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唯一全套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宣纸线装本正在限量众筹

 原典纪书局 2022-04-17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卷(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之作,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自汉代至唐代,《史记》传本多为写本,北宋时期,始有雕版刊行。古往今来,有无数学者文人对《史记》进行了注解点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集解》(裴骃注)、《索隐》(司马贞注)和《正义》(张守节注),俗称“三家注史记”。

三家注原本各自单行,北宋以前皆为《集解》单注本,南宋开始产生《集解索隐》二家注合刻与《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合刻本,南宋刻书家黄善夫刊刻的《史记》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它承前启后,是研究两家注本、三家注本系统的重要节点。

  ▲黄善夫家塾刊本《史记》,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本

黄善夫本《史记》作为南宋刻本,存有大量一字千金的异文,具有极高的校勘价值。同时,它还保存了大量的《史记》古注。

日本室町时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寿桂及其弟子们将能见到的《史记》古注,抄录在《史记》黄善夫刊本页的边栏外,或抄为另页,附于每篇之后,使得这些弥足珍贵的古注流传至今,加起来足有30万字。

▲《史记》古注

黄善夫本《史记》的版刻也极为精美。南宋时期,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几个大的刻书中心地区,其中尤以福建建阳地区民间刻书最为兴盛,存世数量也最多,后世称为“建本”。黄善夫即是建阳地区著名刻书者之一。


  黄善夫本《史记》版刻字体具有典型的南宋建刻风格,刻印精美,字大悦目。傅增湘先生曾评价道:“是书精雕初印,棱角峭厉,是建本之最精者。”其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黄善夫本《史记》在国内佚失已久,直至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著录之后,才引起学界的关注,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学界公认黄善夫本《史记》存世仅“一部半”,一部为130卷本,半部为72卷残本,原皆藏于日本,后72卷残本经多方辗转,其中69卷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3年作为中华再造善本由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

可惜的是,130卷全本一直深藏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不能为国人所知。

重现风华

广州原典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古籍整理与影印机构“湘君阁”,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宋本黄善夫家塾本《史记》为底本,首次推出黄善夫本《史记》130卷全本影印本,原大全彩,手工宣纸、仿真微喷、手工线装。此为全网唯一全本线装影印本,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弥补了国内失传的遗憾。

湘君阁”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回流的超高清原色原版数据为底本,精心修复,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

善本须配善技。为了让这套珍贵的宋刻全本《史记》走进普通的线装书爱好者的书房,广州湘君阁决定采取比珂罗版先进很多的电子分色、仿真彩印的最新艺术微喷技艺,重现宋刻善本的风华。

▲修复后的高清筒子页

内页用纸:采用徽州产原色桑皮宣纸,原色就是自然颜色,没有进行漂白(白中略显仿古黄)。宋元本多使用这种桑皮纸印刷。桑皮纸最大的特点是薄而坚韧,色泽光亮,丝质感强,手感极佳:超薄,仅30克左右,不是厚达80克的涂层宣纸,也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酸性较大不易保存的机制纸,质感更接近古书。装帧采用六孔包角线装,给您带来古香古色的传统韵味。

印制工艺:采用进口环保矿物质墨水,通过艺术微喷技术制成,色彩逼真饱满,与普通印刷厂的粉剂印制截然不同。即使经年累月,也不会掉色,依然能够维持原本的质感,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封面用料:高档白绢和高档古籍修复磁青厚宣。

函套用料:采用高档宋锦,由扬州函套高手亲自专人制作,贴合细密,为书增色。

成品展示

行款版式:半叶框 20.1×13.2 厘米,十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

成品规格超大开本筒子页高33cm *宽 43cm,分装为50册10函。

 
  
▲细节展示
▲细微之处,纤毫毕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