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宪宗下江南见李家七代没分家,一百多人吃饭相处融洽,很是感慨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明朝,宪宗皇帝下江南,经过蒲圻县,听说宋末抗元英雄李庭芝后人7代没分家,觉得很好奇,就去看个究竟。果然见李家100多人吃饭,做事鸣鼓为号,相处得非常和睦,生活也很富裕。

这令宪宗很感慨,回宫后就告诉给了宠爱的妃子。妃子听说,沉思良久,说道:“他一家人样团结和气,只怕有朝一日会谋你的天下,不如趁早把他们杀了好。”

宪宗一听,拍了一下大腿,心想:对呀,李家后人如此团结和睦、齐心协力,日后必成祸患,不如趁早除掉!

但是,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派人前去仔细打探情况。于是饮差来到李家,好奇地询问如何治家的。

李家人回答:“我家代代当家的只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后生。在当家主事期间,不能结婚,因为结了婚好听枕边话,不能秉公办事,家也难治好。”

钦差回京,将原话一字不漏地上奏给了宪宗。

一语惊醒梦中人!宪宗一听,猛然想起宠妃说的话,暗骂自己:“差点儿听信了枕边话,误了大事。”可见,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啊。

于是,这年六月,为表彰李家,宪宗皇帝下旨,为李氏立了一座牌坊,题名“义门坊”,牌楼李家就此得名。

也有人说,李家不止7代同堂而居,而是12代祖孙同堂而居。这就匪夷所思了:古人真这么高寿吗?现代人四代同堂就很罕见了。

最有意思的是“枕边话”,史上后妃干政的案例不在少数,有的对社稷帮助很大,有的对社稷有害。对此,我想到了乾隆皇帝对待陈敬廷后人的做法。

有一年8月16日,乾隆皇帝从江南回京,在路上他想到了已故的宰相陈敬廷,就想去看看陈氏庄园长什么样子,于是转道去了山西皇城村。

结果到了陈氏庄园后,来迎接乾隆的庄主却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少年,这让乾隆很吃惊,诺大一个庄园怎由一个年轻人掌管?

但一问他多大当庄主时,乾隆更惊讶了。原来少年13岁就当了庄主。

乾隆心里不服气,就想考考他。于是问他庄园人口数量,少年脱口而出:“男丁1488名,女眷1109名,共2597人。”管理数千人庄园与管理一家几千人大公司并无二致啊。

乾隆仍觉不可思议,又想到了考他的办法。他拿出两个鸭梨和两个柿子来,当面考他的治家才能与应变能力,结果都被少年给一一机智化解了。

少年把两个鸭梨捣碎放进装满水的大缸,这样全庄人都能喝上梨水了,但他却独自一人吃了那两个柿子。

乾隆问及原因,他回答:“鸭梨是熟透的,可让全庄人感受皇恩浩荡。但柿子苦涩,不能让人尝到苦涩对朝廷有抱怨,苦涩的味道只由自己承受。”

这令乾隆大赞。

乾隆回宫对皇后夸赞了这位年轻的庄主,皇后也是担心日后成祸患,让乾隆除掉少年。后来乾隆又来陈氏庄园,却见到庄主成了另一个少年。

原来上一位少年庄主结婚了,退了庄主一职。陈氏一门有祖训,族中男子一旦结婚,就不能担任庄主职位了。原因自然是成婚后会听信枕边言,处理事情有失公允。

由此,乾隆受到了启发,吸取了教训,明白要家国分明,回宫后他立即规定后妃不得参与国事,否则一律废除。

其实,不管是宪宗皇帝也好,乾隆皇帝也好,还是现代的我们也罢,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偏听偏信。还是魏征力劝唐太宗的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就是说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会贤明,才会得到更多的智慧;如果只偏听信一方意见,则很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