不能不优秀,你要对政权稳固起到叠加效应。太子未成年就登基的弊端是什么,就是朝内贵族各势力会角逐,再选出各自的代言人,拉帮结伙,明争暗斗。整个南北朝是自相残杀最惨烈的时期:刘裕有七个儿子,六个死于自己儿子、兄弟或侄孙之手;刘裕的五子叫刘义恭,他有十六个儿子,全部死于兄弟或侄子之手;刘裕的三子叫刘义隆,自己死于儿子之手,而十九个儿子里,十一个死于手足相残;刘义隆的三子叫刘骏,他有二十八个儿子,十个夭折,剩下十八个全部死于兄弟和叔父之手。”

我说:“都是权力惹的祸,当时就是缺少一个能镇住场子的绝对王者!”

张良说:“对的,有气场的强势基因才能维稳一个政权的运行!”

我问:“如果再给刘裕二十年,他能否统一全国?”

张良说:“这个很难!一个王朝前期实现统一的前提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而当时常年战乱导致整个国家都肾虚,内忧外患,很难北伐成功。为什么刘裕能打到长安而不要长安呢,因为他要了后续也守不住,毕竟战线太长。刘裕很明白,凭当时的国力基本没有统一北方的可能,反而会因为北伐而被其他势力趁虚而入,所以他从长安退守到淮河地区,在淮河地区建立缓冲区,此后北魏南下,都要先在淮河流域面对南军的坚固防守,不能从容在长江集结兵力;而南军北伐,则可以从容渡过长江在淮河流域顺利集结。”

我问:“那刘裕的历史符号是什么呢?”

张良说:“他成功终结晋朝,把历史推进带入到了南北朝。所谓的南北朝,就是划江而治,南边叫南朝,北边叫北朝,刘裕改东晋为南宋。”

我问::“那刘裕为什么不叫南汉呢?”

张良说:“有一种观点,说当时北朝有北魏,而三国时期汉就是被魏灭掉的,他如果是再叫汉,不吉利。刘裕把国号定为宋也不是心血来潮,他出生于彭城,今天的徐州,春秋战国时期叫宋国,而且他在南征北战时期已经被封为了“宋王”,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无法解释。”

我问:“张良先生,那刘裕和曹操相比,谁更厉害呢?”

张良说:“我觉得他们俩人没有可比性,曹操是从0到1,刘裕是从1到1。但是有个观点很普遍,就是大家觉得刘裕的军事才华在曹操之上,刘裕几乎没打过败仗,而曹操败过N次。我觉得刘裕有一项“军事战功”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一人杀了六个皇帝,标准的屠龙少年!”

我说:“那他这个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啊!”

张良说:“你说没错,刘裕上台后,立刻对门阀下手了。他是草根出身,不过他上台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科举制的雏形,逐步瓦解门阀贵族对国家的掌控。”

我问:“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是不是是和刘裕同期的人物?”

张良说:“是的。”

我问:“当时陶渊明不是官当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隐退了?”

张良说:“陶渊明原先抱的大腿是桓玄,桓玄是有政治野心的,瞄准了司马家族的皇位,篡位称帝,被当时的寒门大将军刘裕镇压下去,桓玄被杀,刘裕也正式崛起。对陶渊明而言,简单来说,他就是站错了队,难有复出的机会,估计想了想算了,还是退隐终南山,回家种地吧。”

我问:“那关于刘裕的成语多不多呢?”

张良说:“并不多,有味中药是以他小名命名的,叫北刘寄奴。”

我问:“张良先生,刘裕死后,少太子上位,整天花天酒地的,大臣们会不会想篡位呢?”

张良说:“这些权贵们心里可能也想,但是一般不敢。主要是很难有机会功高盖主,另外,古人很惧怕“历史”怎么书写自己,篡位者总给人不忠的感觉,就如同女人背叛丈夫一般,是大逆不道,为世人所不耻。所以即便看不惯新皇帝吃喝玩乐,也不会想着自己去取代他,而是想着换个皇帝。怎么换呢?重新选个太子。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刘义符,四位大臣老徐老傅老檀老谢实在看不下去了,先是劝他,你看你爹在位时,整天吃煎饼卷咸菜,你这整天吃喝嫖赌,不合适啊,咱要节约,刘义符一听,我靠,死老头子们竟然敢管我?自然不听,还故意对着干。四个老头一合计,算了,咱换个人吧,于是拥立刘义隆为帝,废除刘义符,刘义隆上台后,手握重权的老檀杀了另外仨老头!”

我问:“张良先生,篡权是不是也要讲时机?”

张良说:“要说篡权的时机。本质上是实力的问题,就是皇帝已经是傀儡了,并且其他大臣、门阀没有叫板的实力,一切就能水到渠成了。诸葛亮为什么没篡权,即便刘阿斗真是个傻子,朝内还有其他大将军钳制彼此,他们手握重兵,不可能允许你诸葛亮篡权。刘裕手下这些老臣,有心篡也没有那个实力,但是可以换个玩法,换太子或换皇帝。不过事实证明这个玩法也容易反噬自己,就如同老徐老傅老谢最终也被咔嚓了。”

我问:“那刘裕诛杀司马家族,儿孙们又自相残杀,与他的寒门出身有没有关系呢?”

张良说:“教育使人吃相更优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