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养老模式将改变,鼓励“互助式”养老!

 乐康居 2022-04-17

来源:小莫百科汇

农村老人养老现在已经遇到了困境,这是在解放农村劳动力外加改革开放,大量农民工进城所导致的。
“养儿防老”、儿孙绕膝等传统养老模式悄然发生改变,让现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从而“老无所依”。
我们知道养老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也就是老年之后子孙的陪伴,然而现如今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难以满足。

图片

首先,在物质上谁都指望不了
在农田里、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农民基本上没有多少积蓄。我们知道上一辈农村子女众多,一家三四个、五六个的到处都是。
为了养活这么多的子女,花费是巨大的,一年到头的“工分”都换不了温饱,老了老了还要为子女进行买房搭上“棺材本”,最后养老钱是一分没有,甚至还有欠账。
而自己的子女同样有自己的子女,在物价不断上涨,医疗、教育、房子等三座大山的压力之下,不说难以有足够的金钱支撑老人的养老,就是时常的陪伴都做不到,一年到头不回家看望父母一次的人有不少。
眼看着政策越来越好,农民有养老金了,然而这金额确实让人无语,一月就100多块钱,也仅仅够油钱、盐钱,吃饱是很难的。
其次,精神上难有陪伴
老人都是孤独的,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在城镇化下,大量的农民进城,进城的都是青壮年,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农村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26%,有个别地区超过50%,也有不少村落80%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中,能够走动的也许会在马路上蹒跚前行,难以走动的就只能躺在家里,子女顶多每天送些饭,常年见不到生人。

图片

这些老人每天挂在嘴边的都是与死亡相关的,看不到一丝的希望,总是一句“还不如死了!”所以,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在逐渐上升,这种情况在生有病痛老人的身上很常见,不想拖累孩子,不想在晚年没有尊严。
国家在农村养老的问题上也在逐渐关注,并会持续加以投入,也在着手准备解决之法,让农村的老人也能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针对农村老人老无所依的问题提出具体意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同时,探索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
也就是把原先各家顾各家老人的局面打破,形成以邻里互助为主,建设农村幸福院等方式的“互助养老”模式。
例如集中农村妇女、相对年轻、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对年纪较大的老人进行帮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
农村老年人收入的增加无疑会保障养老水平,所以对农村老年人资产收益扶持,比如土地养老、房屋养老,通过转租、合股等方式来运作承包地、农房等。

图片

当然,这一切都不如增加农民养老金来得实在,城乡养老金、职工养老金和城乡养老金差异巨大,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多位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增加农民养老金,对养老金进行全面统筹,对农村养老金进行倾斜,切实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让农民也能过上一个体面的晚年。让他们也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享有尊严!

 喜欢的,请点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