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为三国时期曹植的著名文章,文笔洒逸,意境高洁。王献之闲暇时好写《洛神赋》,而且写过不只一本,原本墨迹写在晋麻笺纸上,但流传到唐宋时期就已经首尾残损缺失,如今墨本真迹已不复存在了。

《洛神赋》在宋元时期有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两种版本,这两个底本在宋代都曾刻石,但唐硬黄纸本的刻石未现于世。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先得晋麻笺本九行,后又续得四行,乃命巧匠摹刻十三行于佳石之上。因石色深暗青碧,材质细腻如玉,后人尊称为玉版,世称“玉版十三行”,又称“碧玉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有“碧玉版”和“白玉版”两种,“白玉版”为明、清两代宫廷命巧匠根据“碧玉版”将其内容摹刻于白玉之上,有明版和清乾隆版两种,为“碧玉版”的翻版。明“白玉版”笔划比“碧玉版”略枯瘦,明“白玉版”在清代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十三行》, 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残本,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 13 行,计 250 余字。
《十三行》笔画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宕,体势秀逸舒展,遒劲有力,神采飞扬。明人安世凤《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被誉为“小楷极则”。


《洛神赋十三行》它没有钟繇的古拙和质朴,同时它在笔法上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劲美健朗,使点画更力,用笔比王羲之更流美。丰富了原有的内厣之法,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点画径来直往,书写更加规范化,也就是说,在法度的意义上,楷书更加成熟了,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
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宽绰舒展、典雅大方,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改“平画宽结”为“斜画紧结”,其结体有寻丈之势,开阔而宏达,舒展而清健, 颇有震撼力。
《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形方面,大小不一,参差有别, 字距亦忽大忽小,然整行气势完整、环环紧扣。在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时大时小,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麦华三临《玉版十三行》
《十三行》为众多书家所喜欢,并把它作为学习小楷的范本,临习《十三行》时应注意几点。
1:关于毛笔的选择,宜选用硬毫小楷笔,一般以硬度在七紫三羊为佳。
2:关于纸墨方面,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使用淡墨, 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
3:临习者最好具有一定中楷的功力,否则结体难以安排,笔力也不易掌握。
4:把握好用笔、结体、章法特征,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
5: 因此帖仅二百五十余字,若要掌握好其神韵,临习此帖时宜兼收并蓄,追源窥流,要对王献之所师承的钟、王等法帖有所涉猎。




麦华三临《玉版十三行》
麦华三先生所临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之作,清健秀雅,神形兼备,可作为我们临帖的借鉴。
麦华三,广州番禺石碁镇官涌村人。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自幼学书,擅多种书法,以楷、行、隶见长,其书作法度谨严,清健秀雅,自具风姿。精于书论研究,编写有《古今书法汇通》,这本书流传到日本,为书道界所赏识。其所题写的“贵州茅台酒”五个大字更是鼎鼎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