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的一首诗,清新淡雅,仿佛一幅醉美的水墨画

 古稀老人赵 2022-04-17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安定,各地州府又往往好客,这就为干谒、览胜的文士们创造了便捷条件,形成了漫游之风。

唐代文人喜欢隐逸、漫游的风尚,反映到诗坛上,就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孟浩然长期隐居,且遍游各地,又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文学造诣很高,就连李白、杜甫和王维都很敬仰他。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并无广阔深刻的内容,只是侧重于襄阳村居时的高雅行径和闲情逸致,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等等。

他学习了陶渊明的创作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其诗歌创作主要围绕襄阳江村为主,但经过艺术概括,却创造了幽雅、恬静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清淡的艺术风格,也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下面介绍孟浩然的一首诗,清新淡雅,仿佛一幅醉美的水墨画。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人40岁之前一直隐居山林,虽然有一次曾去京城谋求功业,但很快就失意而归,此后孟浩然反而坚定了隐居生活的决心,再也不幻想仕途了。

张五是诗人的朋友,彼此可以交心,也在危难时刻相互帮助过。可是对方为了生计,后来外出未归,诗人经常想起他。如今临近佳节,诗人就更加感到孤寂,于是便写诗怀念老友。

时值深秋,诗人登高望远,前四句描写秋日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作者缓缓地登上万山峰岭,四周空气清新、白云缭绕,仿佛处于仙境,诗人心中不禁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他又试着登上更高的山峰,然后遥望远方,忽然看见高飞的鸿雁逐渐远去,心中又涌起淡淡的忧伤。从“隐者自怡悦”,转变为“心随雁飞灭”,虽然是因为情景的转换,但更多的是因为诗人心中充满万千愁绪,所以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

诗人看见大雁远离,就会想到朋友至今未归,于是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地说,“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愁绪每每因为薄暮而引发,兴致往往由于清秋而招致。

诗人再俯瞰山下,“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他站在山顶,可以不时地看见回村的居民;他们有的悠悠地走过沙滩,有的依然坐在渡头憩歇、休息,显得那样从容自若。

作者又向远处放眼望去,“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天边的树看上去细如荠菜,黄昏中白色的沙洲清晰可见,却好像一湾朦胧的月亮。

这四句诗千古流传,更是脍炙人口。诗人想象丰富,用浪漫的诗句,展现出梦幻的景象,既显示出乡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了山林中的秀丽景象。

最后诗人又一次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他好像在隔空遥问朋友,又像是自言自语,何时能载酒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纵览孟浩然的这首五言古诗,描写清秋薄暮景色和相思之情,艺术上很有别致之处。诗人先登高怀远,看见飞雁而感孤寂、因薄暮而生愁情。然后转而描写乡村中的景象,“若荠、如月”,描写生动,刻画具体,令人如临其境。最后以设问结束,更引人入胜。

诗人善于捕捉生动的印象,把握轻微的情绪,并用水墨写意画法借景抒情。全诗用笔不嫌疏,水墨不嫌淡,可见非独王维一人可以做到诗中有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