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静雅 | 三上烟厂荔枝湾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4-18




三上烟厂荔枝湾




文/薛静雅

常常庆幸自己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宁海。山不太高,满目葱茏,路不太陡,任你驰骋;海只是浅湾,碧水绿岛,波总是宁静,畅意行舟。特别是疫情这三年,闲时可以远避人群亲近山水。或听泉于竹林之中,或观瀑于巨石之上,或攀岩于苍松之下。翻越王爱,俯瞰白溪水云间;盘旋西溪,驻足盈坑红岩村;绕行凫溪,流连深甽乌糯坑。
 
最近,我又喜欢上了铜岭岗烟厂荔枝湾,并且两周内三上荔枝湾。这三天都是天气晴明的好日子。从铜岭脚西林水库坝下出发,不要过隧道,走旁侧老路。驱车于平滑整洁的盘山柏油路,沿途是曲折流动的山野春光图。打开车窗,任由浩荡的春风灌入车内,一个字:“爽!”掠过双宫村,穿过道士桥,在铜岭头村口左拐,驶入一条上坡水泥小路,不一会儿就到了烟厂荔枝湾村。

朋友娟子的娘家在此村。过去我只耳闻铜岭山岗上有这个村庄,却不曾去过。3月27日,周日,娟子邀请我去他们家竹园掏笋。第一次来到荔枝湾,就被这个小小的村子吸引住了。铜岭岗位于宁海县东北边境,荔枝湾村则位于铜岭岗一处高地之上。村四周茂林修竹。村前是一个山湾,百顷山坡地,向南缓慢下沉,一层一层,直抵岗下的杜岙村。村东侧有一段长长的下坡路,尽头处是一个小型水库,树木掩映,碧水荡漾。远处的水坝左侧,有一座黄墙黛瓦、飞檐垂脊的精致小庙。村西也是山坡地。站在村庄的最高处,远眺四方天际,目及盖苍山、帽峰山、宁海湾、三门湾。铜岭岗托举着荔枝湾村,将她孤悬于东海之陬,帮她挣脱了红尘的牵绊,替她屏蔽了人世的喧嚣。站在岗顶,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仰观天穹,远望山海,俯瞰群壑,我不禁感叹:自然造化才是人间至宝,声名财利皆似过眼云烟。
说是掏笋来的,可此时的我已无心于竹林黄泥笋,而是带着相见恨晚的心情奔走在田垄上,穿行在树林间。遇见一位掏笋归来的老农,我问了他一些村庄情况。他说,过去村庄有二十几户人家,现在只剩六七户,以种茶为主业。此地大有王维笔下“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的意境啊!
 
岗上是成片成片的茶叶地,茶树的每一个枝头都已抽出嫩芽。一小批人正在采茶。其余的土地上种着各种果树与农作物,荒废之地少有。我发现,这个村庄的田地特别整洁,边坎都是用铜板石堆砌,少见丛生的杂草,没有成堆的乱石。田间小路也用铜板石铺砌,尽管前一天下过雨,但路面异常干爽。放眼望去,给你的感觉就是这里的百姓非常勤劳。
 
在我一番游赏之后,娟子带我来到她父母家。家人们正忙于制茶,院子里弥漫着茶香。与他们打过招呼,然后换上雨鞋,娟子与她小儿子两人荷锄携筐走出家门,引领我深入一片竹林,开始掏笋。手无缚鸡之力的我,握起铁锄,奋力掏地,结果只掏了一株笋就眼冒金星了,只得作罢,羞愧难当,自叹百无一用是书生。最后是娟子母子为我挖了一大袋黄泥头拱带回家。回家路上,娟子说,想不到你会这么喜欢我们村,等到清明节再去!我应声受邀。当晚查阅《宁海地名志》,了解荔枝湾的村史,得知古名叫篱刺湾。胡诌几句,配上视频,发在抖音上。继而赋白话诗一首:

寻春荔枝湾,铜岭燕窠山。
丁姓廿余户,山居几百年。
民勤嘉物阜,空谷绿茶鲜。
武陵今何在?陶令亦流连。
4月5日上午,碧空万里,春风和煦,我再次驱车上铜岭岗,奔赴荔枝湾,这次带上了老胡。老胡是瓦窑头人,虽然瓦窑头离铜岭岗很近,但他也从未到过荔枝湾。听我介绍该村地理环境不错,就欣然前往。9点左右,我们来到娟子娘家的大院。院子里人头攒动。娟子有六兄妹,这天几乎每一个兄妹都带了自己的好友相聚荔枝湾。娟子的大哥也是我们多年的朋友,他带来的朋友我们也相识。娟子邀请的另一批朋友中竟然有我的好同事晶晶,同她一起来的还有她的两位表兄妹,各自又带着孩子。不久,我萍妹妹一家也到了,萍是娟子最要好的高中同学。这是一次盛大的乡村聚会,正是荔枝湾的好风土将众位亲友吸引了过来。


 
朋友们三五成群四散在田野上。大人们有掏笋的,摘茶的,拔野蒜的;孩子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池塘捉蝌蚪,路旁采野花,地头捏泥巴。临近午时,阳光有点猛,我与几位朋友搬出凳子,坐在田间高大的香樟树下,天南地北地朗声聊天。树影斑驳,轻风送爽,四野空旷,空气清新。此时此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午餐摆了两大桌,还是坐不下,一部分人只得站着“撩高注”(站在桌边吃饭的方言说法)。娟子老母亲与娟子姊妹们忙里忙外,一刻不停,而我们坐享其成。最鲜美的菜当属黄泥头拱。笋从出土到下锅也就十来分钟时间,这在城里是很难做到的。三株雪白滚壮的大笋,洗净切块,几勺水,一把盐,土灶大镬,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煮熟后,加少许酱油翻炒一下,然后先盛一大碗上桌,其余的继续小火炖着,吃完接着盛。笋一开吃,鸡鸭鱼肉虾蟹蚶螺统统被晾在了一边。夹一块一咬,脆嫩脆嫩的,咀嚼时满嘴鲜汁,咸滋滋,甜咪咪。怕笋伤胃,我克制自己尽量少吃,但是吃了一块又一块,真的是欲罢不能啊!娟子的大哥说,新出土的黄泥头拱就得这么烧,千万不要放油,更不能放香料。我记得清代大美食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里写过笋,赞美笋是“蔬食中第一品也”,具体吃法没有印象了,赶紧拿出手机搜索。《闲情偶记·饮馔部》开篇就写笋,中有一句“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可见李渔的这一烧笋法正与大哥的一致,妙不可言啊!


我吃罢午饭,走进娟子二哥的制茶作坊,想借此机会目睹一下制茶工序。两台机器正在烘炒新茶,一位师傅守在边上时刻关注着。竹架子上一层一层摆放着新采的茶叶,两张方桌子上各放着一只米簸(方言音同“背”),米簸里摊着炒好的茶叶。作坊里氤氲着炒制绿茶散发出来的暖香,我使着劲饱吸着,顿觉满心欢愉。师傅很忙,我不敢打扰,安静地参观了一下就走出了作坊。餐桌已经整理干净,朋友们继续围坐着,自然是在品茶。我也捧起一杯呷上一口,香气浓郁,清醇爽口,幽微的苦后是淡淡的回甘。叶片匀细翠绿,汤色浅碧清亮,细看有白毫浮沉。明前茶是茶中的贵族,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难得一喝啊!听娟子老父亲介绍,早年间他制作的“汶溪玉绿”明前茶曾经获得过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如今二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自创“铜岭茶”品牌,在2016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获得金奖。之后荔枝湾绿茶经常代表宁海县到省里参加评比,每次都是金奖。但是娟子二哥做人低调,没有贪念,只用心于村前的40亩茶叶地,不做广告,不拓展生意。我的眼光真心不错,荔枝湾可谓人杰地灵、山秀茶美啊!
 
吃饱喝足后,我与老胡告别诸位亲友返城。

 
清明节后第四天,周六,假期。一早醒来,我与老胡商量,可以去哪里走走,老胡一时想不出地方来。我打开手机,翻阅微信群,看到娟子的大哥正在晒照片,有竹树石屋图,有湖岸沙滩图,还有水畔垂钓图。我问大哥在哪里,他说,烟厂啊!我不觉心动。大哥说,来嘛!我问老胡想不想去烟厂,老胡说,行啊!哈哈,正愁无处去,三上荔枝湾。


 
一进丁家院,笑向老父道:我们又来了!娟子大哥的那帮老友也陆续到来。先去掏笋。找了离村子远一点的一片坡地竹林。山坡背阴,笋迹难寻。此刻意外发现,竹林里遍生野茶,竹林外石径旁也是野茶丛丛。原来荔枝湾是天生的产茶之地!一簇簇碧绿鲜嫩的芽尖惹人怜爱,掐一个放在鼻底一闻,竟是馥郁芬芳的兰花香。于是毅然放弃觅笋,奔回丁家院子拿来茶篓,正经采起茶来。石径外侧,晨光斜照竹林,透过竹稍细碎地落在茶树上,蜡质的叶片绿油油的,新抽的嫩芽像是一道道绿色光芒,每采摘一个,就像是把一道春光采进茶篓。这里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唯有草木丰茸,山鸟啁啾。此生第一次采茶,且在如此幽静的山野里,我满怀喜悦。到了正午时分,我与老胡采满一篓。午饭后,老胡与朋友一边品茶,一边下围棋,娟子带我继续采野生竹林茶。从村边采到水库旁,直到山光西斜,才惜别茶丛。采来的茶叶最后都摊放在一个方形木框细孔纱布筛子上,满满一筛,沉甸甸的。娟子二哥说,他会亲自帮我烘制。
 
老胡的棋局还没结束。我就与娟子的老父拉起了家常。一番言谈,才知老父颇通文墨,犹懂老庄哲学,令我敬佩不已。再加上最近我正沉迷《道德经》,因此与老父相谈甚欢。
 
傍晚起风,不可再留。实在叨扰太久,总不能赖着吃晚饭吧。遂与丁家人挥手告别,驱车返回城中蜗居。
 
这一天着实让我体验到了“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的真意。此生不慕富贵,长思老庄清闲。踏遍江南江北,欲拟归隐其间。 

春夜灯下书案。我喝着亲手采摘的头春野茶,芳香充盈口鼻,甘露洗涤心肺,再品《道德经》,滋味已然更深一层。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
句句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昨日娟子说,端午再上荔枝湾。
 
庆幸自己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宁海,得以逍遥林泉,明心见道。

写于2022年4月16日星期六夜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薛静雅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