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散叶|笏:一枚礼器的前世今生;延伸阅读:笏在书本中的逸闻趣事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4-17

Image


笏的起源已不可考。《史记·夏本纪》引郑玄注云:“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于五官。”这里的“曶”通“笏”。史学家多认为笏至少在商朝就已出现。

至周朝时,关于笏的礼制已经逐渐成形。比如,周朝要求诸侯上朝需执牙笏,还规定了不同等级者需携带不同材质的笏,其中“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至少从周朝开始,笏便具有区分等级的功用。

两汉时期,造纸工艺不断改进,笏作为记事工具的功用受到了极大冲击。然而,从周朝到秦汉,近千年的历史已经让官员习惯了笏的存在,于是笏反而在记事工具革新的冲击中焕发新生,剥离了“书其上,备忽忘”的原始功用,转而成为单纯的“朝位班序”的象征。

自唐以降,官员朝服开始依品级区分不同颜色,大体为三品官以上服紫色,四品官、五品官服绯色,六品官、七品官服绿色,八品官、九品官服碧色。这一传统由两宋所承袭,而官员所持之笏也与朝服颜色相对应,服绯色公服者用象牙为笏,服绿色公服者用槐木为笏。唐宋两朝,官员出席重要场合均需携带笏,以便于礼官安排相应的位次及相互辨认。

Image

明代象牙笏板

明朝在承袭唐宋礼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持笏之礼进行了细节性的修改,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方有资格使用象牙笏,五品以下则统一用木笏。清代明后,没有保留官员持笏面君的礼制,笏作为朝堂礼仪用具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

笏在道教中走上法坛,成为道士仙家手中的常见法器。早期道教并没有持笏之礼,道教中的笏也的确源于庙堂。作为典型的多神教,道教在最初其实并不具备“阵容豪华”的神仙谱系。然而在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著名方士陶弘景编制了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真灵位业图》,将当时流传的五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等根据世俗“朝位班序”分成了尊卑不同的七阶。两宋以降,庙堂之路不乏“道君皇帝”,奉旨“编排三界圣位”的官员更大有人在,至南宋时期,金允中撰著《上清灵宝大法》四十五卷,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分为十一品,道教神仙谱系也最终形成。

Image

除了作为礼器,笏也演化成为道教常见的法器。有些道士会在笏上刻符箓咒语、北斗七星等符号作法,这些笏与桃木剑、如意、天蓬尺等法器一样,成为古人驱邪厌胜的利器。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