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胡同

 古磨盘州人 2022-04-18

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历经的胡同不知道有多少条。可我们大多数新北京人对胡同感受都不是很深刻。毕竟到北京后,生活在胡同里的还是少数人。

对胡同产生兴趣,还真的是今年的事,因为写作需要,感觉应该深入到胡同里,没有胡同的北京城,总让人感觉有些缺憾。

于是,我先后去了八大胡同、前门大街附属的几条胡同、西裱褙胡同、府学胡同等。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北京著名的胡同——南锣鼓巷我都没有去过。

没过去南锣鼓巷于我其实也极正常,因为,在我的概念里,它是以旅游景点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过去消费。有点像当年的后海酒吧或三里屯,虽然热闹,但是与我没有关联。

上周去府学胡同的时候,由于时间和精力,我是穿行南锣鼓巷的,当时从文丞相祠出来,我原本还想去国子监看看,问了一个熟悉路的小伙子,他说,国子监离府学胡同远着呢。我一脸纳闷他的答案,因为,在我的地图里,感觉他们就差了一条街的事。

疑惑了一周,准备今天一早就去探下路。在决定走之前,有人给我推荐了五道营胡同,据说东城区想把它打造成第二个南锣鼓巷。

那个胡同地理位置也确实不错,地铁雍和宫一出来过马路就是,东西走向的一条胡同,好像有点弯月形,因此从二环进去,最后出来的还是二环。

也许胡同现在已经有了一点名气了,尽管看着还比较破旧,但是不影响店家在破房子里开业。个别咖啡或者点心店里,生意似乎还是不错。因为疫情的关系,店里的客人的不是很满,这样的小店,只要有几个很拽的看似金领的女人,或者几个扮着很酷的老外坐在里面,就让人感觉有了格调和情调。

没办法,在城市里就是这样,总有那么一群人觉得喝咖啡就是比喝茶高级,吃点心比吃饺子包子时髦。原本嫁人不愁的小姑娘,非要在大街上挽着个老外,当然,现在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以这些标准来界定胡同是否可以升级为热门景点,似乎还是轻率了一些。

走了一个来回,感觉跟我的需求差距比较远。我还是喜欢,胡同里不管散发出沉积的历史文化,或者是现代的人文信息,这里都没有。胡同应该借雍和宫的底蕴及国子监的势,可惜,这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我立即转入成贤街,这里有孔庙和国子监。孔庙和国子监里面还是比较熟悉的,可这条街是什么样子,我还真的没有注意过,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胡同两头还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提示碑。在成贤街的西口,还有一座火神庙。这座火神庙也就保存了一座山门,即便山门里面也变成了住户。不知道这座火神庙与万宁桥边上新建的火神庙是否有关系?留个念想等着知道的朋友回复。

在安定门内大街,我看到了久违的门框卤煮。老北京说,门框卤煮最正宗。其实吧,这玩意当年都是穷人为了解馋才开发出来的,哪有什么正宗或不正宗一说,可北京爷,在吃的方面,总能说出一套一套的,我们这些后来的只有在比较中感受饮食文化,并习惯和接受文化。

有了一碗卤煮打底子,逛起来就劲头十足。我开始方家胡同由西往东。

这条胡同第一次进入我的概念里,我不知道它有什么,这也是扫胡同有意思的地方。看似平淡无奇的巷子,谁也不知道有什么惊喜等着我。我走得不算快,每个院门都要端详一番,以防错过一个风景。

我看到了一座白衣庵,与先前的火神庙一样,也仅保留了山门建筑,山门实际也变成了住户。这么一座庵的存在,瞬间就增添了这条胡同的烟火气。我这么说感觉是反的,住户对于寺庙是烟火气的所在,可在一百多年前,一条胡同里假如有一座寺庙,说明这条胡同的人气是比较旺盛的。

又往东走了一段,看到了一个稍微开阔的高门大户,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大宅子。走到近前一看,果不其然。现在被劈为方家胡同小学了,当年是循郡王府。我想透过门缝看点信息,是否能看到银安殿,或者看到类似的物件,可惜,什么都没看到。由衷羡慕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难怪他们出来后便高人一等,因为,他们从小的见识跟我们就差了若干等级。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曾经有几个专家在溥仪面前说着宝贝的鉴定方法,他们唾沫横飞、天昏地翻地说了一番,结论是,这是真宝贝。没想到,一旁的溥仪冷冷地说了一句,那玩意是假的。我不知道怎么鉴定,可我知道,小时候,一直在玩那些真东西。

当我垫着脚、眯着眼往门缝里瞄,最终一无所获的时候,人家打小就天天泡在这些大殿里,这就是差距吧。

闻名不如见面

这么破的房子,想撑起南锣鼓巷的格局,太难了。

成贤街一看就不一样的氛围。

下马碑

火神庙的外面山门,应该是后来复原的 。

没有累与饿是卤煮解决不了的。

说这个最正宗,我倒是觉得他们看起来更专业。

白衣庵

(明天更精彩......)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