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一团糟?不如试试巴菲特等商业领袖都推崇的,破解99%困局深度思考法

 岛上拾趣 2022-04-17


2022/1/18

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收获是应得的,自己的烦恼是别人造成的。——萧亮

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是1月18日,我们坚持共同读书的第18天。感谢关注我,希望我们在彼此陪伴中坚持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实现自由。

为什么有些办法马云能想到,一般人却不能?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喋喋不休地纠缠细枝末节,而置核心问题于不顾?为什么人们的情绪总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并重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

作者萧亮在《深度思考》里放的这几个问题,直观的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深度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叫深度思考呢?

作者认为,深度思考是看透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做出正确决定的思维能力。它能够排除掉80%的次要信息,找到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内在逻辑,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话或许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也能理解,但很遗憾的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实现。

好在作者并非也看到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在书中以此为核心,提出了“六步养成法”,分别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系统地阐述了拨开云雾见本质的思考方法,帮助读者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深层次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为了让大家了解整体思考方式,将对所有环节进行摘录展示,但限于篇幅,惯例仅点到为止导读,下面就一起看看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吧~

定义信息,严格遵循80/20法则

作者认为,深度思考养成的第一步就是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的部分。

而无用的信息,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需求不匹配。

第二,缺乏时效性。

第三,具有欺骗性。

所以,对信息的判定应该遵守墨菲定律,任何有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就要想到最坏的情况。

但问题就在于,习惯于浅思考的创业者处理不好与“可能”有关的问题。所以作者给出了几个方向。

首先,面对信息时,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然后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都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其次,采用n-WHY分析法,连续使用“为什么”对事物的表象提出追问,步步深入,直至根本。不要局限于次数,只要直到找出真正的信息。

最后,通过学习、自省、总结教训、更换环境、避免“选择性观察”等方法驾驭和改善心智模式,然后变得精于思考,敢于行动。

作者还给出了升华为“思想家”的四个路径。

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清楚自己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和依据;希望并主动寻求别人讨论自己的观点,欢迎他们来发现推论中的破绽;希望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想听到、看到不同观点所凭借的依据;主动并深入地增加新的信息渠道,随时修正自己的结论。

抽离,清除思考的障碍

在这个阶段,作者提出,如果对一件事(物)实在想不通,就需要放空,为思考留出“偷懒”时间。

而最好的放空方式是让人们能重新点燃生活和工作热情的活动,比如冥想、瑜伽、钓鱼和爬山等体力活动。

除了放空外,远离复杂的无关线索,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也是一个选择。因为有时离得最近的信息反而是最无用的。把它们剪掉,才能找到最初的线头。
这其实就是间接要求集中精力做正确的事,那么该如何操作呢?

作者的建议是,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先思考一下这个行动的“背面”——不这么做,我将损失什么呢?

如果你对自己将要损失掉的东西并不明确,那么这个决策就是错误的,并且促使你做出决策的因素一定存在问题。

另外,作者认为正确的思考姿态有三点:不偏离思考的主要目标(目的纯粹);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持续思考);规避复杂和表层的无关现象(直达本质)。

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聚焦于纯粹的目标,把无关信息清理出去,然后集中力量,突破障碍,获得思想的升华。

辨别,从似是而非中看到真正的问题


这个环节作者介绍了五部分。
一是割裂,去除“理所当然”,拥抱理性,作者提醒我们,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到事件的成因。
二是识别,确认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总结了强大的辨别思维能力需要包含的内容: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思维逻辑。

这些都是为思考建立的“清晰的概念”。只有辨认和去除干扰信息,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去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质,而抓住问题的本质是识别的第一要义。
三是论证,用对比的方式展开分析。比如把问题其中一面(某些观点)的分析推至极限,再去论证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
四是坚定,不要偏离最初的目标。也就是说要掌握“有始有终的技能”,为了实现目标,握好方向盘,小心翼翼地识别路线,沿着主干道前进。
五是掌控,从问题中挖掘机遇。作者认为人生成果的取得,最关键的是对问题和机遇的理解,这决定了人们能否在思考这件事情时掌握主动权。

筛选,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做出选择,需要的是:取舍,分开无用的90%与高价值的10%;勇气,放弃“二者兼得”的奢望;止损,向沉没成本说再见;重组,将信息重新组织,赋予其新的意义;界限,画线才能赢得思考的自由;清除,删掉影响思维运转的杂念。

这里比较有趣的是作者介绍的“知识四象限”划分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高价值知识和信息。

也就是把“知识四象限”分为四类:有价值且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有价值但对你没用的知识和信息;没有价值对你也没用的知识和信息;没有价值但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然后把时间、精力优先用于“有价值且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上;暂时忽略“有价值但对你没用的知识和信息”;直接屏蔽“没有价值对你也没用的知识和信息”;储存“没有价值但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而什么是有价值且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呢?作者给出的例子是,比如思考工作、专业知识、参考资料、行业新闻、政策变化等。

它们的占比不会超过10%,含量少却意义重大,是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让精准决策毫不费力

这个环节作者的思路是:搜集,准备一切必备信息;归纳,整理逻辑与要点;导图,用思维导图展开“可视化决策”;提升,从完善思路,到精准决策;聚焦,专注并服务于当下。

比如,搜集信息就是用各种搜索方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准信息”。

不仅要搜索,还要集成、整理和分类——及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定义、抽离、辨别和筛选,最后才是归类、去粗、留精,加上可供检索的标签,以便自己随时取用。

归纳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脑海中散乱的知识和情报收集到一起,然后通过整理信息的内在逻辑,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方便检索的资料库。

而导图,则是借助笔记这个有形的事物和动作性记忆,把思维火花从大脑中一丝一缕抽离出来,转变成可视化和导图化的文字、图表,然后将问题条理化地展示出来,从而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制订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

反馈,用结果修正思考的偏差

这个环节的四部分包括:跟踪,永远不要偏离主要目标;整修,查补执行漏洞,让下一步的思考更完善;攀登,用不断的小胜,累积成最后的大胜;归零,紧抓本质,让思考“更少但更好”。

关于偏离目标,作者认为行动偏离目标十分常见,没必要耿耿于怀,但要形成“跟踪检查执行效果”的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定期和阶段性地进行总结,为此可以设立执行清单,记录和检查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另外作者认为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感觉不到小失误所蕴藏的巨大危害”,对于中间微小的偏离不以为意,当出现大的偏离时其势已成,你已无能为力。

而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有更为清晰可见的目标感?


第一,把宏伟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子目标。不要嫌它们过于琐碎,每一个子目标都要具体化和清晰化,并且能够用数据量化管理。


第二,行动路径一旦与目标出现偏离,便立刻纠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