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心率设置是有效的吗?

 老威小屋 2022-04-17

“心率设置得不合理,基本上没有指导性

依据心率为训练的依据,始终是坊间比较主流的做法,也是公认比较科学的方法。纵然,通过监控配速区、功率区等手段也是训练的很重要手段,但是,依据心率训练,对于大众爱好者来说,还是主流。

有经验的运动者都明白,用好心率这一工具,不在于心率的读数,而是运动时落在哪个区间。因为同一个读数,对不同的人,所处的区间是不一样的。

那么,区间如何设置呢?

本人是心率训练的重度爱好者,用过许多心率设备,最早配用心率设备的时间可以上溯到2013年。故此,在公众号里写过很多关于心率的文章。

鉴于平时在运动中不断地有新收获的体会,同时不断地学习,所以,把自己过去的体会再总结梳理一遍。

01

重提本话题的缘起

跟关注本公众号的同好们的交流中,有两个交流引起我重新梳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交流1:是一位朋友问健身时该如何设置心率。

交流2:一位朋友说,我发现你(老威)的心率2区比较宽,而3、4区比较窄。因为他自己觉得抬脚就容易上3区。如果2区比较宽,那就相对来说不大容易窜出去。

其中前一个交流,之前依照交流时的承诺,写了一点自己的体会。链接于下:

健身时如何使用心率?

心率分区,我过去写过很多。

今天依然以心率分区的话题为主。

心率分区,坊间最常见的有四种:

最大心率平均分区法;

储备心率平均分区法;

储备心率丹尼尔博士分区法;

无氧阈值分区法。

具体设置法,请点击下文链接阅读:

四种常用心率区间设置,殊途同归

02

为什么心率区间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调整?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当你没有任何运动经验时,只能根据“220-年龄”得到最大心率,再根据这个最大心率的50-60-70-80-90-100%这样的百分比,来平均分出5个区。

这样分对吗?

老威的观点:从模型分析来说,这是可以的,因为模型是以“海量不确定人群”为目标,总结出一个尽可能普适的方法,换句话说,这里头要把各种各样的人都包括进去。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个体——尤其是有运动习惯的人,可能在这个“整体群体”里,已经很不一样了,所以模型可能就不一定适用。

我们来看看比较权威的分析平台和设备厂商怎么说。

这个是大家很熟悉的Garmin的说法:

下面是号称心率泰斗的Polar的说法:

下面是我最近经常介绍的RQ平台的说法,他们主要专注于训练,所以,说的更直接和明白:

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一个RQ训练平台的说法,似乎仅仅针对“220-年龄”这个最大心率的算法而言的。其实,它在分区时,非常明确,而且在系统里不可更改,即根据《丹尼尔博士跑步方程式》一书里的分区:

储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x%+安静心率。

这个流派的上述公式中的X区间,是这样设置的:

1区:59-74%

2区:74-84%

3区:84-88%

4区:88-95%

5区:95-100%

换句话说,RQ主张的,就训练者而言,不仅套用模型通过220-年龄得到最大心率不科学,甚至储备心率平均分配,也不是最佳训练方法。

在这里,我还是要重复一点,就模型而言,针对海量“非特定”样本,这是可以的。但就个体而言,你这个“特定的”样本,已经跟整体样本特征很不一样了——事实上,假如你是一个有着运动习惯的人,即使缩小到你身边的交际圈里,恐怕你已经与众不同了。遑论放到“在海量非特定样本中”,你就更加与众不同了。

无论分析平台,或者硬件厂商,都赞成在科学的前提下,按照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心率区间。

我曾经跟朋友说:

不合理的心率分区,表面看上去好像在“依据心率运动”,蛮科学的样子。其实没有指导性,甚至可能使训练更加盲目。

03

获取最大心率很困难

既然是最大心率,那就是心脏这颗发动机工况达到最大程度时的“转速”——心率。而达到这个强度,实际上是有一定危险的。

这是每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才是导致很多推算公式面世的原因。

真实取得最大心率的具体测试方法,有斜坡法,操场跑圈法,跑步机法。

老实说,我从来不敢胆大妄为地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去做这个测试。

还有一个比较折中但比较合理的办法:

系统中设置把在运动(比赛)中得到的最大心率,自动设定为新的最大心率值。

这个方法,我比较推荐RQ里的“录取”机制。它不会把某次运动中瞬间飘高的值,就当做新的最大心率值,哪怕它比目前设定的为高。因为它要根据这个数值的持续时间来分析。简单说,就是过滤掉设备瞬间不稳定的一些记录。

对于经常热衷于跟跑友们做比赛的人来说,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的。因为摸到最高心率的机会比较多。

像老威这样一年就做一两次测验的人来说,似乎不大合适,因为间隔周期太长了。

04

用无氧阈值法避开最大心率的困局

目前,我主要通过佳明来获取无氧阈值。

佳明的某些型号(并非所有型号)具备检测无氧阈值的功能。如果设置成“运动中自动侦测”,则也会在某些跑步形式中,侦测到新的无氧阈值,如间歇跑,或者测试跑时。

我因为每周都有间歇跑的课,所以,间歇里,大概率都能得到无氧阈值。需要说明的是,无氧阈值不是速度PB,记录新的值不一定比老的高。当状态下降的时候,也可以记录到“比上次低”的无氧阈值。

但是每周都去修改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我一般都会每个月在间歇跑的时候,用心率带记录一次。匀速跑或者节奏跑时,就用光电心率。

这是我最近的乳酸(无氧)阈值,是4月4日的实测值。

为什么说无氧阈值法可以避开取得最大心率值的困局?

因为这个值就是5区的下限,往下各个区,都是以它为依据设定的。在这种情况下,5区的上限(最大值)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就是因为平时很难摸到这个值)。

如果有的运动项目必须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设置(譬如骑行时)。则在无氧阈值的基础上,也可以“相对合理和可靠地推算出”最大心率。

根据“训练有素的人员,可以把无氧阈值推高到接近或到达最大心率90%”的说法,可以用90%或者略低的比例(譬如87%)来与无氧阈值做除,得到的值大致就是最大心率的值。

我的跑步是根据无氧阈值法(各区间门槛都是系统自动设定的),实际是这样的:

在骑行时,我用最大心率的平均分配法,可以直接取用上图中,根据无氧阈值推算出的最大心率值。

05

储备心率为基础的两种分区法

以佳明为例,它在佳速度里也推荐“储备心率”法。

储备心率法各区间的计算公式大家都知道:

储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x%+安静心率。

其中,对跑步而言,安静心率指“站立安静心率”,不是躺平或者夜间入睡安静心率。

早年,我用佳速度的时候,它对各个区间的门槛值,是这样设定的(与RQ一样,都是来自《丹尼尔博士跑步方程式》的理论):

1区:59-74%

2区:74-84%

3区:84-88%

4区:88-95%

5区:95-100%

现在,它把这个区间的门槛,改成了平均分配,并且把上述分区法,放在备注里,供大家选用。

对比储备心率的两种设置法,可以看出:

一种是从储备值的50%起步,一种是从59%起步,相差了将近10%,因此,大致相差了一个区。

下面黑体字请反复阅读:

当人们执行丹尼尔博士分区法里的课表,譬如,跑E60,意味着在储备心率的59-74%区间跑60分钟。

如果你的心率区间是根据储备心率平均分配法,而且把上述E60机械地理解为“在心率1区跑60分钟”,那么,相当于你在储备心率的50-60%区间跑了60分钟。

我们来对比一下,明明课表要求你在储备心率的59-74%区间跑60分钟,实际你在50-60%区间跑了60分钟。

假设你严格按照分区来训练,你本堂训练课中,按照心率1区来实行,即上限强度是储备心率60%,而课表要求的本意,是以59%为起点(两者十分接近),意味着充其量只摸到了一点,实际上,稍稍懈怠,可能整堂课压根没有跑进课表要求的区间!

这是我上面说的“心率分区不科学,用它来监控训练强度基本没有指导性”这句话的本意。

当然了,也许有的人说,虽然课表要求59%起步,但是我实际跑都是70%起步,所以还是有机会有一部分时间跑在59-74%这个区间里的。那说明你是抬杠了,因为你根本没有按照约定的区间来,是由着性子在蛮干,还谈什么“根据心率来指导训练”?

我尝试过多种心率分区法,总体来说,无氧阈值法还是比较符合下面这5个区间的命名的。

以佳明手表对5个区的命名为例:

06

各区间的宽度的确是不一样的

因为每个区间的门槛值跨度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区间的宽度不一样。

哪怕储备心率法,在百分比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安静心率,依然呈现出随着百分比不同而宽窄程度不同的特征,无非是与单纯根据百分比来计算,稍有不同而已。

说起来有点拗口,我们用我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吧:

1、最大心率185(这个最大心率比220-年龄来算,差很大,而这个数值是基本正确的,反证220-年龄的确不适合我);

2、站立安静心率60;

3、无氧阈值165(近期)。

我们来看看不同分区法的各区宽度:

可以看出,在平均分法,各区宽度差不多(储备心率法下,虽然公式有一个加安静心率的项,但最后结果也呈现平均分配)。而在无氧阈值法和丹尼尔博士储备心率法下,则明显低区宽,高区窄。

储备心率平均分布法,和无氧阈值法,在最常用的2-3区,基本一致。这点非常重要。

丹尼尔博士分区法的下限明显高。

也就是说,采用这种方法,强度比较大。

至于该取哪一种,厂家和分析平台都说了,可以客制自己的分区,所有现成的方法,不过是参考而已。

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对强度的主观感受。

譬如,你用丹尼尔博士法,一直在跑E区(这个体系按照EMTAI来命名区间),其实跟采用最大心率分区法,始终在跑3-4区的强度,是差不多的。

07

结语

1、无论哪种分法,都不是硬标准,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对于大多数分区法,把最大心率尽可能地测算(推算)得符合实情,是第一步。就这点来说,我比较推荐无氧阈值法,因为它不仅在设置上有效避开了最大心率数值。而且在推算时,“90%或略偏下”这个计算比例,毕竟是有着科学依据的。就算是用实测无氧阈值和这个比例来推算最大心率,也比较令自己信服。

2、选的课表,要跟自己选定的分区法则一致。正如上面所举例的,如果根据丹尼尔博士的分区法下的E区,对应到最大心率分区法下,基本上在3-4区。如果采用后者的标准,用了前者的课表——即采用最大心率分区法的人,把E区理解成1区,那训练强度就太小了,几乎连原定课表的热身强度都到不了。

3、跑步与其他运动,心率分区大概率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多项运动爱好的人来说,要在不同运动爱好中,设置不同的心率分区。

4、一旦采用自己认为可靠的心率分区,运动过程中,关注心率区间,远比关注心率读数重要。因为同一个读数,在你可能是2区,在同伴身上,可能是4区。要对照同伴间的运动强度,无法用读数对比,只能用区间值对比。

5、健身时,非全身性的动作,心率往往非常低。实际上,健身时,体感比心率要有用得多。在健身运动模式下,心率,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让位给“时间*体感”来衡量强度。

下图是官方提示。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