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春赋》之谋篇解析

 清欢几许 2022-04-18

图片

江南春赋

王棨(qǐ,唐)

丽日迟迟,江南春兮春已归。分中元之节候,为下国之芳菲。烟幂历以堪悲,六朝故地;景葱茏而正媚,二月晴晖。

谁谓建业气偏,句吴地僻。年来而和煦先遍,寒少而萌芽易坼。诚知青律,吹南北以无殊;争奈洪流,亘东西而是隔。

当使兰泽先暖,苹洲早晴。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有地皆秀,无枝不荣。远客堪迷,朱雀之航头柳色;离人莫听,乌衣之巷里莺声。

于时衡岳雁过,吴宫燕至。高低兮梅岭残白,逦迤兮枫林列翠。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无限飘红,竞落金莲之地。

别有鸥屿残照,渔家晚烟。潮浪渡口,芦笋沙边。野葳蕤而绣合,山明媚以屏连。蝶影争飞,昔曰吴娃之径;扬花乱扑,当年桃叶之船。

物盛一隅,芳连千里。斗暄妍于两岸,恨风霜于积水。幂幂而云低茂苑,谢客吟多;萋萋而草夹秦淮,王孙思起。

或有惜佳节,纵良游。兰桡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谁见其晓色东皋,处处农人之苦;夕阳南陌,家家蚕妇之愁。

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齐东昏醉之而失位,陈后主迷之而丧国。今日并为天下春,无江南兮江北。

图片

王棨 [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辅之,福清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咸通三年,(公元八六二年)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乱后,不知所终。棨著有麟角集一卷。凡律赋四十五篇。
 
此文为骈赋,而非律赋,但是论其技法,与律赋无二,所差者就是以“XXXXXXXX”为韵了。假如我要添上以“隔水连楼 归晴极翠”为韵,那么此文就可称之为律赋了。所以说律赋创作并不难,所难的是当场限韵作赋。但如果说律赋与骈赋的区别就在于限韵,也不尽然,我发现律赋的篇幅都比较短,而骈赋则有长的,如王绩的《游北山赋》。这篇骈赋文字充满诗词意境,没有过多的晦涩用语和用典,可以说简明易懂,很适合初学者学习。
 
我们先从《江南春赋》的开篇说起,作者在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与地点,非常简明,没有多余的一句赘余。

丽日迟迟,江南春兮春已归”明媚的太阳虽然来的比较晚,但江南的春天终于归来了。首先点明这里所写的春天是江南的春天。“分中元之节候,为下国之芳菲”这里所说的“中元”,并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中元节”七月十五,在时间上是肯定不符的。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崇尚道教的朝代,唐朝的皇帝以老子为始祖,那么这里的中元可能是按照道历历法划分的季节,如《太乙数统宗》记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

每年冬至为一年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夜半子时为一日之始,甲子日为干支记日之始。从这里我们知道,道历是将冬至称为上元的,那么联系到作者下一句明确的时间是二月,那么我推测作者笔下的中元应是“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是春分之季节,人间无处不芳菲。
 
当然还有一种断句也可以解释通,那就是:分中|元之节候,为下|国之芳菲。这样也可以联系到春分时节。烟幂历以堪悲,六朝故地;景葱茏而正媚,二月晴晖”雨烟弥漫因何而悲,此处正是六朝帝都故土;景气葱茏因何妩媚,此时正是二月的晴空时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交代地点与时间是循序推进的,逐步明朗的:江南——六朝故地,中元——二月。

图片

 
而到了下边第二段更是明确点出自己所写的春色在“建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南京。这一段作者主要描述的是金陵春早的起因。

谁谓建业气偏,句吴地僻”谁说金陵节气不正,吴地境界偏僻。“年来而和煦先遍,寒少而萌芽易坼”今年却是和煦的春风先吹遍江南,因为寒流少而使萌芽勃发破土而出。

诚知青律,吹南北以无殊;争奈洪流,亘东西而是隔青律:意指春天,但联系到下一句的“吹”,此处应指春风。洪流,乃指长江。这一句的意是:虽然我们知道春风吹临南北,都是一样的;但无奈被横贯东西的长江阻隔,江南的春色要早于江北。我们现在是以秦岭来划分南北标志,但古人并不了解这些,他们认为是长江的阻隔,而使江南江北的春天不能同步。

接下来第三段作者就着重描写金陵的早春景物,其落笔先从城内的繁华之春写起。这一段里所说的“钟阜”“台城”“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内著名的胜迹和古迹。我们可以从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得到佐证:“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使兰泽先暖,苹洲早晴。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兰泽、苹洲,这里指的是金陵的水与岸。于是金陵的春水先暖了,洲岸也是一片晴和。薄薄的轻雾笼罩在钟山,柔和的微风吹拂着台城。钟阜:即指钟山。台城:也称苑城,即建康宫,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
 
有地皆秀,无枝不荣。远客堪迷,朱雀之航头柳色;离人莫听,乌衣之巷里莺声”所有的地方都尽显秀色,所有的花枝都尽见艳荣。远来的客人无不着迷,那朱雀桥头的青青柳色;离去的人千万不要听,那乌衣巷里的娇娇莺声。为什么说离人莫听呢?因为你一听这莺声,就舍不得离开了。所以这里所说的柳色、莺声,都有双关之意,在此暗喻其花花世界。

图片

 
第四段依旧是延续第三段的内容,只不过在感官上趋向于远景,即城头眺望之景。

于时衡岳雁过,吴宫燕至。高低兮梅岭残白,逦迤兮枫林列翠”此时衡岳之雁北飞,吴宫旧燕重回。起伏的梅岭仍然有洁白的残雪,连绵的枫林则已翠色横陈。如梅岭、枫林,自然不会在城里,唯有站在高处望向城外能看到。

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无限飘红,竞落金莲之地那么多的嫩绿枝芽,仍开在玉树葱葱的庭院;无数的缤纷红英,飘落在金莲步步之地。这里含有两个典故,一个是《玉树后庭花》,一个是“步步金莲”,而在这后面也提及了与此有关的人物陈后主、东昏侯。作者在此也是在渲染江南春色的奢华。
 
第五段转而为郊外之春色,由繁华过渡到野逸之景别有鸥屿残照,渔家晚烟。潮浪渡口,芦笋沙边”另外还有夕阳斜照的岛屿,炊烟袅袅的渔家。潮浪翻腾的渡口,芦笋丛生的沙滩。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以此来概括郊外的景物。“野葳蕤而绣合,山明媚以屏连”野地花木茂盛斑斓如云锦刺绣堆积,山色明媚如丹青屏风相连。

蝶影争飞,昔曰吴娃之径;扬花乱扑,当年桃叶之船”蝴蝶翩飞于曾是佳人走过的小路,杨花缤纷于当年桃叶渡口的小船。这里所写的“桃叶”,乃是一个叫桃叶渡的景点。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作者在这里虽然写的是春天美景,但用了“昔日”“当年”字眼,实际上也隐含了一种繁华不再的无奈之情。

图片 

第六段作者由景物过渡到人物,而这一段恰是铺垫景与人之间的桥段,唯有作此铺垫,才能过渡自然,而不显得突兀、生硬。而我们今天往往忽略了这种铺垫,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的时候,二者间衔接不上。

物盛一隅,芳连千里。斗暄妍于两岸,恨风霜于积水”(金陵)风物盛极一方,熏风绵延千里。既有明媚的景物争竞于两岸,又恨积水还散发着寒冷的风霜。说明这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

幂幂而云低茂苑,谢客吟多;萋萋而草夹秦淮,王孙思起”迷濛的云气低笼茂苑,谢灵运曾吟唱多次;萋萋的草色夹铺秦淮河两岸,令贵族子弟思游而动。谢客,就是南朝诗人谢灵运,意指诗人,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为诗人。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王孙思起”与下一段开篇的过渡,唯其思起,方有良游。这就是上下之间的衔接,才能做到贯通一气。
 

图片


第七段作者已不再单纯的描写春色,而是由春天景象过渡到社会现象,形成了富与穷强烈反差的对比,而这也正是本文具有的现实主义之处,而非是赏玩风月之作。

或有惜佳节,纵良游”于是就珍惜好时光,纵情去冶游。“兰桡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只见兰木船桨与丝锦船缆布满水面,翩翩舞袖与婉转歌喉充满楼中。此处所言,显然是富贵人家的游春之态。但接着作者却笔意忽转,将视觉触到了社会的底层。

谁见其晓色东皋,处处农人之苦;夕阳南陌,家家蚕妇之愁”然而又有谁看见,清晨的东岸,处处都有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艰苦;黄昏的南陌,家家都有蚕妇的怨愁。如此而点明江南的春天仅是富人玩乐的春天,与穷人是无关的。

第八段结尾,作者以君王贪恋春色而亡国为例,而发出了警醒。这时作者笔下的春色, 已不再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君王为之迷恋的淫奢生活。
 
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齐东昏醉之而失位,陈后主迷之而丧国可悲啊,这世上的美色及享乐是无穷的,但是我们欢娱的欲望则是应有极限。否则就如东昏侯沉醉其中,而失去帝位;如陈后主迷惑其中,而丧失国家。东昏侯、陈后主都是南朝时期两个因为贪恋美色而失去帝位的两个君主。前边我们提到的“玉树之庭”、“金莲之地”,也就是这两位君主所宠幸的美人张丽华、潘丽华。作者在此文中特意两处用典都与这两位昏君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本意绝非是以描写春色为主,而是借春色警醒帝王勿耽于美色,以免复蹈旧辙。
 
所以这一句今日并为天下春,无江南兮江北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了。我曾看过专家的的解释,说这是作者赞美当时社会一片春意,欣欣向荣。但实际社会现状是如此吗?我们从作者的简介上可以看出,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唐朝末年,而且正是黄巢起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又何谈天下承平,一片春意?而且作者如果在赞美盛世气象,就不会在前边写下“农人之苦”“蚕妇之愁”了,这显然是和太平王朝不和谐的。

因此作者这里所说的天下皆春,无有江南江北之分,又是何意呢?我们首先来看作者笔下的江南春是怎样描写的,一方面是景色旖旎、贵族游玩的佳节,一方面是底层百姓的苦与愁。而现在江南春与江北春皆为一样,乃指天下的春天都是如此,是富贵者的天堂,穷苦者的地狱。如果君王尚沉湎于酒色而看不见这些,那么就会步东昏侯、陈后主的后尘。我认为这才是作者的本意,如果单以一篇游玩之作给其定义,显然降低了这篇赋作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我们自己在解析古人文章的时候,没必要过于迷信现有的说法,如果能从中发掘出新意,那么才是研究上的突破。只要你有理有据,那么你的观点同样会作为一种说法流传下来,即使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一层,我们的后人也一样会看到这一层。比如前一阵子群里讲的《唐风·无衣》,如果按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史记》: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嫠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这种说法肯定是牵强的,因为全诗的风格是典型的民歌,而非士大夫的口吻。反倒是有人认为这是怀念亡妻之作,我认为倒还靠谱,最起码是可以解释通的。

那么除了上述的解释,还有没有其它解释呢?我认为至少还有两种解释是可以解释通的。一种是穷人对贵族的不满,可以用这首诗倾诉,我的衣服虽多,不如你的一件值钱。另一种是借了朋友的衣服不想还,也可以用这首诗去调侃,我虽然有六七件衣服,也没有你这一件漂亮、暖和。既然我们无法去和原作者取证,那么我认为我的解释同样是合情合理的,它同样可以作为一种观点存在。我们只有打破前人的僵化模式,才能创造出新的思维,只有这样你的创作灵感才会源源无穷,否则就会被墨守成规给困死。
 
我们今天通过对《江南春赋》的解析,不难看出此赋的两大特色。第一是此赋的描写采用了过渡式对比的创作手法,如第一段到第二段,是明确地点江南——金陵的过渡;第三段、第四段到第五段,是城区——郊野的过渡;第五段到第六段,是景物——人物的过渡;第六段到第七段,是富贵——贫穷的过渡。第二就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以对景物的细腻描写,逐步带出同在一个春天里,贫富间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在学习此赋的过程中,一是要理解作者的立意,二是要领略文章的特色,这样才能在今后对我们写赋有所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