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临淄孔融墓,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有着怎样的两面人生?

 闲云行影 2022-04-17





临淄作为齐国故都、两汉齐王城,留下的古迹遗迹、名人墓冢是太多了,听说在临淄城区内临淄大道与齐都路西北角的小花园里,有一座三国时期的名人的墓,我们来探访一下。
在路口西北角在路边就能看到一个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淄墓群(孔融墓)。我是第一次听说孔融是葬在了这儿啊。

据资料记载,原来的墓是挺高大的,高约12米,南北长约13米,东西长约18米,不过现在墓处于了闹市区,已经变得很小了,我们现在看一下就是个小土堆了,已失其原貌。据碑文所载,现存墓高1.5米,南北20米,东西11米。我们就借此来了解一下孔融其人。
孔融 (153-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据说是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汉献帝时为北海国(今昌乐以东地区)相,后为青州(治所临淄)刺史,还先后任过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因为反对曹操专权,与曹操政见不合,触怒了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曹操杀害。

关于孔融其人,最为熟知的便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孔融共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幼有异才”,四岁知礼让,在兄弟们一起吃梨时,拣最小的吃,家人问其原因,他说:“我小儿,法则取小者。”孔融十五六岁已声名远播,他自幼习学儒家学说,才智过人。而且在文学方面贡献很大,是汉末文学家,有人将他与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并列齐名,曹丕也曾把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孔融作为孔子后人,又是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文学家,给人感觉应该是宽仁恭谦的形象,但他却生性耿直,性格放荡不羁,甚至言行与孔子所讲的伦理道德相违背,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且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开启吐槽模式。在孔融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曹操为吐槽对象。据说也是因为疯狂地怼曹操,说了不该说的话而遭杀身之祸的。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说白了就是曹操给孔融列了四大罪状:一欲谋不轨,二不遵朝仪,三妄议朝政,四孝行有亏。特别是第四条,在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汉代,不孝之罪是完全可以判处死刑的。这不仅让孔融自己被斩首弃市,还被遗灭三族。临刑前,曹操特意用孔融最擅长的方式,给这位政敌盖棺定论: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其实孔融获罪的真正原因是他与曹操政见不同,在政治上分歧过大,曹操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说错话只是借口而已。

至于孔融死后葬于何处,与众多古人一样,其墓在全国记载也有多处,其中在《扬州府志》中就记载扬州有“孔融墓”,但是志书的编者并不盲目认从。他们在“孔融墓”下面写道:“案《本传》,融为曹操令路粹枉状所奏被收许下,扬州有墓未知何据?”路粹是曹操手下的刀笔吏,以刀笔狠毒著称。他为曹操代拟声讨孔融的状子,以致孔融死于许都。按照当时的“古者卿大夫葬不于国都,必于采邑”的制度,孔融死后没有葬到老家曲阜,而是葬在曾任青州刺史的治所临淄。

虽然孔融狂傲、毒舌,打击政敌不遗余力,抨击现状敢怒敢言,但他并不是个坏人,他忠于汉室,拥护献帝;他荐贤举能,宣扬仁政;他的文章就像他的性格,锋芒毕露,褒贬鲜明。当时全天下的读书人,几乎都对孔融表示信服的。
这里是不是真正的孔融墓,咱不知道,咱们是借地言事,不辩真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