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调查 | “陪诊”、“陪聊”等应运而生的为老服务新职业为何只叫好不叫座

 乐康居 2022-04-17

作者:综合天津北方网、浅谈我国空巢老人的陪护需求及陪护过程的安全保障》等文章,本文有删减改动,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王老师

全文约5000字,预计阅读需20分钟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老人陪护需求进一步增加。高成本、低效率的传统陪护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大众对于老人陪护的需求。

同时,相关数据表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洗澡不便,老年人在理发、看病买药、办理各种业务等“关键小事”方面都希望获得帮助,还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或独居、空巢老人希望有人能陪着聊聊天、散散步。

有需求就有市场,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和老人的需求,目前,各地有不少养老企业根据老人此类需求定制出各种适合老人的服务项目。陪护的服务包括陪诊、陪聊、陪行、礼陪。让老人在没有子女和家人陪护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到亲人般的体贴式照顾。但是,虽然服务贴近老人需求,“陪老人就诊”“陪老人聊天散步”等应运而生的新职业、新业务,但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案例一:陪老人看病,是公益,还是“商机”?

“为了陪护老人,他干起了滴滴司机”

“我和媳妇俩人,她还在工作,我辞了出来跑滴滴,就为了工作灵活点儿,能多点时间陪老人。”三个月前的一次打车经历,让魏卉(化名)重新认识了“司机”这个职业,也让她对老年护理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说话的司机,35岁上下,原先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但自从两边老人接二连三病倒,夫妻俩一边要顾及工作,一边要照护老人,而看病、生活支出越滚越大,两人一合计,最终决定一人辞职在家照顾老人,偶尔出去跑跑活儿。这情况跟魏卉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丈夫家在外地,公公婆婆在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看个病身边没人照应,确实不方便。

这次经历也让魏卉认识到,陪老人看病确实很有市场需求。但由于刚进入行业不久,魏卉现在的陪诊业务还不多,大约一两周一次。“说真的,我们不是单纯为了赚钱,如果做了这件事情真的能帮到老人,那做这件事是值得的。”

对于一直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王灿(化名)来说,陪诊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个人陪诊服务,驾轻就熟。

王灿的客户大多安排在她自己空闲的时间,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接单。由于在养老护理领域干了些年头,她的客户大多是熟人介绍。

“跟我们联系的大多是子女,但也有少部分是老人自己。”陪诊老人也大多比较富裕,子女不在身边的居多,甚至有些常年旅居海外。这些老人陪诊过程中还会自带保姆,陪诊费用也相对较高,不包括来回的车接车送费用,一次陪诊的费用大约在800到1500元之间。

“如果是子女联系的我们,一般是子女付费,如果是老人自己联系的,就是老人自己付陪诊费。唉,有些子女连自家老人生病、看病都不知情。”王灿唏嘘道。

案例二:陪诊不只是跑腿儿

今年是45岁的周女士做职业陪诊员的第二年。“我之前在私立幼儿园做过保育员,身边人都说我比较有亲和力,对待老人也有耐心。”周女士告诉小编,成为职业陪诊员前,她经常帮邻居和朋友家里的老人到医院看病、拿药、取报告。“慢慢地,我发现医院里不管是挂号缴费、取药还是拿报告,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对年轻人来说肯定更便利,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却增加了难度。再加上有的医院搬出了市区,院区也越来越大,年轻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父母看病,这样一来,老年人不仅出门难,到了医院就跟进了'迷宫’一样,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让人看了心疼。”

  于是,周女士便做起陪诊员的工作。她在网络平台发布可以陪老人就诊的广告,又通过口口相传逐渐积累了一些客户,需求者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就诊时间。对于第一次合作的客户,她要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服药情况,以便在就诊时和医生沟通。“我可以帮忙预约挂号,也可以上门接老人。到医院后,我会帮着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陪同检查、交钱取药拿报告,预约下一次就诊时间或帮忙办理住院……”这个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周女士还会在陪诊时与老人们聊天拉家常,“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真心地陪伴他们,这对老人很重要,他们有时会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跟我说心里话。”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陪诊员的工作存在质疑。周女士说,很多第一次接触陪诊的人认为陪诊不靠谱,要么是号贩子,要么是骗子。“一位河北省的客户在网上看到了我的信息,加了微信后第一句便问我是不是黄牛,能不能挂到某某专家的号。”周女士无奈地说,“我当时跟对方聊了一个多小时,才打消了他的疑虑。”后来,这位客户带老人来津看病,周女士全程陪伴,给他们帮了很大的忙,老人的检查报告也是她帮忙取出来邮寄过去的。

案例三:陪聊叫好不叫座

很多空巢、独居、行动不便、高龄老人内心非常渴望与别人交流。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人发布信息称可以陪老人聊天、遛弯儿,还有人称可以陪老人下棋、读书看报、逛公园等,能给老人更多彩的陪伴。

许多咨询时,对方表示偶尔会有人来咨询,基本上都是老人的子女,但付诸实际、真正接受这项服务、花钱找陪聊、陪遛弯儿的并不多。“一方面,与陌生人聊天老人不容易敞开心扉,也不愿意花这个钱;另一方面,老人和家属担心遭遇诈骗。”把陪聊当兼职的李先生说,为什么老人更容易相信电信诈骗,主要是一些老人内心孤寂,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骗子们就是抓住这个特点,用甜言蜜语让老人获得心灵温暖,对他们产生信任,所以陪聊需求大,但风险高,接受的人少,“我也是有一单算一单,陪老爷子老太太聊聊天、解解闷儿,自己也挺有满足感,没指着这个赚大钱。”

住在河东区万新村的王大爷今年80岁,独居,老伴儿已经去世,子女都没有退休,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特意请了钟点工照顾老人。“我父亲腿脚不好,下楼不方便,整天一个人在家,特别渴望和人交流,所以每次钟点工来都会说个不停。”王大爷的儿子告诉小编,他们知道老人需要陪伴,但平时比较忙,只能在周末去看望老人。

现在有专人提供陪老人聊天、遛弯儿的服务,是否考虑让老人体验一下。王大爷的儿子迟疑了一阵表示,这样的服务确实挺好,但不敢冒险把陌生人请到家里,也不敢让陌生人把老人带出去,“我还是希望社区、物业、志愿者或是有资质的专业养老机构有这样的服务,能够保证安全和专业。

案例四: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年轻人很“上心”

“都说看病难,其实吧,老年人看病,更难!”谈起老人看病问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教授有不少感慨。

不久前,他想通过网上预约挂号,却总被系统“驳回”,心力交瘁。

“网上预约挂某医院下个月2号的号,它说你要申请解除绑定?按它要求一步步做了,说等三天审核?三天后,肯定原本希望要的那个号就没了!立即改电话114预约,接线小伙子说没号。要就是再下个月的,我说刚从网上看了,还有20个号嘛。他说没给114号源,爱莫能助……”

老人看病,张侃教授坦言有“四难”:一是挂号电子系统的设计对老年人不太友好;二是老年人到了医院不知挂哪科,常常在各个科室间来轮转,做了不少重复检查,缺少全科指导;三是老人住院陪护难,老人看病难没人陪护;四是医保报销之外的药物和治疗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依旧是负担。

接触了这么些年老人,王灿有个感受,老人想找到称心如意的陪诊或护工,非常难。“有的是没钱找,有的是有钱但没途径,有些则是既没钱也没途径,有些则是老人太挑剔,留不下保姆。”她还曾遇到过一个老人一个月之内换了9个保姆。

现在,这个难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到。张侃教授认为,“对于有经济条件的老人来说,陪诊服务是很好的支持,也给了一些人就业的机会,是个好事,但教育政策制定者也要考虑到目前教育所设定的人才培养需求、目标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脱节。”

“不过,就像最近曝出来的清华硕士进入月嫂行业的新闻一样,这说明社会确实有需求,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张侃教授表示,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对医院护理的需求不同,相应配套的服务有层级也是正常的,即根据服务质量,分出高、中、低档,以匹配不同的服务需求,报酬获得则应当细化。

入行门槛低无统一标准

目前,陪诊员的入职门槛很低,没有硬性评判标准,也不像养老机构的护理员一样有相关资格证书,更谈不上行业标准,据陪诊员讲,“我最担心安全问题,在陪诊过程中万一老人出现意外怎么办?所以每次都绷着一股劲,直到把老人送回家,才能松口气。”

而且除了个人接单,一些企业也在做陪诊业务,大家意识到,有很多老年人需要这项服务。“虽然陪诊作为一个职业来说并不规范,价格也有低有高,存在各种问题和质疑,但我们还是希望社会不要忽视这个职业背后大量且真实的需求。希望有关部门从制度、行业标准方面,对这个新兴职业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责任和义务。”

专家观点一:个人陪诊服务存在法律隐患,需合理引导

尽管个人陪诊服务的兴起对老年人是件好事,但从法律的角度,鑫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展曙光还是看到了一些隐患。

展曙光律师表示,陪诊相当于陪同患者去医院就诊,从表面上看,是一方向给另一方提供了服务,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上,被陪诊者由于本身患者的身份,相对正常人生命安全隐患更高,因此双方最好能明确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

至于未来这种新兴陪诊业务员是否存在资质认定问题,展曙光律师认为,并非一定要交由某一方来认定审核,进行行政监管。“目前看必要性不大,但可由行业协会或者专业组织出具一些规范标准进行合理的指引和建议,引导新兴陪诊服务的良性发展。”展曙光律师说。

张侃教授认为,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不能仅依靠市场自发的陪诊导诊服务,也应从政策层面、系统设计、医院管理、医保体系优化等方面不断改进老年人的就医体验。“电子挂号平台的设计可不可以对老人友好一些?挂号界面能不能少一些商业元素的浸染?医院能否在老人挂号时为老年人提供全科指导?”

专家观点二:助老服务产业化平台化网格化

“不管是助浴,还是其他助老服务项目,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很大帮助。做好这些服务,我有几点建议,即产业化、平台化、网格化。”天津市社会学会会长张宝义说,第一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对养老服务业有一套产业化政策,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继而就能谈到标准问题。产业化的发展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附带风险方面的保护,给予这样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还要配备相应的法律服务。

洗澡、就医这些服务,看着小,但需求面大,将来服务的人员也会很多。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社区等相连通。有独居老人的家庭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购买服务,让老人享受综合性养老服务。

“网格化是指有社会组织纳入到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中,通过与老人签订服务合同,确定服务关系,帮助老人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张宝义表示。

专家观点三:亟待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做指引

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南南介绍,为老人助浴等服务属于小众服务,目前还未出台特定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规范。如果出现法律问题,需要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解决。未来随着这类服务越来越普遍,相信相关的法律规定也会进一步出台。

她建议,在正式提供服务之前,先上门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根据特定的实际情况来确认能否提供服务。签订服务合同,双方对老人的身体状态进行记载确认,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购买相关保险,若发生法律纠纷导致赔偿时,也使得自身有所保障。

专家观点四:做好做细可借鉴“他山之石”

养老小服务微职业如何能做好做细,其他城市的一些举措可供我们参考。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民政部门陆续发布并实施了地方标准《北京居家养老服务系列规范》,对助浴、助医、助洁、助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都提出了具体标准。比如在助浴服务规范中,要求要先对老人进行健康评估,签订服务合同并告知老年人及其监护人洗浴或擦浴时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操作环境、操作安全以及洗头、洗脸、洗躯干等操作方法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从业者提供了服务规范。

2021年,重庆发布该市首个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老年人流动助浴服务规范》,规定了老年人流动助浴服务的服务保障、服务要求、服务提供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内容,为解决老年人洗浴难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